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月满书屋以前独立、文艺的小众定位相去甚远。沈珏却不在乎。
在他眼里,书不比书更高贵。都是一类文化信息的载体,下里巴人难道就比阳春白雪低一头?
但月满书屋是父母的心血,如果做小众独立的路线是父母的愿望,他当然也乐意试一试。
只是,不在线下。
线上线下,顾客购书时思路全然不同。线下注重看书的内容,也像在丛林中狩猎,期待着发现崭新的前所未见的猎物。线上更像定点狙击,因为明确要什么样的书,这才上线上书店去找。
没有内容优势,自然就得比拼硬件。线上书店角力,第一重头就在价格。网上经营没有房租开销,图书毛利率能够从30%左右直接拉升到50%,类似让利、折扣的活动,做起来也为得心应手。逢年过节,往往就成为大型图书经销商赔本赚吆喝的狂欢日。
其次竞争的,则是图书的覆盖广度。对于顾客来说,网店千千万,这家找不到那就换一家,谁家能最大范围满足读者刁钻古怪的需求,谁就能出奇制胜。有些店铺甚至不做正版,专卖境外学术图书的盗版影印本,都能积累起第一桶金。
若是要做一个专门贩售小众书籍的店铺,沈珏认为在线上开设书店,反而更加合适。在一个价格战拼得刺刀见红的卷王市场,另辟蹊径,做专做精,建立起稳定的顾客群体,是小体量店铺长期生存的正确方法。
至于金锡铖提出来的入驻商场,从一开始,沈珏就完全没纳入考虑过。三无小书店即使获得快钱进入商场,借势而起的后果,大概率就是沦为一间泯然众人的网红书店,在热潮褪去后关门大吉。
第二天褚何如回来上班,喜气洋洋。他说,生活杂志和美食杂志,在老小区卖得都很不错。老人家平时在家无事,就喜欢侍花弄草,做点小吃。网上教程虽然多,可电脑不能随身带着,手机字小,搜索引擎又用不惯,因此生活类杂志和烹饪菜谱,相当受欢迎。
见他心情很好,沈珏就将网路书店的计划告诉他。他算盘打得清楚,要经营这类小众书店,褚何如这样真正懂行的店员,必不可少。否则顾客发现客服市侩,对书籍内容问题一问三不知,也会留下不良影响。
褚何如听他说完,喜上加喜,喜出望外。生意红火的确很好,但他来到书店工作,总有些情怀在身上,并不完全为的谋生计。沈珏没忘记月满书屋的初心,他当然鼎力支持。即使为此拉长工作时间,他也毫无怨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实体生意有涨有落。总体趋势向好,但离每天出货三十二本书的目标,总归是差上那么一点。后来网店经营起来,堪堪弥补上这一缺口,不过也就是收支持平,称不上有惊喜。
褚何如的心情如坐过山车,一忽儿满怀希望,一忽儿又唉声叹气。
沈珏还是那副风平浪静的样子。他本来懒得做说明,但见褚何如成日里心绪不宁,还是拉着他,给他好好讲了一番近一个月的经营趋势变化。
“通俗小说和绘本读物的销量,始终在缓慢走高。”他给褚何如看图表,“杂志的销量略有上升,但因为利润太低,所以不见有明显的收益增长。”
“知道这说明什么吗?”沈珏看着一头雾水的褚何如,恨铁不成钢。
褚何如摇头。他只觉得收益一直持平,房租早晚看涨,月满书屋终究是不会有起色,心情灰霾,看不出来什么好兆头。
沈珏:“……”
沈珏:“整体销量一直在缓慢上涨,仍在暑期,也不存在明显的客流量变化。”
“这就说明一件事。”
“看书、买书的人,正在变多。”他说,“养成阅读习惯的人越多,书才能卖出去更多。”
“那些专注于卖咖啡的书店,不知为何,很容易忽视这个简单的道理。”
第133章 玦满月盈望书香(6)
看书的人在变多?还能有这种好事儿?
褚何如看看自己的Kindle, 没吱声。
这个Kindle,他和几个朋友差不多时间买的。前段时间几个人交流起来,除了他持之以恒用Kindle看书, 其他几个人都说, Kindle已经闲置在家,吃灰当垫板了。
想到这里,褚何如惊了一下。虽说他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就连他自己,也对文字制品的传播力度不抱希望了。
沈珏戳破他:“一看你就没好好观察来店的客人。销售记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真实的顾客画像。书店开业至今二十几天, 至少有十几位客人, 已光顾两次以上。比如说那对经常出入医院的母女,又比如说一些住在附近的学生……”
“学生和家长都不少,我可能得考虑拿一部分教参,放在店里。”沈珏半开玩笑半认真, “旱涝保收,最经济适用的书目。教参镇场,也方便给学生保驾护航, 让他们有借口顺便带几本课外书走。”
褚何如给他说得惭愧。他向来都把精力扑在书本上, 有几分愤世嫉俗,也不好与人打交道,的确是不关心店里来了什么顾客,只将自己当做一个收银算账拿货的机器。
沈珏这样讲了以后, 他不得不做出一点改变。也学他的样子, 明里暗里努力观察到店的顾客, 揣测、体味他们的喜好与未出口的诉求。
读人如读书, 阅人亦阅己,不期然地,他就想起这样一句话来。
时光消磨着,蹉跎着,转眼满打满算一个月已到。账单拉出来,两个人盘点了一下,发现总体收入,竟然达到了一万六左右,确确实实做到了收支持平,自给自足。
但参阅细项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图书杂志方面的销量,看数字蔚为可观,总计超过八百之数。可中古杂志出去得太多,图书出售量不过尔尔,最后核下来,平均每本读物,净利润不到十块;纸本读物的总利润,仅有七千出头,连一万六的百分之五十都不到。
那么剩下的一半,自然就来自于黑咖啡与三明治套餐了。
“人总是难免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沈珏自嘲,“终究开成了一间咖啡店。”
褚何如却说:“沈老师和傅老师做出关店决定以前,月满书屋每月至多只能卖出五十本书。那还是旺季呢。”
言下之意是,沈珏过来接受,改变经销策略,一口气就能卖出八百多本奔四位数而去,已经是个奇迹。
他是个矜持的人,吹捧的话,出不去口。这样半遮不掩的婉转,已经是他最高的赞美。
除了书和限时套餐以外,月满书屋还卖出了一些水笔和水笔芯子、笔记本、胶带纸等常规文具。新开张的网店则因为信誉分数太低,无人问津,一个月到头,就成交了两单生意,总计售出五本超冷门图书。这两部分的收入,在整体计算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不健康的收入结构。我希望图书方面的收入,至少要做到六成以上。”沈珏起来,用机器做咖啡,递给褚何如一杯,“但能够自力更生,是一个好的开始。”
太俗了,褚何如微微摇头。但工资是小沈掌柜发的,他没有办法,只能入乡随俗,与老板碰咖啡杯。
“这里是月满书屋?”两人正在以咖啡当酒时,书屋门口风铃响动,走进来一溜人。高矮胖瘦,男女老少,从二十岁到五十岁,一应俱全。
人多了,书屋这方寸之地就显得更小。几个人四下环视,为首一个四十出头、烫着密而小的卷发的女人一挥臂,一股要打群架的气势:“我找你们老板。能帮忙联系吗?”
与凶悍的外表不一样,这个女人的声音却好听。中气十足,有如醇厚美酒。
褚何如一把推沈珏出去,唯恐天下不乱:“找他,就是他。”
“这几个人是隔壁医院的。”他转头小声对沈珏道,“口袋里工卡露出来了,手上有破口,是长期用消毒水搓手造成的。”
“有进步啊。”沈珏抬了抬眉。
他转向那几位陌生的访客:“有事可以找我,这里我说了算。”
话说得大包大揽,可人怎么看,都还是个略显稚嫩的大学生。声音好听的女人打量了他一眼,转到那个装满了绘本、漫画和插图故事书的架子前面,道:“我们想买多一点书。你看看,最多能便宜多少?给个优惠价格吧。”
大客户啊!褚何如正自心喜,却听得沈珏道:“我们是小零售商,批发价拿来的货,有心给优惠,也很难给出优惠的价格。”
“如果想要便宜,你们可以考虑直接从这几个网站上下单。”沈珏划开手机,给女人看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的APP。他自己也经常在这几个APP凑优惠券,买很便宜的书,“单本量大的话,还可以去批发市场。怎么都比在这里买划算的。”他说的很诚恳。
中年女人噗嗤笑了一下。她说:“但你这里的书不一样。”
她提起来一只PU皮袋子,从里面抓出来两本绘本,一本上面画着一只望月的小犀牛,还有一本上面画着一个脑袋长满花草的娃娃大头:“外面没那么容易买得到吧。”
这两本书沈珏都认得,是小果粒和她妈妈第一次来书店时买走的那一堆绘本中的两本。这两本绘本刊印的年代比较早,现在市面上已经不太买得到。他在旧书市场发现九成新的版本时,发现内容很好,如获至宝,全都收下买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