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修路不太好修,天气冷时不时还要赶上恶劣天气,不是大风就是雨雪,所以修路的事暂时搁置了下来。
姜子延琢磨着把之前在清平镇做的手套可以重新做出来放店里卖。
这边的工人多,冬天干活很多都冻的手指干裂。虽然手套薄薄的在外面寒风中不保暖,但在路上干粗活的工人带上它最起码可以不让手掌磨破。
不过眼下快到年底了,这个时候再做怕是来不及了,等明年冬天的时候可以早早做一些备着。
腊八节这天姜子延在家歇了一天,除了琢磨一些粥食别的什么都没做。
林昭也放假一天,在家里陪着他,两个人过了清闲的一天。
等到初九的时候姜子延去了织布坊。
如今京城那边铺子一开起来,需要大量的布匹,不知道这边能不能供应的上。
他有些日子没过来,也不知道这里招收的第一批学徒学的怎么样了。
刚进织布坊的门,里面负责洒扫的人看到他就迎了上来,赶紧行李,“见过郎君。”
姜子延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然后问道:“师傅们还在教习吗?”
下人恭敬的答道:“是的郎君,几个师傅正在后院西边的大纺织室教习弟子们织布。”
“带我过去看看。”
除了第一天教习的时候姜子延来看过一次,这是第二次过来现场观看教学过程。
织布坊里的几台织布机都在这间大课室里面,几个师傅一边织布一边教习。
姜子延过去的时候,从门边看到里面的小学徒们现在已经学的有模有样了,穿针引线,甚至学的快的已经开始脚踩织布机开始入门了。
几个织布的师傅和织女们都在埋头踩着织布机,压根没有注意到,门口站了个人。
这几天订单大增,她们都在加紧赶工。
看她们十分专注,姜子延本想不打扰了,转头去看看别的地方。
结果里面不知道哪个小姑娘抬头看见了他,也不怕人,直愣愣的说道:“大哥哥来了。”
这些学徒都是姜子延亲自招收的,他说话温和,在小姑娘们心里就是亲切的大哥哥。
这一出声,惊扰了前面的几个师傅们,她们这才抬头朝门口看去。
姜子延索性也不走了,来都来了,既然被她们看见了,干脆进去看看。
几个师傅想要从织布机上下来,被姜子延拦住了,他道:“你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就是来看看这些是学生们学的如何了?”
教习师傅答道:“这些孩子们都很勤奋,学的也卖力,有的学的快的都已经上手开始学织布了。”
姜子延走进后看了看,点点头,确实有学的快的孩子在织布了,脚下踩着织布机织的有点慢,但看样子织的还可以。
这个大课室里面全都配备的有织布机,分四列摆放,每一列中间都有一个宽大的走道,一边墙上开了好几个窗子,方便光线透进来。
最前面放了好几盆炭火烧着,这个天气若是屋子里不放下炭火,那是做不了活的,尤其是手上的活。
不过因为屋里炭火烧的多,而且每个人身上都穿着厚厚的冬衣,倒是没那么冷。
他在课室里面转了转,看了一些小姑娘们学习的半成品,整体看来还算不错。
等走到一台织布机旁边时,他的衣袖被人轻轻扯了一下。
姜子延低头一看,原来是之前最后一个招收的小乞丐。
小姑娘现在白白净净的在织布机前坐着,她现在有名字,叫池静,还是姜子延给取的。
姜子延停下脚步,看向她。
池静拿出之前练习的时候知道一块布,捧到姜子延面前给他看。
她声音稚嫩,又带了些忐忑,说道:“这是我织好的。”
说完又仰着小脸,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姜子延。
看着这布料,姜子延抬手拿过去摸了摸,虽然没有织的没那么细密,边边上还有一些线头。但像她这个年纪才学一个月就织到这种程度,已经算是很有天赋了。
姜子延摸了摸她的头,说道:“很好,进步非常快。”
池静抿着嘴笑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得到了认可,她要更努力,早点出师。
只要她织的布能够作为合格的成品卖出去,那她就能按正常拿工钱了!
姜子延低头看过去的时候,发现小姑娘的手磨得红红的,就知道她现在进步这么大,除了天赋之外,应该是极努力的。
老天除了偏爱那些天赋极好的人之外,更加偏爱那些不光有天赋还十分努力的人。
以后他这织布坊可不愁缺人才了。
前头站着的老师傅也夸道:“池静这个孩子是所有人里面进步最快的,等翻过年我就打算让他跟着我学更加复杂的技巧了。”
这话中的意思颇有要将池静收为亲传弟子的意思,说是要手把手的教,大概也差不多了。
姜子延道:“织布上的事您安排就好,这天儿天冷,做工的时辰尽量短些,身体要紧。”
“哎,好的东家,多谢东家体恤。”
曾师傅第一次遇见这么体贴的东家,对他们的要求竟然不是说要提前完成订单,而是关心难疯她们的身体,心里不由得有几分感动。
虽说订单也是要完成的,但姜子延却丝毫没有提订单的事,而是关心起了她们的衣食住行,这让她们对织布坊更有归属感了。
曾师傅是个老手艺人了,自从早年丧偶之后她便没有再嫁,而是凭着织布的手艺在临安有争得一个容身之地。
只是这世道对女子艰难,尤其是像她这种孤身一人的,难免有人说闲话。
姜子延能把她请过来,也是因为她之前所在的织布坊嘴太杂,对她多有闲话议论。
听说这里招的全部都是女工,而且还缺收徒的师傅,她打听了之后这才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第180章
自从曾师傅来了之后, 底下的织女们还有其他的师傅都由她管,包括教习的情况也都是她负责,姜子延很信任她。
今天姜子延一过来, 里面的小姑娘们开始有些坐不住了,曾师傅看她们也学了好一会儿了,就让她们休息了。
姜子延走到一旁单独跟曾师傅说话, 他问道:“现如今用的纺织机都是这种吗?我是说其他地方, 他们也是用的这种机子吗?”
曾师傅愣了一瞬, 明白过来姜子延的意思, 答道:“是的,咱们这地方纺织机都长这个样子。不过也有好坏之分,好一些的纺织机用的木头好, 打磨的也好, 能增加使用寿命。一些打磨的不够好用的材料也不好的纺织机,不经用, 才上几个月就会坏。”
曾师傅有经验,别问她为什么知道这些, 她可是都经历过的。
从前还有黑心的东家专门购置了一批做工不好的纺织机给她们用, 用坏了却说是她们的问题,让她们赔钱。
姜子延购置的这一批纺织机做工倒是好上许多,不过因为当时要的急, 打磨的也不是特别好。但最起码用个三年五载应该是没问题的。
姜子延听完曾师傅的话, 走到纺织机旁边,数了数上面的纱锭,大概有八个, 也就是说, 每次能纺八根纱线。
他记得前世历史记载的有一种纺织机经过改良之后, 能一次性纺七八十根纱线。
巡视完之后姜子延又看了看她们中午的伙食,见总体还算可以,又叮嘱了几句,这才带着小钟离开。
姜子延走后,曾师傅把小姑娘们叫去吃饭,回头一看却发现池静在门边趴着,一直望着大门口。
曾师傅走到池静身边,伸手拍了拍她的小肩膀,说道:“在看什么呢?走吧,该吃饭了。”
池静扭头看着她,问道:“曾师傅,大哥哥以后会经常过来吗?”
曾师傅没有孩子,一脸慈爱的看着她,抬手摸了摸她的头,“这个我也不知道,你要是想知道的话,等下次他来了,你可以问问他。”
池静没得到想要的答案,低头不知在想些什么。几息之后,她拉着曾师傅的手去饭堂吃饭。
回去之后的姜子延开始琢磨如何改良纺织机。
他再次翻开那本百科全书,书上写的十分详细,通过增加纱锭,将其竖直排列一同带动,能大大提高纺织机的效率。
只是若是按照这个方法织出来的线也有弊端,那就是太细了,不结实,很容易断。
可以在棉中间掺一些麻进去,做出棉麻线,增加韧性。到时候织出来的布也是棉麻质地,吸汗又透气,最重要的是摸着绵软,手感也好。
不过这件事情不能着急,他得先把原理图画出来,告诉工匠怎么改才行。
这件事情宜早不宜迟,改进后的纺织机早一日用上,就能早一点提高纺织效率。
下午的时候他画好图就去找了工匠。
木工一般都会做这种手艺活,都是家传的手艺,用来吃饭的,对于姜子延说的改进步骤和原理一听就懂。
第二天木工就去织造纺修理纺织机了。
不过因为纺织机数量上比较多,木工一个人忙不过来,足足弄了七八天才全部弄完。
改进过后的纺织机能一次性纺七八十根线,这让曾师傅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