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让朝臣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罗彦坚辞不授的奏疏就上来了。原因不明,反正就是坚辞不授。这让李世民尴尬了,怎么整?
没办法,把罗彦叫来亲自问问好了。
“卿为何不受封赏?”烦着呢,李世民对于这个经常不露头,但是坚决不能小视的臣子,一副又爱又恨的心情。
“微臣斗胆。先前臣就跟陛下说过,微臣年轻,恐才德不足,不愿幸进。”罗彦很是恭敬地回答。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是皇帝了,虽然罗彦心里也就把他当作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这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的。
“玄武门一事,爱卿出力甚多,而且救了寡人的性命,难道这个功劳,还不够爱卿当一个国公?”对于有功之臣,说真的李世民在历史上都是排名前列的好人,前后几十年也就杀了张亮和侯君集这两个主动谋反的,就是尉迟恭往后骄横无礼,李世民也就是使点手段,让他自己呆在国公府里安生着,一应的待遇丝毫没有改变。
“臣知陛下殷切之意,但就是因为如此,臣才惶恐而不敢受。终汉一代,齐王韩信受死,绛侯周勃下狱,难道仅仅是因为人君不够仁德吗?手握重权,骄矜无状,人君不施以刑,其亦得意而赴死。微臣今年二十有一,人生漫漫,一朝权势在手,岂不得意忘形。陛下授我高官,实则授我死路。”罗彦这会儿可顾不得有影射李世民不是仁君的嫌疑了。
李世民果然听了以后大怒:“爱卿便是如此看我。”
罗彦这会儿可是真的急了,满头大汗跪倒在地,急声说道:“正是怕有负陛下贤明,臣才敢如此拒绝。历来年少哪能常得稳重,一朝失了分寸,就会有祸患到来。到时候悔之晚矣。”
李世民想想,罗彦这个人,说真的,这个年龄给个国公当确实有些太早了。以后要是再有什么功绩,难道要一直封赏食邑?这不可能啊,国公的食邑那也得有定数,肆意封赏,有损国本。难道要最后给个郡王当当,那就更不可能了,外姓不得封王,这是多少年约定俗称的规矩了。也就李艺这个一开始投唐就被封成燕郡王的,现在都有些控制不住了。
所以李世民问清了罗彦拒绝的原因,也就同意了罗彦的请求。但是同意不代表就不封赏了,不然朝中怎么看待自己。
让罗彦离开以后,李世民叫来了自己的大舅子。
“辅机啊,罗彦的事情你都听说了吧。”面对自己最信赖的人,李世民说话自然很是随意。
“陛下,这件事情莫说是我,恐怕这个时候整个长安城都沸反盈天了。谁见过嫌自己官大的,这个罗彦,也实在是太胡闹了。”长孙无忌也被罗彦这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做法弄得哭笑不得。
“刚才我找过他了。你猜他怎么说?”
“难道,又是他那套不得幸进?不可能啊,陛下封赏,自然是有凭据的,怎么可能会是幸进,这个罗彦,也实在是太过胡闹。”罗彦此前跟李世民说过不得幸进的话,还真是被传的沸沸扬扬。有说罗彦卖直的,有说罗彦傻的,也有说罗彦待价而沽的。不过,时至今日,罗彦的做法也确实是没有违背他当初的说法。
“这个理由是有。但是还有一套说辞,说他年纪太小,乍得高位,要是得意忘形,怕往后成了韩信第二。你说气不气人,我就是刘邦那样的庸人么。”李世民有些看不起刘邦,虽然这位是开国皇帝,但是传下来的史书上边,这位除了会用人,其他的文韬武略一概不行。想想罗彦刚才的说辞,李世民还是有些气愤。
这倒是把长孙无忌给惹笑了,能不怕影射李世民是昏君的,也就罗彦敢这么做了吧。“陛下自然不同刘邦,只是罗彦也说的确实有道理。”
点点头,李世民说道:“找你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国公他不要,食邑他也不要,但是不能不封赏吧。可是赏的少了,也会惹人诟病,这个罗彦,可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啊。”
“久闻罗彦自幼孤身,但是被其义兄资助,方才能读书至长安赴考。不若,封罗彦为开国县公,加其食邑。然后封其义兄为开国县男,食邑照例,以旌其仁义。如此以来,也能让朝臣无话可说。”
长孙无忌的这一招确实可以称得上高明。大家这么拼命,不就是为了博个功名,封妻荫子么。如今罗彦孤身一人,这封妻荫子自然是一句空话,但是罗彦的关系网里头,正好就有这么一位义兄,而且人家做的这个事情,也确实值得赞扬。
这么以来,虽然两人的食邑这些加起来确实没有一个国公那么多,但是能够把功劳的封赏转嫁给别人,这本来就是一份非常宽厚的封赏,所以这样以来,却是不仅能够堵住所有人的嘴,而且还把罗彦给紧紧拉拢住了。
次日,李世民就专门为罗彦的封赏下了一道圣旨。封罗彦为庐江县公,食邑五百户,仍授著作郎。有庐州冯常,多有义名,特加封为舒城县男,食邑五十户。
封赏一出,朝野震动。罗彦是谁大家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冯常是谁,大家就犯嘀咕了。有心人仔细查询,这才知道庐州冯常,就是罗彦的义兄。这下子简直热闹透了,李世民把封赏转嫁给亲属,这是开了先例,所有人都心里热乎乎的,为了家人,也要好好为大唐出力,君不见,庐州冯常,就因为罗彦的关系,就平白得了一个男爵。
第一百一十四章居然成了孩子王
罗彦在一片羡慕中坦然接受了李世民的封赏。开国县公按照现有的勋爵制度,排在第五等,而国公也不过是排在第三等。这样以来,就算是有人觉得同时受封,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相反,罗彦没有战功,和李世民没有姻亲,食邑又加的多,反而没有让人觉得突兀。
真要是把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封成国公,然后还给个从五品的官,堪堪有上早朝的资格。到早朝的时候,你让这些品级低没爵位的官员们往哪里站,那些和他一样的爵位却站在文武百官前列的同僚们又怎么想。到时候除了外放之外,就没别的路可以走了。
原本以为罗彦的官职就这样定下来了,怎么说也要在秘书监好好呆上几年,然后凭借着李世民的看重,直接升到各部当个郎官。
谁料不出半个月,李世民就闹出了大动静。
把原本的弘文殿腾出来,倒腾进去二十多万卷书籍,设立弘文馆。随后把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这些文学之士,全都拉过来在本官的基础上,兼职弘文馆学士。这些人每天轮流值守,李世民有空就会过来跟他们谈古论今。
不过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弘文馆,也设立了学堂,专门教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
这也是李世民被逼急了没办法。李世民和世家的关系,其实就算是李世民当了皇帝,但是也就仅仅是比较缓和。李世民手底下有一大帮子寒门出生的幕僚和武将,这些人现在基本上都占据着朝堂高位。
但是别忘了,往往最底层的官员数量才是最多的。而且涉及到实务的时候,也是这些人在处理。五姓七望在高层的人并不多,但是中层官员和底层官员,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和这些世家有直接关系的。
对于这种情况李世民不得不防备,现在趁早培养出来一批人,到时候放下去历练一些时日,最少是可以防止过上十来年,朝堂的高层都逐渐被世家垄断。
这就是李世民的策略,造就新的世家,来对抗老的世家。不然,李世民一次性封那么多国公干嘛,而且里头寒门还相当多。
在塞进来很多官二代以后,李世民突然就把罗彦扔进去当了弘文馆的助教。
罗彦的本官是秘书监的著作郎,其实基本上就是个闲职。但是现在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助教,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李世民直接安排人手,把他办公的地方就给挪到了弘文殿,还让人传话,往后,秘书监他就不用去了,直接呆在弘文馆,跟着一众弘文馆学士给孩子们上课。
因为是李世民比较看重的事情,弘文殿改成弘文馆,也就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本来的建筑都不用动,只不过是把原来的摆设都去掉,放进去书架和书籍,然后弄几间教学和办公的场地,就算是完事了。
九月下旬,李世民陛下课堂开课了,不,是弘文馆开课啦。
这天弘文馆的学士们都放下手头的事务,跟在李世民身后,专门参加的弘文馆开馆典礼。
一番冠冕唐皇的话说过之后,李世民把弘文馆的这些学士一个个的给这些官二代们介绍了一遍。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些学士虽说是年岁较长,但是很多普遍的官都不大,全是那类心思用在学问上比用在官场上多的人。这时候当然是需要尊师重道,可是李世民就怕武将的那些儿孙里头,有那么几个二愣子,搞不好会闹事。
这不,李世民这么一介绍,临了摆明了告诉所有人,你们一个个的都别给我闹事,否则夫子就算是让人打你板子,你找家长也没用。
来的这些学生,年龄也有大有小。别人不说,罗亚首先就认出来两个熟人——屈突诠和尉迟宝林。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开封一秀才 (青田先生) 起点VIP2017-02-19 架空历史意外穿越到了崇祯九年,成为开封府的一名诸生,李修文。作为李家的嫡长子,他本想安心...
-
鱼肉三国 (烧饼夹盐) 起点VIP2017-02-26秦汉三国对于英雄的定义有很多种!大多都是以悲剧收场!但有两种英雄是比较特别的,他们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