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梦呓黄土 (柳宝丁)


  六月里麦黄艳阳照呀,
  呼啦啦倒下一缸水呀。
  祸害完俄的青苗苗呀,
  俄的黄土呀,去了哪方?
  牛圈前之所以填出了一溜平地,是因为年初为给知青挖窑洞,推出的积土填满了前沟沟口。七孔窑洞加上硷畔的土足足堆成了个土坝。直到这时知青悟出老贾为什么在村口给知青建窑——那个土坝,把洪水带来的黄土挡在沟中,填平沟壑……一个爱打坝的书记。
  老贾看着牛圈前淤出的平地,忽然悟出什么,急冲冲的说了一句:“上酒坛沟!”
  老贾为什么对酒坛沟那么关注,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年初,寒冬腊月知青刚来冷庙沟那会儿。


第四节 酒坛沟大坝
  1.4.1 酒坛沟
  冷庙沟村位于一条长沟(三十多里)的沟掌,东边就是主峰东山。东山下分别向东西延伸出大小七条沟,酒坛沟就是其中向东的一条小沟。
  酒坛沟是在东山的东南边,隔着东山。到酒坛沟有两条路,一条是从二女子家的后脑畔上去,路陡,但近一些;一条就是顺着南山坡沿着南沟掌崖(nái)畔上到麦场崾岘,再转向东,虽缓些,但绕点儿路。下酒坛沟就一条道,在沟掌崖间七拐八弯的劈出一条一人多宽的山路。
  不管怎么走,对于刚到冷庙沟的知青来说翻去酒坛沟都不是轻松的路程,不下于在京城攀香山鬼见愁。刚来时天天翻山去打坝,真是苦不堪言。到后来,冷庙沟下地就是爬山,成了他们日常农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甚至一天要翻两趟,比酒坛沟还远还高的地界也是常来常往,已经没有了苦乐的感觉。
  1.4.2 酒坛沟打坝
  酒坛沟,沟坡峭陡,两边有近七八十度的坡地。早年间酒坛沟沟深地窄,梢林密布,像这样的沟以前几乎没有人想到这里种地。三年灾害时期,老贾带领村民把它开垦了,种上了玉米,收成很好,再不撂荒。这些年洪水灾害,把酒坛沟祸害的千疮百孔,没有几块能种的地块了。老贾就带领村民在此打坝,想修复出原来的玉米地。
  知青没来前此坝已修了多年,修一次,洪水冲一次,冲了修、修了冲。老贾在此修坝有几个原因:1、他认为此坝选址非常好,在一个所谓的酒坛口处(前窄后宽,所以叫酒坛沟),两三丈多长的坝即可锁住整个后沟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比较封闭,拦羊放牛的不好到这里祸害庄稼;三、打了坝就是树了界,马庄(冯庄公社)的人就不可能到此扩界偷地了,因为往年常有人在酒坛沟附近种地,有马庄的人也有黑户。看来这最后一条才是冷庙沟村民还能够勉强支持老贾不断修坝的理由。修坝这件事,村里多数人并不感兴趣,劳民伤财,多年来对改善光景并没有见到多大效益。
  今年年初来了十几个知青。老贾就想借此阵势毕其功于一役,乘着农闲,彻底把酒坛沟大坝修好,不让洪水再毁坝。
  知青刚从京城来到冷庙沟时还是寒冬,虽是农闲,但是却一下子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劳动当中:一个是建知青窑,一个是修酒坛沟大坝。
  酒坛沟,知青第一次下来的时候,满山满沟还是被雪覆盖的一片白色世界,坝基两侧的山坡上露出黄澄澄的新鲜黄土,黄白相间别有一番景色。狭窄的酒坛沟,一下子积聚了全村的劳力和新来的知青,僻静的山沟顿时热闹起来。
  1.4.3 打坝分工
  修坝的人们分成了三拨儿,一拨儿人在坡上挖土,并把挖撬下来的土推到坡下;一拨儿人在坡下用架子车装土,再推到坝上需要垫土的地方;第三拨儿人把推来的土摊平,用夯夯实。
  酒坛沟的坝修了多年,坝两侧的坡地已经被削去了不少,成了一个直壁凹槽。知青看到两边的凹槽,一方面惊叹这些年冷庙沟人挖山不止的精神——两面坡的土被搬到坝上,应该能建两三座坝了吧!可是怎么还是这么个小坝呢?另一方面惊叹黄土高坡的土层之厚,两个凹槽被挖进这么深,挖走这么多黄土,可是断面上还是几丈高的精黄土,没有一粒石子。人们不敢直接在底层取土,把坡面分成几个台阶,在台阶上横向用镢头向坡里刨进一凹槽,再把两侧的土切掉,因承受不了的重力,上面的土方会轰然坍塌下来,溜到坡下,这种方法效率较高,但十分危险。在挖槽的时候,土方突然坍塌,会把人压在里面。有时,槽已挖了很深,土方却死活不塌,急死人。要效率高,当然是进槽再挖,只要够深度,它非塌不可。但如果谁也不敢冒这个险,只好在外面刨上面的土,刨薄了再跺,那费工就大了。
  知青刚来都是一腔热血,争先进槽挖掘。一次,槽已近两米深,还是不塌。苏元兵抢着进去挥镢,槽内只有五六十公分高,人只能跪侧着身子刨土。忽然李宝京大叫:“毬势!赶紧出来!”说着就用背顶住了槽口上部,一手撑着槽底,一手就去拽元兵的腿。元兵被一骨碌拽下了坡底,槽顶大块的黄土就压了下来。李宝京被埋进了槽口的黄土中。坡上的人大叫着赶紧去刨土,坝上的人也赶过来了,幸好塌下的土大部分都顺着坡面溜下去了,几分钟后就挖出了李宝京,他还是脸朝下,背上弓的姿势。把他翻过来,满脸是土,呼呼直喘。等喘匀了气,眼珠四转,开口就骂:“驴日的,元兵呢?”苏元兵滚下坡也被埋了半截土,脸煞白,无甚大碍,爬上坡来说:“我没事。”宝京还是骂:“叫你娃能,毬毛能顶缸?圪羝能耤(jie)地?还不会钻板子,就敢往土窟窿里钻!哎约,疼死我啦!”李宝京一向瞧不起知青干活,骂的话实在难听。大家看他伤的不轻,都没有言传。抬着他回家歇着去了。李宝京的身子骨是真好,不久样样样农活又干的生龙活虎,就是背有点驼,精力还是旺盛的不行,还是骂人,骂知青、骂怂汉、打老婆、糟践小姨子……
  装车、推车主要是一帮婆姨女子(nǖ zī),每辆车再配一个后生驾辕。措(cē)满一车土,驾辕的撑起车,两三个妇女放下铁锨在两侧帮着推(cou)车。这就分出勤、懒来了。有的婆姨就知道站着谝闲传(pìǎn hān chúan),措不了几锨土,也不帮着推车,纯粹是来混工分的。米莲是最不惜力的小女子,一锨一锨土措的飞快,还要拍打两下,放下铁锨就推车,大冬天的后背褂子上已洇出了汗。几经修坝,坡底和坝体已经平直,没有坡度可以借力,加上新铺黄土,推上满满一车土还是相当费力的。推车的还赛了小跑,你追我赶,颇有点热火朝天的气氛。
  坝上两个老汉把倒下的黄土摊平,找齐,一层黄土一两寸厚。两组夯分别在新铺的黄土上打过。一组六人夯,一组五人夯,六人在前,五人在后。六人夯是圆夯,磨盘式的巨石,凿了六个眼,穿了六条绳子,六个后生拽着,抬起大腿高,(一些地方打夯,甩起一人高,其实并不比冷庙沟的六人夯合理,一是石轻,夯不实;二是浪费体力;三是不安全。)蹾下,一点点往前走。五人夯是方夯,下大上小,半金字塔状,四根绳牵着四个角,夯中间凿一眼,镶进一根粗木棍。除四人拉夯绳外,中间还有一人手扶木棍掌握方向。夯起来时单手扶棍,手上稍带力;夯落下时,双手扶棍,两手加力。上力和下力不是光为了砸夯,而是要使夯保持平直方向。这样经过五人夯砸过的坝才平展亮实。虽是两夯前后,各走各的,但是动作非常整齐,上下齐动。
  1.4.4 夯歌
  这上下齐动,靠的就是打夯号子,两夯一人唱号,一领众和,这领唱的就是后面五人夯的扶棍人,叫“领夯”。这人一般都是老贾,很少让别人的,如果他出去开会或其他事,那就是老申,再往后就是德茂老汉,再不行就是吴长贵了。其他人要来领唱,这夯就没法打了,这真不是喧谎呢!领打夯号子,一要嗓子好,能唱出调来,能吼出声来;二要会编词,它不像其他山歌,一支歌一个词曲,它是用一个固定调,婉转反复,词却是句句出新,不能重复,这样才能提神鼓劲;三是唱手要稳重有威信,否则唱的七上八下,人心不服,夯打的就不齐,不但坝夯得不平整、颇实,还容易出危险。
  李宝京在受伤前一天,见老贾不在,就死缠老申让他领夯。老申没法,让他上阵,千嘱万叮,老申自己到六人夯领绳。宝京领夯,实际有他想法,毕竟是个副队长,一方面认为自己还能服众,一方面又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服众,自信和不自信都在心中膨胀。大家都知道打夯这玩意最能验人心,心不齐则夯不齐。李宝京年轻气盛,有的是力气,嫌老贾他们的夯调太绵沉,一上来就吼上了陕北道情调:
  “妹子硷畔上睄(sào)哎—”
  陕北打夯号子,一般是夯还没抬起前,领唱的唱一句,这时众人已经鼓起劲拉紧了夯绳,等他一唱完,众人应一个过门,就是固定的调子加一些虚词,后面跟不跟词,各村不一,领唱要求也不一。(陕北很多地方特别是川面打夯歌爱跟词,一般就是跟领唱的最后几个字,约定俗成,或很默契应答几个字,这种技巧,受苦人都会。词跟好了确实妙趣横生,提神提力。)众人唱和着,夯就抬起来了,唱完夯也就落下了。一落地,领夯的要赶紧接着唱。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