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玦道:“我离开京城之时,京里已颇有些风声鹤唳的迹象。许多大臣大抵是今上那一脉的,已暗暗传出话来,要请太上皇将实权放给今上。”
皇帝二字,分量千斤重。何谓皇帝?乃是尊崇盖过三皇五帝,绝对至高无上,这是皇帝。一国不容二主,纵然太上皇与皇上是嫡亲父子,亦不能免俗。太上皇虽曾是皇帝,到底已经禅位于今上,现如今掌管国家大事的,就应该是皇上。
皇上无权于政,不啻傀儡。君如人偶,则国不稳。
若是皇上真如原先做皇长子那把光风霁月,这也倒罢了。他心胸果然开阔,便不会重权欲。偏他不是,不仅不是,且已权欲熏心。故他虽是九五之尊,却无实权,这叫他如何能坐稳这宝座?不过是换了一处当儿子,顶上的虚名换了罢了,谁又在意这个了?
人人都想当皇帝,不过是因着手掌天下大权。
今上终究是坐不住了。
林玦淡声道:“容我猜一猜。今上一贯心思缜密,否则一个如此满腹算计的人,也不能装出昔日澧兰沅芷的模样来。纵然现如今在你我眼中已面目全非了,其余人瞧着,却依然冰壶玉衡。他千辛万苦隐了二十余载,终究坐到这位置上,本以为能大展拳脚了,却没料到太上皇竟仍不肯尽数放手,他还要在太上皇的影子下头过活。他原先立场艰难能忍住,坐到高位上,反倒忍不住了。成大事者,最不能要的就是心急。心急了,就会出错,出错了,便现死路。我原先虽知道你要往江南来,却猜不出是为着什么。乃至今儿,你都与我说了,是为废太子一事。种种如珠串起,这才知道。大抵是因着今上行事过急,原先埋好的隐线倒露出来了。太上皇执政多年,最是洞察世事的,只消露出一丝半点来,便是原先不疑心,这回也要往下查,遑论他原先就觉愧对先太子。”
巫蛊案中,死了太上皇最看重的一个儿子。随他一直暗中护佑当今圣上昔日皇长子,到底不过是将他当做疼宠的儿子,而非家国天下的储君。孰轻孰重?
先太子死后,太上皇的目光才放到今上身上。
只是今上到底不是打小当储君那样长成的,坐到这位置上,他就急了。只是他再急,也不能以流言逼太上皇予权,这是不孝,也是僭越。又是在太上皇恼了今上的时候,昔年巫蛊案一条线索露出水面……命人严查,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你我的事,瞒下不瞒上。”林玦扫了慕容以致一眼,他面无表情,只是目色深沉,容色冰冷。林玦知道他心里难受,顿了顿,到底还是将余下的话说了下去:“派你过来,一是因着你是太上皇一母同胞的弟弟,你一向无心权势,他极看重你。二……想必就是因着你我之间那些纠葛。英雄难过美人关,自然我不是美人,你也算不上英雄,理却是一样的。冲冠一怒,这是由来都有的事。”
慕容以致并上慕容永宽都心悦林玦,在普通人家,叔叔和侄儿瞧中了一个女子便要闹得天翻地覆了,何况瞧中的事个男子。只是他们是皇族,藏污纳垢的事多着,便是前朝皇族,就有侄媳妇嫁给叔叔的、远方外甥女嫁给舅舅的,这并不是大事。顶要紧的事,慕容以致因着慕容永宽要染指林玦的事,恨透了慕容永宽,恨不得啃骨吞血。
这份恨在这时候就成了太上皇最看重的东西。
太上皇就是要一个和皇上不共戴天,并对先太子有怜惜旧义的人。
慕容以致突出重围,成了最合适的人。
慕容以致冷着面容:“果然我不是能坐上这位置的人,我是个莽夫,你说得不假。利用他人,千般算计尚游刃有余,我不能够做得这样。”
林玦叹了口气,伸手过去将他僵直的手指握在手中:“天家都是寻常,你一早该明白。太上皇这些年疼你,并不是假的。只是家国利益摆在眼前,他不得不算计你。真论起来,这原也算不得算计,不过是人尽其用罢了。”
“我知道。”慕容以致扯出个笑来,终究有些生硬。“我虽心中难受,到底知道他做得对。正如我是个将军,满城百姓与你站在一处,我虽心仪你,却终究会救百姓。”顿了顿,他才道:“救了百姓,而后你若生,我舍命救你。你若死,我自刎相陪。便是如此,盖因身负重责,不得自负妄为。”
第137章 西太后冷语赠劝谏, 太上皇淡看弄权术
宫里现下的西太后, 是个格外与众不同的人物。听闻太上皇在位上的时候,她全然就像个透明的人。从太上皇做太子的时候, 她就是侧妃了, 还养了太上皇的长子, 也就是现如今的皇帝。照理说, 这得算上一份从龙之功, 还得算上一份诞育子嗣的功劳。不说往做贵妃, 便是次一些,往四妃上靠,这是应当的。
偏太上皇昔日继位之后, 像是忘了有这么一位侧妃, 连正经的封号也没给一个,不尴不尬地以庶人的身份在宫里住着。幸而西太后是个和顺温柔的人,克尽己责, 待当日的皇后,如今的东太后万分尊重。因着她谨小慎微, 又知道体统,东太后又是位贤后, 故格外护西太后一些。便是西太后后来得封沅妃, 也是因着东太后在太上皇面前提了一句,太上皇才松了口。
众人皆以为这位西太后要寂寂至死了,谁知道她后来能有这样大的造化。她倒是有个儿子,还是皇上的长子, 只是那个儿子生得不好,更像是来讨债的,养下来就是个瞎子,这母子二人,瞧着全然没指望。故原先西太后做沅妃的时候,不说有人逢迎,便是合该是她的东西,也常有见风使舵的奴才扣下了不给的。
不料一朝天地改,瞎眼皇子一跃成了九五之尊,无宠宫妃仰仗着这份荣光,一跃成了西太后。这倒也罢了,儿子当了皇帝,生母当圣母皇太后,这是常理。只是对西太后一贯冷淡的太上皇不知怎么,也转了性子,待她万分宠爱起来。从前宠冠六宫的明妃自成了左贵人后,又成了左太贵人,再没起来。
这位西太后,倒成了太上皇的心尖子。东太后搬去了慈安宫,西太后却在太上皇的乾元宫扎了根。听里头伺候的宫女们说了,瞧着日日琴瑟和鸣,,那太上皇眼里心里将像是只有一个西太后,再没别人了。
众人听闻,又是不信,又是感叹。
都说风水轮流转,这话原是不错的。
西太后现如今在后宫里,俨然是第一等人物,便是太皇太后轻易也不能动她。只是这位西太后奇就奇在这处,得了势,纵然她再小心,不经意间也该透出一两分得意来。不说远的,就是现下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正正经经的皇后坐到太后乃至太皇太后的,昔日先帝待太皇太后,何等宠爱,何等信任。太皇太后确然是一代贤后,纵然如此,平日里行为举止里,也不由透出些骄矜来。
现下这位西太后,却十足十是个例外。
她一贯是不苛责下头人的,便是从前苛待过她的奴才,等她得势了,已战战兢兢预备着被处死了,等了这样久,也还是不闻一丝风声。说她和煦待人,偏又不是。寻常人不能入她的眼,格外清冷,待人接物,也格外与众不同。
虽这样伺候起来省时省力,却也有个难事。讨好起来,实在叫人寻不着脉门。便是她的亲儿子当今圣上,在她面前寻常也讨不到好处,西太后由来都是不假辞色的。
为孩子殚精竭虑,不是她的作风。
西太后是个格外聪慧通透的人,虽现下宫里一派风平浪静,太上皇暗中派人秘密查皇上的事,她却都是知道的。虽是知道,却从不曾宣之于口,并不曾透出半分。自然,皇帝对林家嫡长子那份心思,她知道得也很清楚。从前不开口,是因着儿女的事都有他们的缘法,不必做长辈的过多干涉。只是现如今,却少不得要管一管。总不能眼睁睁瞧着儿子走了弯路,却无动于衷。
西太后坐在小炕上,吃了一钟茶,又命云纤请剪子来,细细修剪桌上的雀梅。才动了几剪子,便听外有人传话:“禀西太后,皇上来了。”
西太后手下不停,又下了一剪子,随口道:“进来罢。”
皇上才下朝,原要往贾元春宫里去用午膳,偏才出了殿门,便见西太后宫里的太监过来,说西太后娘娘请皇上过去一趟。
皇帝使人往衍庆宫过去回话,说午膳不过去了,便往乾元宫来。
原以为是太上皇并上西太后都在这处,偏进了殿门,只见西太后一个,太上皇并不在此处。皇上心下略松,上前几步,与西太后见礼道:“儿子给母后请安。”
西太后只专心致志修剪桌上雀梅,并不看他,也不回他的话。只侧头问云纤:“你瞧瞧,这模样可好些?”
云纤凑过去看了一回,笑道:“瞧着是比原先俊了些,娘娘好巧的手。”
“巧不巧的,也都只是你们嘴里说出来。”西太后随手放了剪子,捧着茶盏吃了半盏,这才道:“皇帝来了,坐罢。”
今日西太后与往日不同,皇上心思细微,自然察出不对来,却不知是出了什么事故。面上不显,含笑在小炕另一侧做了,笑道:“谢母后。”
开雾捧了一钟茶过来,皇帝接了,口中笑:“这茶闻着倒清香。”说着,吃了一口,“吃着味道也觉雅淡,想必是母后宫里自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