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 (我说那个谁)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说那个谁
- 入库:04.13
道家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天地之间,在天地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天地就是我们人类的父母,也是万物的父母。所以!我们与天地间的万物是兄弟姐妹,是平等的。
我们有了道家的“道”,我们就有了一个正确地宇宙观。然后!我们再来树立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我们有了正确地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后,是不是就有了德呢?
德!做人之标准!做人处事之行为准则、心理尺度。
这样说可能还是有人不懂什么叫德。其实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大家都遵守的社会规范、公约,包括律法规定的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规范。
这样解读德,还是不完全的,也不是道家的德。
道家的德不是社会管理需要的德,而是!按照道的理论延伸出来的德,俗称“道德”。而社会公德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而延伸出来的“公德”,这种公德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环境需求下,德的内容、要求就不同。
而道家的德是永远不变的。
道家要求我们按照“道”德去为人处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解决人生的烦恼。
先简单地讲一下道家的德,然后再分析中所讲的德。
先简单地讲一下道家的德,也有助于读懂。
道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来源于道,来源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道物化出来的一个物种。所以!人类不要主宰万物,不要妄想。
由此引申出: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不仅人是要死的,人类也早晚是要灭亡的。这不是宿命论,不是宣扬恐怖思想,而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既然人是要死的,人世间的一切争斗等什么地,就没有意思了。但是!道家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我们放弃多余地、不必要地追求,然后快活、本分地生活。
人是要死的不假,但赋予了我们一次生命的过程。我们一生还有几十年的生命,我们不能因为最终要死而放弃生的过程吧?是不是?
还有!人生还是有意思的,我们经过童年、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经历过家庭之爱、父母长辈给予的爱。我们还经历过青春岁月谈恋爱、结婚生子、抚养教育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等等,人生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能说没有意思。
如果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生命是永恒不息的。因为!此物死彼物生,生生不息。是不是?
第55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二)
庄子内篇第五篇讲德,可以说是层层梯进的。现在!我们来具体解读一下。
第一个故事是讲鲁国有一个叫王骀的人,这个人受了刖刑,只有一只脚。不要小看这个人,在鲁国,他的学生与孔子的学生一样多。“中分鲁”,两人把鲁国的生源“中分”了。
当然!王骀这个人是庄子文学虚拟出来的,不是真的。
读庄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中的主角人物都是残疾人。
庄子为什么要拿残疾人开涮呢?
其实不是!他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残疾人与健全人之区分,而是要以人与物之区分。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他们都是人,在道面前,在万物面前,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物种。是要我们站在道的认知高度上来看待人,而不是站在人的范畴上来看待人。
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我们的目光才会远大!才不至于沉溺于“人”世间,看不清人的本质。
还有!在里,庄子所列举例子中的衬托人物,都是名人。不是孔子就是子产,或者是鲁哀公,或者是老子或者是谁。
庄子是拿这些人来作衬托,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特别是那么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和学术奸细,还有那些喜欢崇拜、喜欢神化所崇拜的人物的人,当他们看到你的文章中有辱他们崇拜的人物或者是某个名人时,就会认真地读下去,甚至是很气愤。这样!就能达到庄子想要表达的效果,就能顺利地把他想要告诉世人的话传达出去。
在一书中,这样地事例很多。有些人物是虚拟出来的,有些故事是真真假假的,目的都是一样地,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达到他想要表态的效果。
回归话题。
孔子的学生常季见王骀是一个残疾人,而且好像还没有什么真本事。文中介绍说王骀是一个“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心里不解,就问孔子是什么原因。然后!孔子就解释给常季听,说!王骀他看破了“死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说的这一段话,有无数解读者无法正确解读。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
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他们就无法读懂道家对死生的理解。
我们把这一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方便大家理解。
孔子回答说:“他是个道家!他认为人和万物都来源于道,死后又回归于道。人与万物都只是变化出来的一个具体事物而已,回归于道后,还会变化成为什么呢?任其自然吧!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对于他来说,死或者是生都只是这个生命的结束,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即使天翻地覆,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
他是个得道之人,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所以!无论生死如何变化,此物死彼物生,自己将变成何物,他都不会在意的,随遇而安。无论变化成什么,都只是因道变化而来的,他就坚守这一点:他是道。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是由道变化而来的。”
历代学者一般都是单单从字面意思直译的,所以!无法解读清楚。再则!大多数学者本身就没有解读清楚道家的“生死观”,也根本无法解读清楚这一段话。
解读这一段话是需要有基础的,没有一定地老庄哲学基础,是读不懂的。
在这段话中,表达出了王骀的一种境界,从道的高度看待人生的境界。认为人死了但还会变化成另外一个物种、一个东东。作为人是死了,但换了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而且!永远在变换中,此物死彼物生,生生不息。
这是一种如何高的境界?
如果我们站在现实社会学人的范畴上看待人生,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境界的。
如果我们有这样地人生境界,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将是多么地豁达?我们还会与人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吗?还会追逐名利吗?还会追逐身外之物吗?
在第一个故事里,也就是接下来,孔子说了一句相当重要地话。如果我们懂了这句话,我们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请看原文: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追问,孔子就作出回答。然后!常季再问,孔子再作出延伸解读,然后第一个故事结束。
在上面的摘录中,这句话至关重要: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认为自己就是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样的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因此!即使肝与胆是人体内相邻的两个器官,他们认为:肝就是肝,胆就是胆。明明是两个相邻的器官,结果就变得好像楚国与越国那样遥远了。
认为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某个整体中的一分子的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在他们看来,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人和万物就跟肝和胆一样,肝和胆都只是人体内的一分子。而人和万物,都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
如果我们再引申到现实中来解读,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要是站在社会学、站在人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上看待人生,我们的人生境界就小,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目光短浅。
如果我们把自己、人类放到人、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认清人的本质,认清人的来源,知道人最终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我们的目光是不是远一些呢?境界高一些呢?
这大概就是庄子要说的“道”德与“人”德吧?
这大概就是庄子写的用意。
或者!说是后世大能把庄子的文章聚合到这篇文章中的用意。
我们要用什么德来处世?
文章告诉我们:要用道德来处世,不能用人德来处世而排斥道德!用人德处世,我们的境界就小了,道德与人德的差距差到海里去了。
第56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三)
在庄子内篇第五篇的第一个故事里,还有一个主线内容,那就是王骀的德——处世之方法。
相似小说推荐
-
极品后院大管家 (一只管家) 起点VIP2017-06-05 架空历史泡妞网年轻导师徐铮从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穿越,在一次旅游中进了个古香古色木制公厕...
-
大时代1958 (青山铁杉) 起点VIP2017-05-23 外国历史“有些西方工人认为他们生活的还不错,这不是资本家良心发现!这只是因为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