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叶:“龚教授指导了我一下。”
“就是说,你负责的任务,大部分是你自己完成的?”沈奇问到。
欧叶:“差不多吧。”
“你怎么忽然之间这么厉害了?这个零点方程很难的,据我初步判断,你做的很好,几乎完美。”沈奇既惊又喜。
欧叶:“方程解多了,就熟练了呀。”
沈奇哈哈大笑:“对对对,没毛病!解方程就是需要不间断的练习,最近一段时间你解方程非常努力,这我是知道的,并予以肯定。三天前,你在我的公寓,竟然……”
“讨厌!”欧叶在电话那头嗔道,随即嘱咐:“最近我不去你那里了,你也别来找我,安心备战菲奖。”
“好,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不会让团队失望!”沈奇笃定说到,结束了和欧叶的通话。
合稿工作花费了沈奇一周的时间。
欧叶和玛丽的资料,不需要沈奇付出多少精力去整合,稍微梳理一下就可以了。
沈奇主要是在完善补充乔纳斯的资料。
每一位课题负责人,都希望手下个个是精兵强将,并且这些精兵强将永远处在巅峰的学术状态中,课题负责人只用做复制粘贴的工作就OK了。
这是最理想的设定,然而事实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
所以课题负责人除了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还需要具备极强的战术实操能力,随时要查漏补缺,亲自动手完善课题论文。
距离国际数学大会还有20天的时候,沈奇在arVix上发表论文《RT第三表达式的研究》。
这篇论文一共有66页,是沈奇在意大利做的那份报告的更新和补充。
沈奇为了证明黎曼猜想,推导出了两个核心表达式,那篇论文使沈奇名声大震,一夜之间晋升为国际顶级数学家行列。
黎曼猜想前两个表达式的论文只有30页,而RT第三表达式的论文有66页,充分说明了第三表达式的推导过程更加复杂。
在这个特殊时期,菲奖几大候选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国际数学界和媒体界的深度关注。
沈奇提前20天发表RT第三表达式的最新研究进度,目的是留一些时间,让国际数学界去研究他的最新成果。
“沈奇发表了RT第三表达式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篇66页的论文中,沈奇和他的团队通过三种路径,得到了RT第三表达式的两个推论和一个核心方程。这是非常重要的进展,结合黎曼猜想证明的前两个表达式,沈奇几乎锁定了一个菲尔兹奖名额。”——来自美国数学界的点评和预测。
“首先,我们必须对沈奇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但问题是,RT第三表达式并未被完全证明。沈奇在拉马努金奖报告会上提到的第四条路径,至今依旧未见到一个字。”——来自欧洲数学界的点评。
关于RT第三表达式最重要的第四条求证路径,由沈奇自己负责。
最近一段时间,沈奇闭门不出,本科生的数论课全部交给林登施特劳斯教授去带。
能喝的酒全喝了,能烧的论文草稿纸全烧了,沈奇没有写出关于第四条路径的任何一个符号。
“怀尔斯教授的那套神秘仪式,根本不管用啊。”
沈奇烧的全是草稿纸,已成文的正式论文,他舍不得烧掉。
解决数学问题,就应该从数学本身出发。
喝什么酒,烧什么论文。
封建迷信思想害人不浅!
距离国际数学家大会揭幕还剩一周时间。
沈奇不喝酒不烧论文,他回归到了数学本身,数论本身,解析数论本身。
数学家们通常将数学分为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数论无疑属于纯数学,而解析数论纯之又纯。
理论性太强的学科,注定是极少数人的玩具,他们孤独寂寞,高处不胜寒。
解析数论这种超硬的分析学科在中国并不流行,然而中国近现代最有名的几个数学家,都跟解析数论紧密相关。
解析数论在中国大体上有两个学派,一个是以华罗庚先生为核心的中科院学派,另一个是以闵嗣鹤先生为灵魂的燕大学派。
中科院学派另一位杰出代表是陈景润先生,哥猜是解析数论中的著名问题。
燕大数院专攻数论的林院士师承闵嗣鹤,他跟沈奇有过交流,在沈奇6月底归国的那段时间。
“我推导出这个式子,其中s是变量,而且是复变量,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零点时,这个式子完全是通过ξ(s)这个整函数变化得到的,并且它在形式上仍然是整函数……”
沈奇回想起了林院士当时的观点。
“于是我们可以试想,s在遍历复平面的过程中,恰巧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处在某个非显然零点位置上,即与该非显然零点重合,其结果不难推测,这个式子的值为0,RT第三表达式证得……”
就在此时,普林斯顿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
轰隆隆!
惊雷响起。
下起了暴雨。
沈奇一个激灵,大脑如过电一般捕捉到了一个牛逼的灵感。
“林院士说的有道理,却也需要补充完善,才能最终证得RT第三表达式。”
“哈哈,哈哈哈,我已经想到该怎样完善了……”
第300章 国际数学家大会(1)
“不妨假设该点隶属于集合{ξ函数非显然零点},根据‘沈氏双生匹配法’的原则,那么自然这一组的整体乘积值必然为0……”
“既然s遍历到了第k组双生组的两个零点,那么I和II是相悖的……林院士的逻辑到了这里,难以自洽。”
“也就是说,x等于βk,γ=γk,与x=1-βk,γ=-γk,这两种情况难以改写成普通方程组的形式,RT第三表达式并未证得……”
“并未证得……呵呵,呵呵呵,我知道了,我领悟了,我证得了!”
咔嚓!
一道叉形闪电划破夜空!
借着闪电的耀眼光芒,沈奇在草稿纸上写出一个式子:
ζ(s)=∑(0≤n≤T*-a)(n+a)^-1/2-it+O((T*)^1/2(1+t)^-1),0≤t≤T
写完这个式子,沈奇打开窗户,对着黑夜和闪电大吼:“我是沈奇,我证得了RT第三表达式!人定胜天,天大地大,唯我……”
咔嚓!
卡嚓嚓!
连环闪电!
沈奇赶紧关上窗户,擦了擦脸上的雨水。
困扰了沈奇大半年的问题,被他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花了20分钟找到解决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沈奇继续完善《RT第三表达式》的论文。
几经修改,《RT第三表达式》这篇报告论文被沈奇精简至52页,其中44页是欧叶、玛丽、乔纳斯的劳动成果,由沈奇汇总、梳理、整合,形成一份合稿。
只有8页,是沈奇的独家绝活儿。
历史非常奇妙,1859年黎曼提出黎曼猜想的那篇论文,也是区区8页纸。
做好了一切准备,沈奇和他的团队乘坐国际航班,由纽约飞往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RT第三表达式》首页的作者名字是:沈奇、欧叶、玛丽·施密特、乔纳斯·卡尔。
在论文的结束语中,作者们感谢了法尔廷斯、林登施特劳斯、穆勒、龚长伟等权威专家的技术支持。
团队八位成员全军出击,于10月下旬抵达巴西利亚。
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巴西利亚举办,持续9天,前8天是学术报告会,最后一天颁出四个菲尔兹奖。
在巴西利亚,燕大数院四大才子顺利会师,他们进行了简短而友好的交流。
沈奇,求学经历:燕大、普林斯顿。现任普林斯顿讲师,最近主攻数论,在本届大会上做1小时报告。
龚长伟,求学经历:燕大、哥伦比亚大学。现任哥大教授,主攻数论,做45分钟报告。
云威,求学经历:燕大、普林斯顿。现任耶鲁大学教授,主攻代数几何,做45分钟报告。
许洋,求学经历:燕大、普林斯顿。现任燕大教授,主攻代数几何,做45分钟报告。
沈奇跟龚长伟非常熟悉了,跟许洋在国内时打过交道,这次他结识了云威。
燕大数院四大才子将代表中国,向本届菲尔兹奖发起冲击。
中国数学界的目光聚焦在巴西利亚,国家的期待寄予在沈、龚、云、许四位年轻数学家身上。
总理在两会上接待科教文领域的代表时说过,我们中国已经有诺贝尔奖了,只缺一个菲尔兹奖。
本届菲奖的四位获奖者名单中,会有中国人的名字吗?
第一个会议日,龚长伟、云威、许洋三人发表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
这是第二高规格的报告档次,龚、云、许保留一定的概率赢得菲奖。
在法尔廷斯教授的预测体系中,龚、云、许三人的中奖率在1.2%~1.8%之间。
沈奇在报告会现场认真聆听,一直听到下午,终于等到第一位1小时最高规格的报告者登台。
阿莱西奥·费加利,意大利数学家,现任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他是沈奇的同事,周雨安的导师。
在法尔廷斯教授的预测体系中有七大热门候选人,费加利排名第七。
就算是预测排名第七的人,也有一颗菲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