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梦呓黄土 (柳宝丁)


  只有柳树青碍于情面,答应了苏元兵的邀请。树青和元兵在学校算不上铁瓷,但是爱好相投,搞个无线电、弄个留声机、扩影机什么的总能经常凑到一起鼓捣,相互就比其他同学走得近些。看元兵孤单,也就搬到学校窑来陪他了。两人收拾了一下,还好,干燥倒容易收拾,把灰尘扫光、擦净,贴上新窗纸,铺上新炕席,顿时整洁亮堂许多。学校有桌有椅,读书写信方便,倒是随了树青的心愿。夏天,学校白天上课,他们晚上睡觉,互不干扰,硷畔上月洒虫鸣,清静幽雅。硷畔西边崖根下还有一个碎窖,也许是为窖粮食准备的。树青管灶后在碎窑里养了一窝鸡娃,打鸣扑叫好不热闹,晚上拿石板一盖,万无一失。可惜这干窑冬天不行,门窗不严不说,先是烟道不通,烧的满窑是烟。把它捅开了,又太抽烟,一漫烧不热炕。一方面哪舍得用那灶房驮的碳,另一方面元兵和树青都是忙的脚朝天的主,哪有时间烧炕。头年冬天,知青们都回家探亲,树青就搬去灶房居住,熬过了第一冬。第二年冬天,树青差点没冻死在这窑里,这都是后话。
  2.1.5住新窑
  孙建光住到了申有福家,开始也是和苏元兵一样因为派饭在老申家。后来就是情投意合了,因为两人都爱喝两盅,很对脾气,老申有了酒友,正好男知青都从南坡搬出来了,没地方住,老申就拉他在家先住着。
  孙建光住他家,可享了福了。桂芝娘把他照顾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在自己家一样。孙建光和老申一家感情渐深。虽然后来也搬出老申家,跟元兵一样,也把老申家作为了联系户,时不时到老申家串门,直到他离开冷庙沟。
  老申不但自己精明,婆姨桂芝娘也是个利索之人。虽也破衣烂裳,但总是穿着周正、干净利落,再苦再累短发梳得溜光。知青求她啥事,总是有求必应。不知为啥老申总也不给他个好脸,别看她在外面风风火火的,一到老申跟前就低首敛声。队干部开会,作为妇女主任的桂芝娘发言时总要看老申一眼。老贾说:“你睄(sào)他作甚,说你自己的意见。”就是因为桂芝娘始终没有生个男娃。后来知道桂芝娘再不能生育了,老申就奔上头(榆林)背回来个娃,桂芝娘爱得不行。一个心慈能干的女人。
  老申奔上头背娃,建光住着就不方便了,后来也搬出来,搬到了新窑。
  男生里面就是梁子、金豆子、大豆芽和胖涛总也不能安定,换了几个地方,总也住不长,不是嫌脏,就是嫌远,也不愿和老乡家伙住。没有办法,只好打新窑的主意。
  刚打的新窑,挖窑的土把硷畔下面的沟堵住,积了一坝水,窑里就显得很潮,洇得墙壁上泛出白色的碱面。这还好说,没有门窗、没有灶炕,怎么睡呀。几个人死乞白赖缠着老胡。老胡与老贾、老申一商量。新窑这么晾着也不是办法,陕北有个说法,窑洞是越住越结实,越不住越容易塌,特别是没有门窗的窑。这钱不能省了,知青的安家费不知何时才能下来。于是卖了些谷草,又糊里糊涂让知青们凑了些钱,买了些烂木料,请了个歪木匠,打起了门窗。那木匠老态龙钟,工具也是锈迹斑斑,那门窗做得呀,七倒八歪,窗檩之间缝隙老大,老乡都说跟牲口圈差不多。队上又忍痛颇上点儿人工,从篦子沟搬来些石板,把窑檐给压上了。窑面抹了泥,窑内就不管了,窑壁不抹,灶不砌,炕不盘,窗不贴,缝不补。老胡说,等安家费下来,再重新修一下吧。
  胖涛他们挑了正中间的一孔窑洞,不东不西,既不靠崖,也不临坡,还算阳光灿烂,两边都是空窑,也还空旷。
  新窑在打窑时都留下炕台,就是在窑掌上留下一块土台没有刨掉。但那土台不能当炕,要盘炕的话,要挖烟道、要盖石板、要泥炕面、要箍炕沿、要铺炕席,麻烦得很。几个同学,都是在家怂管惯了的人,暖壶倒了不扶、洗脚水一夜不倒的主。哪愿盘炕,把土台整平,垫上些麦秸,再铺些谷草,找了块炕席盖上,铺上褥子床单,再把窗户纸贴上,硷地打扫干净,还算光鲜亮堂,就住下了。总算有了自己的窝,愿逑咋地,听天由命吧。刚住下还行,清静宽敞,四人还美滋滋的。住着住着就不咋地了。陕北窑洞,冬暖夏凉,越住越好,越不住越荒废。这里说的住,是要生活:要烧饭、要暖炕、要婆姨骚、娃娃叫、要鸡进窑、猫上炕。要有人气。知青的新窑,潮气重,无烟无火,无炊无气,门窗一漫关不严实。硷畔挨着坝基,积了小半年水,阴气就更重。虽然平整过的炕台离地还有两尺高,但那是直接和黄土相连的土台台,四人实际上是睡在了地上,住了一阵,就浑身不舒服,腿疼、腰酸、起疹子、闹肚子。加上四人都懒得打扫,臭鞋烂袜到处乱放,味道熏人,因此除了睡觉,轻易不在窑里生。见他们这样,其他知青能找到再差的老窑,也不愿意住这新窑。后来,除了灶房由知青自己拾掇出来以外,其他新窑,始终空着。直到知青都走完了,七个黑洞洞的窑洞就一直把守着村口的小路,为冷庙沟永远印证着一个时代。
  后来建光搬过来,才把这展新窑收拾得利落。


第二节 吃
  其实比“住”更急迫的是“吃”的问题。
  2.2.1 派饭
  知青刚来的时候都是分散在各家吃饭,叫派饭。队里把知青供应的口粮按下放干部的标准,计算好顿数再分配给各家。各家吃啥,知青跟着吃啥。开始村民和知青觉得这事很好。农民做派饭,吃的是自家杂粮,给的却是商品粮,一点儿都不亏,都争着往自家引知青。知青觉得即然是来受教育的,就应该和农民打成一片,不管吃啥,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像个插队的样,不便计较。
  第一轮派饭,柳树青和小芸(赵熙芸)在老贾家吃饭;苏元兵和李新华在广生婆家吃饭;孙建光和大豆芽在老申家吃饭;文莉(周文莉)和邢飞在同升也就是二女子家吃饭;金豆(金解都)、耿四(耿瑞)和胖涛(杨涛)在宝财家吃饭;秀才(葛振文)和汪燕在刘树生家吃饭,陶玲和梁子(梁大山)在胡干大家吃饭。
  之所以男女搭配,是村民觉得男生吃得多,女生吃得少,参差着谁家也不占便宜,谁家也不吃亏。当然,第一拨干部都得到分派。男生多女生少,多出的男生本来似乎便宜少些,有些犹豫,李宝财就抢着要了,心里小算盘:多一个人就是加一瓢水、添一根柴的事,不费事,多一个人赚一个人的,那三个男生他全包了。说好了,一月一轮,村里各家都能轮上。知青来之前,为知青派饭之事还开了村民大会,吵的不亦乐乎,各家的小算盘拨得哗哗响。
  吃派饭就要到各家各户,虽说陕北生活习惯大致相同,但是各家各户光景不一,人口不同,劳力差别,脾性各异,有会过日子的、也有那饥一顿饱一顿的,有大方热情的、也有那悭吝各色的。因此上饭食质量大不相同。特别是各家做饭婆姨的手艺不尽相同,同样的光景,做出来的饭差的很远。
  到了陕北,只有吃了派饭,才能真正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借此派饭,单表知青柳树青派饭的这家,看看陕北人是怎样吃饭的。
  2.2.2 老贾家的饭
  柳树青、赵熙芸在老贾家吃派饭,实际上是在老贾兄弟俩家轮流吃饭。这一吃饭才知道,老贾两家和其他村民大不一样,既不住前沟北坡、也不住后沟,却住在麦场崾岘的东边,向东转过一个山墚(本村人就叫它贾家墚),紧靠着北坡修了一溜院墙,一隔两半,弟兄两个各有两眼窑。这窑实际是修在了山顶上,座北朝南,硷畔下就是篦子沟,山川沟壑一览无余。在山顶上建窑在陕北不是没有,而是实在太少了。山高水远,住高点儿,对于陕北人来说爬坡上梁不算什么,唯一的缺点就是吃水困难。每天上工,如果是在坡下或北边干活,兄弟两都要担一对空水桶下坡,把桶放在井边,收工后担一担水上山,要不就是两个婆姨下山担水。不过树青从来没感觉在贾家用水紧张,喝洗随意。可是贾家为什么住这么远、这么高,柳树青一直心存疑义。
  显然弟弟贾顺茂光景要好一些。不是多富裕,顺茂家里窗明几净,收拾的利利索索,当然就有一个年轻能干的婆姨。也不是顺祥婆姨不能干,主要是早年顺祥当干部犯下些事,惹下些饥荒,顺祥婆姨就拼命下地挣工分,家里就顾不上收拾了。除了婆姨理家有差距,两家的娃也不同。顺祥家是个男娃,十四五了,是个憨憨,整天鼻涕老长,走路一摇三晃。跟着他娘天天下地挣工分,问什么只是憨笑,嘴里说不清什么字。能跟着他娘后面做些简单农活,大家看是书记的儿,也就一天给个几分工。一般不惹事,还帮他娘拾柴拣野菜。有些儿娃子没事爱逗他,说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说:“脚心儿(小名),我夜黑里把你媳妇睡了。”马上就急了,拿起镢头就砍人,追的人,真砍!吓的娃们满山跑。只有他娘能把他叫住。脚心儿已经说下媳妇了,才十一岁,前沟贺团峪的,常来他家蹭饭吃。树青在老贾家吃饭时见过,是个挺灵性的小女娃。看来也是个光景不好的人家,穿的破衣烂裳,满脸土泥麻花,头发蓬乱,分不出哪是小辫。还没过门,自己常常就一个人走七八里山路来到婆家,人太小也帮不上什么家务事,给上一只碗,狼吞虎咽的吃光舔净。小芸看不过去,给她抹把脸,头发梳了再重新扎上小辫,脸光目清、唇红齿白,出落得也是一个小美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