而考全科,才能百业兴盛。九成九的读书人纵然当不上官,也懂三教九流各行之术。”
楚天秀一摆手,痛心疾首,拱手朝皇帝道:“陛下,您要只想选官,科举考试,独考儒家的确可以。儒生干别的都不行,但是当官还是挺在行的。
但是,您要这大楚兴盛,钱粮盈仓,诸如‘造纸、火药’等物不断涌现,天下遍地是各色英才,俯身皆是,想用什么便用什么。
那这科举大考,定然要考全科。”
...
皇帝项燕然望着小昏侯,陷入了深思。
他将“岁举”改为“科举”的目的,的确是为了选官,辅佐他治理天下。
儒家学派宣扬“尊君爱民”,当然最符合这一点。
但是剩余九成九的读书人,选不上官,这也的确是巨大的浪费啊!
整个大楚皇朝,所有读书识字的人才,全都在这里面了。不用好他们,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读书人,是极难培养的。
往往一个县城,一个富户一个小地主,也就供养起两三个子弟读书,长达一二十年之久,才能成材。
这些读书人,本应是大楚最出色的人才。
整个大楚皇朝七千万人口,也才区区数十万的读书人而已。
长子继承家业,余子皆外出谋生。
他们要是只读儒书,只懂一些治国的大道理....平常生活根本用不上,以至于靠一些蝇营狗苟的生计来维生。
如今大楚,内有诸侯内忧,外有匈奴外患。
正是要天下读书人,尽忠,尽力之时。
科举考试考全科,才能发挥众读书人之力。
他这个皇帝,已经更信小昏侯的说法。
但是,他也不想以君威,直接驳回主相孔寒友。最好是孔寒友,主动认输才行。
“小昏侯此言颇有道理,你们继续争辩吧。朕听着呢!”
皇帝淡淡道。
“臣就不说那些落选之人。臣只说,在座的三公九卿高官!”
楚天秀哪会给孔寒友翻盘的机会,立刻高声道:“杨褚大人,您执掌大农令,管天下钱粮财政,学的是什么?”
宫门殿上,坐在皇帝一侧的大农令杨褚,一愣,缓缓道:“本令所学博杂...道家、黄老庄学、农家、杨朱学、算术等等...皆有之,独不学儒。”
“太仆王晓大人,您这太仆令是做什么?”
楚天秀又道。
太仆王晓,淡淡道:“本令,掌管马政、畜牧,为皇上养数十万匹战马!...养马,这倒也无需学儒术。”
“太尉李荣大人学的是兵家,掌天下兵马,自然不用多提。在座的九卿高官,大半皆是黄老庄学,其它学说,有几个是主学儒家?
可见,儒学远远并没有孔大人想象中那么重要。科举大考,独考儒学,意义何在?!”
楚天秀冷冷一笑,说道。
他心里还是很得意的。
这番话只能在立国不久,儒家尚未称霸的大楚皇朝,说一说。
如果他再晚穿越来个数十、上百年,被儒家成功完成独尊了,他是绝不敢说这番话的。
那时候遍地都是儒官,把其它学说视为“奇淫巧计”,骂这些儒官独尊儒术,那是找死!
...
皇宫外。
孔寒友满脸臊红。
这就很尴尬了。
谁让,他是唯一站出来,支持儒家独尊的大儒。
九卿高官里面,还有郎中令崔浩然、少府萧恭望,他们两位也是当世大儒。可是,身为金陵十大门阀家主,他们都有家族利益,断然不会站出来,全力支持儒家。
连老丞相谢胡雍,御史大夫王肃,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学黄老庄学,但也学儒术。可是,他们不承认自己主学儒家啊!
小昏侯说三公九卿高官里面,没有几个儒家,那也是有道理的。
孔寒友陷入沉默。
他看出了众儒生们心中的惭愧和不安。
更看出了,宫门殿上,皇帝项燕然语气,似乎已然心动。
孔寒友良久,才黯然叹道:“小昏侯,你所言深有道理。科举大考,以儒为主...兼考全科,如何?
如此,天下读书人皆懂‘尊君爱民’的道理,但也博采众家,不至于对其它一窍不通。”
这是他身为儒派领袖,最后的底线。
这个底线,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有不少儒生,其实也在学道、法等学,并且尝试着将众科,融合为一体。
他的弟子董贤良已经尝试了十余年之久。
如果不能守住这条底线,他愧对孔门和儒家学派。守住这条底线,儒家以后才有机会翻盘。
小昏侯拒绝。
皇帝不允。
那他这主相,只有挂冠而去,归隐乡野,当个乡野大儒教书去了。
第171章.171 小昏侯,朕看你也不昏啊!
科举大考,以儒为主兼顾全科?!
楚天秀的眼睛眯了起来,望着对面的丞相孔寒友。
他又不傻。
儒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长达几百年。
春秋战国,儒生们没占到多少便宜。
先秦皇朝又遭到“焚书坑儒”重大的打击,大楚皇朝立国七十余年,黄老之术当政。
皇帝们都没看上儒家,以至于独尊儒术从来都是梦想。可孔门弟子独尊儒术,当大官的梦想,从来不死。
如今,大楚百郡千县遍地私塾都是儒生,单从人数上来说已经一骑绝尘,眼看就能完成万古未有的伟业了。
孔寒友在论战中已经败了,却想用这招缓兵之计,想再拖个一二十年,让朝堂上更多的儒官出现。
朝廷三公九卿里面,其余十一位高官,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支持儒家。
楚天秀很清楚,他只要乘胜追击,死咬着“科举全科,儒占其一”不松口,那孔寒友根本没招。
他正要开口,此时坐在司马宫门大殿上的皇帝项燕然却忽然说话了。
“孔相和小昏侯的辩论,各言利弊,朕已经清楚。
孔相的提议,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尊君爱民为主,兼顾了百家兴盛。
这首届科举大考,暂且如此安排,考题上多加几道儒科考题,看一看效果吧!
小昏侯,你觉得如何?”
项燕然沉吟道。
丞相和小昏侯这场论战已经有了结果。
单考儒科,只关系到一小撮的官员,对维护项氏皇家最有利。
考全科,则关系到大楚皇朝数十万读书人的未来,千秋基业。同样对项氏皇家有大利。
孰轻孰重,皇帝心中有数。
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定然是科举考全科才能做到。
但是,他这皇帝,也不能让丞相孔寒友在这场论战中,完全下不来台。否则毫无颜面的儒派领袖,唯有请辞下台这一条路了。
一旦孔相归野,御史大夫王肃将顺位继任主相。儒派仅有的一位高官失势。整个朝堂,门阀和勋贵官员再度一手遮天。
对皇帝推动庚子新政,铲除天下诸多弊端,平定诸侯北征匈奴,大为不利。
孔寒友和儒派这把刀,还有用,有大用,敲打金陵十大门阀和众勋贵。
让门阀和勋贵士子们知道,没有他们,皇帝照样有大把的人才可用。
光靠小昏侯,而没有实力庞大的儒派这把刀子,是断然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金陵十大门阀和满朝的勋贵。
这是大楚朝堂,势力平衡的关键。
小昏侯可以不在乎儒家生死。
但他这大楚皇帝,不能不考虑这个现实。把弱小的儒家扶持一把,才能抗衡门阀势力。
“是!”
楚天秀知道皇帝这是要安抚孔寒友,给一个颜面好下台阶。
他心头无奈,唯有拱手道:“郡试和国试的科举考题,儒术便独占三成,其余学说占剩下的七成。丞相大人意下如何?”
“可!”
孔寒友立刻拱手。
他也没去多争一二成。
只要皇帝承认了“以儒为主,兼顾全科”,便给足了他这丞相和儒派的面子。
多几道考题,意义不大。
继续争下去,跟市井菜贩子没什么区别。
楚天秀朝皇帝道,“皇上,臣还有一个提议。”
“说!”
项燕然道。
“如今大楚百郡千县,私塾遍地,但都太小,大多数十名学童而已。
既然大楚大兴科举,请允许兴办更大的大楚高等学院、学府。编撰标准的科举教材,各科各家学派,皆能在学院中求学。
譬如儒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匠学院等等,研究纸张,研究火药,研究育马...凡是利国利民之术,皆可研究。
也让天下读书人,有更多的去处和生计,不至于除了埋头读书求官一无是处。”
楚天秀道。
“嗯,此主意甚佳...不过,颇为耗费钱财!”
项燕然沉吟,有些为难道。
“谁主张什么学派,自然谁出钱资助。金陵门阀勋贵如此之多,想来他们是很乐意资助的。朝廷拨一笔启动的钱财,土地便可。”
楚天秀立刻笑道。
“行,就如此办吧!大农令,你拨一些钱,兴办大楚高等学府。”
相似小说推荐
-
汉阙 (七月新番) 起点VIP2020-08-01完结 蓦然回首千年,汉家宫阙依旧!时值汉昭帝元凤三年,朝中权臣当道,外有匈奴未灭,丝路不绝如缕...
-
三国有君子 (臊眉耷目) 起点中文VIP2020-08-04完结返回汉未,变成徐州市刺史陶谦的长子,陶商。我爹是讨董诸侯之一,董卓想弄死我和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