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下午,宁承和周远行来了,两人之前来过一次,知道她一个人留在了京城过年。
宁老爷子从宁承这里知道后盛情邀请她一块儿过年,不过在得知宁承家里亲戚不少之后,周向楠拒绝了。
“那你跟我们在部队里过年吧,到时候会有军嫂在。”宁承又说道。
周向楠这次没有拒绝,一个人过年的滋味一点儿也不好受,太空,太冷了。
不想空手去,她把店里的饼干和小蛋糕包了些带上,又把包好还没切的寿司卷带了两盒,水果也全都拿上。
毕竟不是部队里的人,也不是家属,这样也避免了被人说吃白食。
到了营里,果然菜已经端上了桌,就等宁承回来开饭了。
营里的厨师只有一个留下了,其他的都打报告回家探亲了,饭菜都是家属们做的。
周向楠把她带来的东西也装了盘子放在桌子上,她立刻感觉到家属们热情了许多,一个劲儿的打听她是谁家的孩子。
吃过饭后,不知道谁搬来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晚上下雪了,还有不小的风,摇了半天的天线,信号才出来,春晚的主持人刚刚上台。
相比去年的春晚,今年的节目也不遑多让,同样很精彩。
家属们边看电视边和面、剁馅儿,吃饭早,等到看完节目肯定会饿,到时候可以当宵夜吃,而且华夏自来有‘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的习俗,明天早上是要吃饺子的,要提前准备好。
全营的量,工作量很大,不管会不会包饺子的动起手来,大家边说边看边动手,气氛也不知不觉的热闹起来。
一个婶子还特意洗了两枚铜钱包饺子里,谁要是能吃到,那么来年肯定发大财。
快到十二点的时候,营里陆续响起了阵阵的鞭炮声,小孩子们兴奋的大喊大叫,待炮声过后,争先恐后的拿着手电筒要去捡炮,被父母一巴掌拍在屁股上才老实下来。
回到食堂,几个婶子已经煮好了饺子,一人分了大半碗,就着春晚,迎来了农历1984年。
这饺子是猪肉大葱馅儿的,咬一口,满嘴的肉香,正吃着呢,就听有稚嫩的童声喊道:“我吃到硬币了,我吃到硬币了,我要发财了,我要发财了!”
第266章 捡漏
转眼两年过去,时间来到了1986年的夏天。
周向楠、卢俊杰、陶欣欣、于芳荣四人提前了一年完成了大学的所有课程,通过了论文答辩,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和学士学位。
今天早上周向楠和卢俊杰一起领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换上了学士服和学士帽,与毕业班的学姐学长们一起拍了毕业照。
趁着天气好,管理1983班也没课,大家聚在一起也拍了照片,对于两人的离校,班里的学生很是依依不舍。
秦佳文直接成了周向楠的腿部挂件,一整天她走到哪儿跟到哪儿。
直到这个时候,秦佳文才感觉到了离别,以后在校园里再也见不到了。
看她眼睛通红,周向楠心里也有些伤感,“好了,别难过了,以后等你毕业了,我们可以在一块儿工作,再说我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以后我每个星期都会来学校的。”
她和卢俊杰因为成绩优异,直接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开学也是要来报名的,不过因为研究方向是理论为主,所以内容不多,一个星期来见教授一次就可以了,很轻松。
秦佳文抽抽鼻子,“一星期才来一次,而且研究生都在新盖的教学楼那边。”
“那你也可以来店里找我呀。”周向楠说道,“快过来,这里的景色不错,咱们多拍几张。”
拍完照,跟老师和同学告别后,周向楠和卢俊杰离开了学校。
卢俊杰的家里在京城给他买了一套房子,刚好平时可以住。
陶欣欣没有考研究生,学校给她分配了京城的学校当老师,她也不打算去报道,她向家里借了一笔钱,打算开个幼儿园。
京城这时候已经有了几所幼儿园,毕竟是国际大城市,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只要条件允许,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家庭,参加工作,家里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既有人看着,又能学知识,可以说是很多家庭的新选择。
知道陶欣欣要开个幼儿园钱不够,作为朋友的周向楠拿出了五万块钱支持,加上她从家里借的两万,七万块钱可以开一间很好的幼儿园了。
周向楠又把后世幼儿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的告诉她,陶欣欣决定听从建议,要办就办京城最好的幼儿园。
除了识字、数数这些基本课程之外,她还打算开设英语课,算是京城最先进的幼儿园了。
除了课程比较先进之外,陶欣欣招聘的所有幼师都是本科学历以上。
为了节约资金,周向楠、于芳荣和卢俊杰通通被她圈到了学校当老师,周向楠教英语,因为愿意报英语班的学生很少,双语班的价格要比其他普通班的学费高,报名的学生加起来就一个班,教学任务很轻松。
于芳荣负责课外活动,像课间做游戏啊,或是带领小朋友们去外面参观,学着做公交车啊,遇到不怀好意的人要大声呼喊,向周围的大人求救呀等等,同时兼任幼儿园的副园长,负责园里采购等杂物,于芳荣打算就跟着陶欣欣干了,不准备再找工作了。
卢俊杰则负责数学,也就是教小朋友们数数,整个学校的小朋友都是他带。
面对这么一个新奇的职业,三人又是兴奋又是好奇,跃跃欲试打算到时候一显身手。
周向楠也没闲着,她提前毕业就是为了早点儿搞事业。
这两年她的两个店挣了不少钱,勉强够买个四合院了,去掉给陶欣欣投资的五万以及这两年来买的房产,她手里大概还有不到十五万的样子。
不动产房产有五处,全是后世的黄金地段,不出三环,此外,还有一块位于四环附近的地皮,面积在一千平方左右,买的时间早花了五万,现在已经升值了,没有十万拿不下来。
位于四环附近的这块儿地皮她打算建一座主题生态酒楼,这在后世很流行,不过现在国内还没有这样的。
不过这样一来动作可不小,需要的资金十五万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她不想等下去了,因为光靠两间点心店永远不可能挣够足够盖起一间酒楼的钱。
她原先是打算盖五层的,一层一个主题,但是现在资金有限,而且现在的建筑技术也不如后世,还不如先盖上一层,一千平米可不少,可以分成两半,做中西两个截然相反的主题,等积累够了资金,再往上加盖。
把盖房子的一应证件申报好,又找了建筑工人,因为给的钱多,找的工人也多,加班加点,差不多能在十月份完工。
周向楠本身不懂建筑,又花钱雇了几个建筑系的学长当监理,签了合同,这样一来,有个懂行的看着,也能避免很多纠纷,她的新店也有保障,她也不用一天到晚的守在工地上。
幼儿园也在装修,九月份才开学,在这期间,周向楠也没闲着,花了两万块钱在西城盘了一个小的食品厂。
食品厂原先就是做水果罐头的,因为厂子里赚的钱都被原来的领导瓜分完了,领导把钱花完了,厂里职工半年没发工资了,没办法,工人闹着要钱,政府只能把厂子卖了,卖的钱给工人发工资。
厂子里原先就有一条进口的罐头生产线,五六年前的东西了,按理来说应该还能用不少年,但周向楠一看,离着废铜烂铁也没多远了。
很多台机子响起来吱吱呀呀的,还有几台直接就走不动了,可以说是废品了,这也是这么大一个厂子卖这么便宜的原因,就一个厂房,卖两万有人要就赶紧偷着乐吧。
周向楠去厂子里看了,在知道这些机器是八零年从国外进口的,她觉得或许这堆破铜烂铁还有拯救的希望。
为此她特意去找了专业人员看了,机子倒是没有坏,就是缺少保养老化了,好好整一整还是能用的,可比再买一条流水线划算多了。
周向楠暗喜,这么大个漏被她捡上了,还等啥,赶紧交了钱,把厂子转到了她的名下。
……
前一章替换过了,可看了。
第267章 事业
其实也不怪周向楠能捡到这么大个漏,政府里面可没有懂机械的,又看机器破破烂烂的,听厂子里负责修理机器的工人说是坏的,也就没多调查一下,加之工人要工钱催得紧,只想着赶紧卖掉。
顺利拿到厂子的地皮、厂房的各种证儿之后,周向楠立刻找来先前一起看机器的学长,让他帮忙修好,钱不是问题。
只要能修好,一旦投入,就能赚钱了。
因为这种机器只能做罐头,周向楠也不打算再改了,不过原来的方子肯定是不能用了,她好歹也是专业厨师,还是在国外渡过金的,方子是小问题。
除了水果罐头之外,她打算在这个生产现场增加果酱,并且把果酱定位在了出口上。
水果罐头的生产线是,清洗是机器,但是分拣、削皮、去核、切块、腌渍是人工做的,最后把腌渍好的水果连同糖水灌进玻璃瓶里密封、杀菌是机器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