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绿泥,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壶品光彩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产于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
赵四海自然希望鲁善工对紫砂产生兴趣,以对方的天赋悟性,加上瓷器的底子,说不定能成为最大潜力股,继续介绍道:“宜兴紫砂的生产制作基本上分布在丁山的东北面,上袁村、中袁村、西望村、双桥村。”
“特别是西南部的芳溪村,1980年代开始以贩卖老壶起步,主要做宝岛生意,老壶逐渐淘尽,就开始以做高仿壶。”
“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地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
“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
赵四海放下手里的紫砂壶,无奈道:“要我看现在就算在宜兴丁山,真正懂陈腐料的人越来越少!”
“很多所谓练泥人根本没有理解紫砂的特性,过程中不留意颗粒结构的公道搭配,一味的机械破碎摧毁过筛,导致泥料质感过分平均,不仅机械强度降低,而且破坏颗粒分布,致使紫砂表面的质感单一,不能充分展示紫砂材质美感。”
“泥料的颗粒,气孔,泡养以后的质感等都充分展示了紫砂材质的原始美感;好的泥料应该纯净,烧成后要有质感。”
“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硕,光彩谦和,不招摇,应该蕴藉内敛。”
鲁善工深有感触,为什么说紫砂和瓷器是泥的艺术?说白了原料优劣决定成品好坏高低。
紫砂行话叫五色土,所谓紫砂泥料其实是由不同泥料相拼,加入适量氧化物,才会产生各种光彩变化,形成很多新的泥种。
团泥、朱砂泥、菜茄泥、豆碧泥、墨绿泥、天青泥、绿泥、枇杷黄色、葵黄泥、赤鳝泥、黄金桂花泥。
比如手里的这把顾景舟的半月壶,就是用上品团泥制作而成,摸起来就是四个字:骨多肉少!
因为好的团泥矿料是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颗粒结构的特征是砂感强烈,表面质感丰硕。
所以不同泥料摸起来,有不同手感,如同美女的肌肤,各有风韵,其中奥妙不足以言语道哉!
第182章 宝藏笔记
接下来的一周鲁善工跟着赵四海去宜兴,亲眼考察老矿陈腐泥,最后选定两个合作商,以后长期供货。
按照自己的计划,等两个月后云龙岭别墅完工,私人定制一个馒头窑,不用太大,每次能烧几十件瓷器和紫砂就行。
无论是玲珑瓷,还是紫砂壶,善工堂走的都是精品路线,贵精不贵多。最小的馒头窑就能满足需求,至于霸气的龙窑最少二三十米长,就算有钱盖,人家也不会审批通过。
手里有钱就是爽,很多以前只能想想的计划马上就能付诸实践,等别墅和园林建成,自己就搬到那边住,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这才叫文人的生活品味。
今天又是周末,琉璃厂老街有集市,鲁善工闲着没事出来转转,现在金手指越发灵活,不但能吸收手艺经验,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捡漏,这才是玩古玩的最大魅力。
都说古玩行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平时看不见他卖什么东西,但是照样能活,因为很多东西从底下走,并不是通过门市出售。
行话叫串货,早年间甚至专门有个固定的时间串货,就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拿出来去交流。比如这件清官窑搁在我这儿不好卖,但是你觉得这东西行,价钱也合适,于是拿你店里卖去。
琉璃厂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基本上为冀省人所包揽,这个现象可以说始于明代中叶,几乎全部是那边人,说他们垄断京城文玩五百年也不过分。
主要是衡水、枣强、蠡县、霸州、献县、河间和京郊通州这些地方,整个琉璃厂一条街几乎90%都是中南部的人。
从清末开始,就有外国人出入琉璃厂,欧美和岛国人最多,那个时期通过琉璃厂外流的文物很多。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看到精美文物,许多人误以为都是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时期被掠夺到国外,其实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琉璃厂正常的买卖途径外流。
买家中也有真正热爱华夏文化的外国人,例如加拿大人福开森,正是由于他对书画研究之深而被聘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外国委员。
后来他收藏的文物除一部分捐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外,其他大都捐献给金陵大学博物馆,达数千件之多。其中有甲骨文残片、王羲之的《大观帖》和西周小克鼎等许多珍贵文物。
当年美国人喜欢青铜器和钧窑瓷;法国人喜欢珐琅彩、漆器和景泰蓝;岛国人喜欢玉器和龙泉窑。以英国人和德国人的水平最高,喜欢考古价值最高的敦煌文书和文献。
重赏之下必有卖国贼,比如彬记的东家岳彬就是其一。早年结识法国驻华公使魏武达,专门做起洋人的生意,接受外国人的订单。
所谓的订单,就是可以按照外国商人的要求盗掘墓葬和石窟,将文物偷卖到国外。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将龙门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盗凿,砸成若干小块儿分批运出,使这件价值无可估量的国宝流失海外。
1949年由于罪大恶极,被判处死缓,不久病死狱中,也是罪有应得。
所以说很多大藏家跟琉璃厂的关系十分微妙,参与经营者有之,入股投资者有之,以物易物者有之,买进卖出者有之,仿佛鱼儿离不开水,构成古玩行千百年的兴衰巨变。
鲁善工边走边看,很快来到地安门附近,早年叫后门桥,现在周末有地摊集市。这个地方与宫里有一定的关系,清末宫里常有被盗出来的一些东西拿到这里销赃,加上北城旗人从家中倒腾出玩意拿来换钱补贴生活,所以形成固定集市。
东四南大街,水平绝不比琉璃厂差,当年瓷器大王孙瀛洲的店就坐落在东四南大街上。
还有隆福寺后面的货场,那里知道的人不多,有几家老虎摊儿,心黑手狠闻名,平时没生意,只要有客人,能咬一口就咬一口,绝对不留情。
现在的潘家园其实就是当年的挂货铺,也就是咱们现在电视上鉴宝节目中拿上来的大掸瓶什么的,都是挂货铺卖的物件,路分低,没有传承,甚至干脆就是出土货。
比如市井人家或是农村人结婚出嫁得有妆奁,而一般人家没有文化,经济也不富裕,于是就到挂货铺买一对大掸瓶和其他日用的瓷器、首饰、各种瓷盒等。
以前门珠市口一带、崇文门外等地最多,都叫挂货铺。今天拿起这东西,说这是同治光绪的,其实在民国那时候的东西不叫玩意,就算是清三代的民窑,也不值几个钱。
尤其是粗瓷的民窑,比比皆是,那些东西别说进不了琉璃厂,就是一般文玩店都看不上,只能在挂货铺便宜卖。
鲁善工溜达一圈,没有什么值得下手的东西,因为手艺达到境界,瓷器紫砂还有印章,基本用眼一扫就知道真假优劣,这也是为什么张大千吴湖帆那些知名画家的眼力最高。
内行看门道,外行只能看热闹!
一路下来,有些失望,要说在京城捡漏最难,都是资深行家,就算铲地皮得到不懂的玩意,随便找个明白人一问,基本清清楚楚。
最后没有办法,时间还早,难得出来散散心,直奔隆福寺,那里也有集市,人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
到地方果然没什么人,稀稀拉拉十几个地摊,摊主闲着没事凑在一起打牌吹牛逼,鲁善工边走边看,来到角落一家地摊前。
突然看见一大箱的古书旧杂志,破破烂烂什么都有,品相不忍直视,鲁善工蹲下身,随手翻了几下,一个牛皮笔记本出现在眼前。
“咦?”
“有点意思!”
鲁善工随手拿起,突然脑中闪过各种信息,眼前一亮,打开居然全部是手写英文,心头一喜。
不动声色又拿起几本杂志,随手扔下一百块,转身离开。兴冲冲回到家,开始用字典查资料。
“居然是詹姆斯的日记!”
因为读取部分记忆,很快弄明白笔记的来历,竟然是八国联军司令,臭名昭著的额尔金家族的亲笔日记。
第183章 震撼
额尔金,贵族封号,家族第七代传人托马斯布鲁斯、第八代传人詹姆斯布鲁斯因劫掠希腊帕特农神庙和火烧圆明园而恶名昭著。
托马斯5岁承继爵位,先是从军,官至上将,酷爱文物,结婚时曾向新娘许诺,为她在封地修建一座豪宅,用古希腊文物来装饰。
希腊当时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最好的文物大多集中在雅典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他一到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就展开活动,最后买通刚上任的帝国首席大臣,得到一纸神庙特许证。
雇用300多名工匠,一年之内就将神庙近60%的雕塑都拆卸下来。又命下属将这些石雕装了满满200箱,利用皇家舰只运往伦敦。
相似小说推荐
-
猴年马月盗格日 (商不奇) 花城出版社情窦初开的年纪,一次意外带给郑能谅匪夷所思的能力,只要与异性发生身体接触就会灵魂出窍,进入可以选...
-
修士的厨神生活 (食颜而肥) 起点VIP2018-10-15完结灵气复苏的时代,得修真传承,以炼器入道,与美食相伴,在吃喝间寻觅长生。 修真和美食更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