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彦的奏疏李世民看了一遍以后,就被内侍拿着读给整个朝堂的人听。
这一听之下,可是炸了窝了。罗彦这个胆子也实在是太大了,直接就把向突厥禁售的东西口子给撕开了。这可不行。朝堂上有些是纯粹想着罗彦的提议动摇了国本,有些则是想着自己代表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这个时候,两种人一起反对,顿时就把朝堂给闹得和菜市场没啥区别了。
还好有专门的官员维持朝堂秩序,几声肃静喊完,这些人也不闹腾了,只是开始挨个出来抨击罗彦。
“陛下,莫要听这竖子的祸国之言。盐铁乃是国之重本,要是给了突厥,岂不是资敌。”这位姓宋的官员,罗彦虽然不认识他,但是听这个口吻,罗彦也有些不爽。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后世那么丰富的骂人语言,但是骂人的话也是分级别的。这句竖子一出,明显是对罗彦的无限蔑视。
这还不算,有更狠的出来了,这位姓王:“陛下休要听这误国之言,且把这误国奸贼拿下,着有司严加拷问。臣以为,此獠必是收受了那戎狄的好处,专门给戎狄说话的。”
这绝对是狠人,一出手就想把罗彦置于死地。
这可不能忍,罗彦一想这姓王的,就想到了一些不好的回忆,所以这个时候也不顾还有人想跳出来反对,当即就稽首说道:“陛下,微臣有几个问题想要问这一位,不知可否?”
李世民原本就同意用青盐当作封赏的物资,所以这个时候自然是想着罗彦怎么把阵势赢回来,所以这会儿见罗彦有动作,自无不允。
“敢问先生故乡何处?”罗彦问了一些毫不相干的问题。
“吾出自太原王氏,竖子不要问这些无关的问题。”这位老先生可是一脸不爽的样子。听到这个回答罗彦就心里有数了。太原王氏,呵呵,这货作为新起来的世家,暗地里没有干过什么肮脏事情才怪。
太原归属并州,紧挨着大草原。作为太原兴起的世家,哪个和突厥没有暗地里的交易。盐铁贩运,雇佣突厥人打压对手,养寇自重,这些事情太原王氏干的不少,太原那点地,年年遭受突厥袭扰,要是没有一点猫腻,能造就出来一个世家才怪。
心里有了底,罗彦自然就有了反驳的把握:“敢问,突厥年年袭扰,这刀兵从何而来?”
这姓王的官员一脸不屑:“自然是四处劫掠而来,问这等问题,你不觉得幼稚。”
“突厥连年大战,多有败于我手者,为何还能每次都兵甲精良?难道突厥我懂我朝精铁冶炼之术?”这会儿罗彦可是不留情了,这人想要置自己于死地,哪还能忍下去。一番严厉的发问,不仅是把这位给问住了,而且还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这里头到底是什么原因,大家其实心知肚明,只是没有人愿意把这个盖子揭开。罗彦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我也不揭破,你要是敢反对,那么你们就要自己打脸。这样一来,还没谈盐的问题,铁的事情就把这些人给难住了。
“我的对突厥盐铁禁售,但是如今看来,不见突厥人虚弱一分,这又是为何?难道茫茫敕勒川,已经成了一片盐田,让百万突厥人,顿顿有青盐?”一番诘问,就把这些人给问住了。你说我误国,好啊,那我不误国,人家是怎么得到这些东西的?
先把自己身上的黑点洗白了,罗彦这才说道:“陛下容禀。自海水晒盐成功以后,国内青盐产量已然增加不少,完全能够满足百姓需要。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必然是要借助胡商,销往西域等地。一来一回,物力虚耗,所得甚微。况且青盐一物,本来就是为了充盈国库,换作金银,正好突厥奇缺,以其难得,节约银钱,两全其美。”
李世民装作是沉思了一段时间,其实就是给朝臣留出时间思考罗彦的话。片刻以后,反对的朝臣倒是少了很多,李世民乘机就做出决定,用青盐抵充大量的钱粮。
退朝的时候,李世民留下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罗彦几个人,商谈第二天在渭水回见颉利的事情。
尉迟恭已经快要赶来,剩下的兵力布置这些事情,李世民也都着杜如晦这个兵部尚书安排好了,今天夜里,长安的所有军队就会开赴渭水,同时加紧各地的巡视。
见一应安排都已经妥当,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就示意众人退去。
不过罗彦这个时候又开口了,在场的都是李世民的死忠,而且还是智囊团最顶尖的几个人,所以罗彦就把关于青盐产量过剩的事情说了出来。
“陛下少待,臣还有一事,乘此机会,也一并说了。”罗彦稳住几人:“青盐一事,怕是要出问题。”
李世民急了,还以为是给突厥的青盐要出问题:“怎么回事,快快说来。”
“库存和生产的青盐太多了。”罗亚这个时候也不介意让李世民放松一下,所以曼斯条理地说道。
这下可是把这些人都给弄懵了,青盐多了不是好事么,怎么罗彦反倒说要出事。“怎么回事,这不是好事吗?”
“现在还没有到藏富于民的时候,青盐太多,盐价下跌,税收相应减少,国库就会亏空。一旦除了什么事情,到时候就捉襟见肘了。”不论什么时候,国家对于市场都是处于宏观调控的地位,所以单纯的青盐产出过剩,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恶果,罗彦不得不提前说明。
盐价下跌是个什么状态或许房玄龄他们不知道,因为此前青盐产出一直是供不应求。但是粮价下跌他们可是见识过的,虽说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统治者那个是不懂经济的。历朝都有粮价下跌造成的动荡,所以历朝也有粮价的最低标准。
粮食都这样了,青盐还会例外么?
“你想怎么办?”作为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李世民自然把问题扔给了罗彦。
“趁着给突厥一部分,消耗了库存,现在加紧和西域的联系,把多余的青盐销往他地。这几年各地注重水利建设,尽可能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到时候,等税收来源稳定,再逐渐调控盐价和产出,最后定价不再更改,这样以来,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罗彦没有可以遏制产量,毕竟还能外销赚点钱,所以只是说逐渐调控。
沉吟一段时间,李世民说道:“这件事情,我会注意,等以后再仔细商量,这段时间,就先暂时放缓海盐的产出,也好多拖一段时间。”
感觉李世民的办法也确实比较适合当前的状况,众人点点头,这才散去。
第一百一十二章渭水之盟
渭水起自渭源,流经羲皇故里天水,绵延至咸阳长安等地,最终在潼关归于黄河。进入关中,地势逐渐平缓,但是一路携泥沙而来,河水还是显得有些浑浊。正值中秋,河边已经有些萧瑟的树木,时不时在河面撒下几片枯叶,夹杂着几分翠色的黄叶飘啊飘着,在水面泛起一道涟漪,又很快被飞腾的波浪抹去。
原本这也是一处上好的风景。只是此时此刻,却因为渭水两侧陈列的重兵,而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铁血和肃杀。
虽然只是清晨,林立的长枪枪头映射着初阳的柔光,大红和明黄的大旗,也被初阳的颜色染上一丝橘黄。将军们身着明光铠,此时倒是让人觉得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河对岸突厥的人马,一阵战马嘶鸣,加上突厥人那难以理解的呵斥声,共同交织出渭水和谈的开始。
李世民一行人昨日傍晚就到了渭水,看到了对面的阵仗以后,大致估算了一下对方的人马,也是二十万左右,因此李世民又临时把一众文武聚到一起,简短地说了一些次日见颉利的事情。待问过所有的安排以后,李世民这才安心,遣众人回去休息。
会盟的时间被定到了辰时,不过在双方的头脑见面之间,地下的将士就已经摆开了阵势,相互示威。毕竟这是打生打死多少年的老对手,而且接下来的和谈又至关重要,所以这个时候双方这么一摆,就是想在这个时候占点上风,好让接下里自家老大出来的时候更加强势。
虽说突厥人马众多,但是突厥的政治体制,注定了颉利能够统辖他们,但是想要从上到下一条心,却十分艰难。所以大唐这方,本来京城各部就是精锐,而且待遇又好,精神面貌向来不错,加上万众一心,所以不论是气势还是声音,反而是大唐这边占优。
听到从外边进来的武将满脸笑容地汇报,估摸着时间也已经差不多,李世民就带着罗彦和尉迟恭两人骑马走上渭水大桥。
李世民这个时候可不在乎谁先谁后的问题。虽说事先还有些腐儒嚷嚷着要颉利先出来等李世民,不过很快就被李世民给否决了。
本来形势就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也不在乎那点面子,真正的和谈成功,到时候能少吃点亏,这才算是有面子。而且这件事情,终于不用那些起居舍人跟着,毕竟和谈对好些人来说也是一件屈辱的事情,而且是被人家打到家门口的和谈。所以为尊者讳,各种详情是不会被起居注记录的。索性李世民就放下自己的颜面,主动叫颉利来谈。
三人都是穿着常服,就连尉迟恭,也把身上的铠甲给卸下来了。当然了,李世民的身上还是穿了一件内甲,采用金属丝线和上好的蚕丝编织而成,据说能够挡下五十步外的箭支。不过套在外衣里头,一丝痕迹也没有。至于兵刃,罗彦依旧是带了横刀,而尉迟恭也没有带双锏,跟着罗彦带了横刀,据他说是为了让颉利安心。至于李世民,能保命就行,所以兵刃什么的一概不带。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开封一秀才 (青田先生) 起点VIP2017-02-19 架空历史意外穿越到了崇祯九年,成为开封府的一名诸生,李修文。作为李家的嫡长子,他本想安心...
-
鱼肉三国 (烧饼夹盐) 起点VIP2017-02-26秦汉三国对于英雄的定义有很多种!大多都是以悲剧收场!但有两种英雄是比较特别的,他们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