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身着儒衫,就在渭水桥的一侧,由尉迟恭高声喊道:“还请颉利可汗前来答话。”这位不亏是战力惊人的猛将,就连这嗓门,也是一等一的。洪亮的声音霎时就传遍了渭水两侧。揉揉快要被震聋的耳朵,罗彦忍不住吐槽:“尉迟将军,意思一下就好了,不用这么大声。对方看的见,这会儿恐怕眼巴巴就瞅着我等前来呢。”
尉迟恭眼睛一瞪,说道:“你个读书汉瓜娃子,毛都没长齐,能懂个啥。老子这叫震慑,懂不懂。我这一喊,他们腿都要软,呆会儿上来,保管想要狮子大张口,老子眼睛一瞪,他就怂了。”
对于尉迟恭的这套理论,罗彦只能表示叹服,也就这等猛人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出半盏茶的时间,颉利也是带着几个手下到了桥边,双方又各自往前走了几步,大约也就隔了十来米,这才翻身下马。
对于这个距离,罗彦心道李世民和颉利可是真的精明。他们彼此相隔十来米,双方的言语表情都能清楚,而且又防备了一方骤起发难的可能就算是跑的再快,有各自的手下阻拦,对方绝对能逃得掉。而且这个位置距离对方的大军,也少说隔了上百步,这就断绝了对方放冷箭的可能。
想到这里,罗彦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人,不愧是当老大的,这事儿办的,简直是高深。
接下来,就是李世民和颉利当主角了。
两人毕竟是当初拜过把子,这会儿虽然是兵戎相见,但是一脸虚伪的客气还是有的。彼此问候过了,反正颉利这货要是绕太多弯子,也是一脸的懵逼,所以李世民很是不客气地询问:“兄弟带领大军,千里迢迢,杀我士兵,破我关隘,不会就是为了来和我寒暄的吧。”
颉利一脸假笑,说道:“刚听说兄弟继承大位,我不胜欣喜,所以带着人马就来为兄弟道贺。只是兄弟的部下,一路阻拦,无奈之下,只能出此下策,一路兴兵而来,倒是打扰了兄弟的兴致。”
听到颉利这虚伪的借口,别说是李世民,就连罗彦听的都有些想吐。
丝毫没有跟颉利客气,李世民斥责道:“当日我与你结为兄弟,建立盟约,承诺彼此互不侵犯。而今趁我继位,国内动荡,非但没有帮助兄弟我稳定外部局势,还趁机攻打我大唐州县。一路劫掠,不见半本恭贺的表章,每天却有无数你侵略的战报送到我的案头。难道阁下忘了当日如何歃血为盟的了么?”
颉利讪讪笑着,却无言反驳。
李世民这会儿还不解气,继续骂道:“听闻在突厥,两个人结拜以后,能够推心置腹,只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会做丝毫损害自己兄弟的事情。阁下作为突厥的首领,如此背信弃义,难道就不怕因此失去突厥各部的信任,反过头来让自己遭受危难吗?”
毕竟颉利此来就是为了向李世民讹诈一笔,所以这会任凭李世民说破了嘴,颉利还是说道:“我等此来,第一是为了向兄弟祝贺,第二,则是因为今年兄弟答应好的供奉还没有献上,我突厥各部的儿郎都有些熬不住,因此想当面向兄弟问问,这供奉何时能给,能给多少。”
眼见颉利的目的已经说了出来,这会儿李世民反倒是心里一轻。好嘛,毕竟对方没有灭了大唐的打算,这就是件好事情。至于供奉,不,封赏,可以好好谈嘛。
当下也语气缓和下来,答道:“我初登皇位,一时国内事务繁杂,没有时间处理供奉的问题,阁下自然可以遣使询问,如何能够擅自兴兵呢。至于供奉,我登基之时,耗费了大量的银钱,如今倾尽府库,也堪堪是凑足金银五万两,布匹三万匹,粮食三十万石。兄弟要是不嫌少的话,不妨全都拿去。”
见这个数目远低于往年,颉利有些恼怒:“兄弟怎能欺我,这个数目,比之往年要少很多,就算是兄弟登临皇位花费不少,但是也不能就这样让我回去吧。”粮草的数目颉利勉强可以接受,毕竟这东西还需要储存和运输,数额太大,不好处理。但是这金银就有些实在太少了,本来就是要些钱去自己买东西,这会儿就这点钱,根本不够大家分嘛。
李世民也不慌不忙:“我知兄弟心中多有不满,为了赔罪,我自作主张,破开盐禁,送给突厥兄弟五万斤青盐。往后每年虽然不能送这么多,但是两万斤还是有的,这个条件,想必兄弟听了一定会高兴吧。”
盐作为草原上的稀缺物资,每年都要突厥花费大量的钱财去购买。加上大唐的禁令,在草原上的盐价比大唐高数倍。颉利此行要来的金银,恐怕十之二三都会花在买盐上。李世民的这个条件,绝对非常诱人。
只是颉利此时还是不满足,心里想着要是多要一些,不仅自己的汗位稳固,而且还能获取不小的金钱,所以并没有答应李世民的条件,而是说道:“兄弟又在欺我,如此数目,尚不够我等各部一年的消耗,必须再多加一些,往后每年也多送一万斤。”
李世民怒了:“兄弟如此贪婪,那便没有什么好谈的了,我已倾尽府库,青盐也是取出了近年所有的库存,便是往后我的子民,想要吃到青盐都十分困难,兄弟还不满足。既然如此,何不就此开战,我等拼死一搏,也省的将来我府库亏空,引起民乱。”
李世民这手可是把颉利给吓住了。
本来这次拉这么多人前来,就是为了得点好处,这会儿真要开战,看河对岸森严的军阵和远处隐隐显现的军旗,想必李世民带来的兵马也不少。所以到最后,颉利回头看看身后的一位文士,见此人点头,就转过身来,答应了李世民的条件。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杀了一匹白马,两人再次在渭水河畔结盟。
转身离开时,罗彦盯着颉利身边的那个文士,奇怪地笑了笑。
第一百一十三章震惊朝野的封赏
罗彦眼睛扫过的那个文士,叫做赵德言。
当初中原战乱的时候,文人没有自保之力,这位一发狠,竟然投了突厥。本来突厥苦寒,向来不为中原人所喜,加上饮食习惯和人文习惯,等等之类的原因,导致突厥很难获得中原的人才。
而且读过书的,大多轻视突厥这类蛮夷,谁愿意给突厥去当孙子。
这不,赵德言这种在中原也就算得上二流的书生,到了突厥以后,立马得到了突厥的重用。颉利对于赵德言是倍加信任。
让罗彦感觉好笑的就是。赵德言过惯了中原的日子,把中原那套尊卑礼制和律令也带到了突厥。原本游牧民族就天性自由,性子也野惯了,如今被赵德言强行加上这么多禁锢,颉利是感觉爽了,但是他手下的儿郎们可是倍觉不爽。可以说,赵德言被重用的时候,就代表突厥内乱的开始
所以罗彦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奇葩人物感到好奇。好在这货也算是为大唐做出了另类的贡献,罗彦也就不好多说什么。
回到长安,李世民感觉就像是打了一场大仗似的。驻军到了突厥已经开始撤兵,而且沿路撒下不少斥候,看着突厥大队的人马带着此行而来的收获缓慢回到草原,得到汇报的李世民终于算是安心了。
一切事务回到正轨。这个时候该封赏功臣了。虽然之前把一些人的官职抬得很高,但是官职和功劳并不等同。根据能力和需要,授予的是官;但是根据功劳,授予的却是爵位。官职可以更改,但是爵位只要不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不会有变。
李世民根据以前的种种功劳,制定了一个很是详尽的排序。论功长孙无忌第一,然后是李孝恭,接下来是杜如晦房玄龄,再接着尉迟恭高士廉……总之,众多文武,一一排序下来,是个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是以玄武门之变为参照,再加上过往的功绩,这才定下的排序。
为什么这么说。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高士廉更不用说,这位武德五年才到大唐,距今也就思念的时间,哪里有什么战功。不说战功,苦劳都没多少。
但是偏偏就是有人眼瞎,出来闹腾。这个人无他,就是淮安王李神通。
这位皇室当中大名鼎鼎的常败王爷,这个时候非要闹腾,说自己战功赫赫,为什么还排在房玄龄这些书生的后头。
对于李神通这样的闹腾,李世民可是没有丝毫客气,历数了他多年来的败仗,把李神通一通抢白,弄得狼狈而归。最终,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被封为国公,而且实授食邑上千户。
不过这些人里头,倒是有一位真的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封赏。
不错,就是罗彦。
在李世民的这些排名里头,罗彦排名第九。这么多功臣,岁数都在三十以上的人里头,就夹杂了这么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后生。
但是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弄出来的人,对于罗彦占据在第九反而是有些心服口服,甚至有人都觉得,给第九都低了。看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的表现,和罗彦也相差不大,人家就排到了第一。高士廉就更不用说,还在罗彦前头呢。
眼见着这些人都封了国公,李世民也是一番好意,不仅是把罗彦提拔成了著作郎,掌管秘书监的著作局,从此有了上早朝参议奏事的资格,而且还封罗彦作信国公,实授九百户食邑。按理说这个封赏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封赏。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开封一秀才 (青田先生) 起点VIP2017-02-19 架空历史意外穿越到了崇祯九年,成为开封府的一名诸生,李修文。作为李家的嫡长子,他本想安心...
-
鱼肉三国 (烧饼夹盐) 起点VIP2017-02-26秦汉三国对于英雄的定义有很多种!大多都是以悲剧收场!但有两种英雄是比较特别的,他们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