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爸,妈,我们这两年挣了很多钱,以后过的都是好日子,建党,快,把我们准备的礼物拿出来给爸妈看看。”
夏玲原本因为父母说的话想起了那些糟心的往事,感觉委屈,不知不觉间对丈夫有了一丝埋怨,听见陈沫的话这才走出阴影。
那些糟心的事越想越糟心,已经过去了又何必自寻烦恼呢,重要的是以后!
第六十二章 冰释前嫌
“爸,妈,你们看,这种帽子戴上特别暖和,冬天就不怕冷了。”
“这套保暖是加绒加厚的。”
“这件大衣是木芷做的,木芷的手艺可好了,你看这花纹,都是一针一线绣上去的……”
陈建党每掏出一件东西,夏玲就献宝似的往老两口身上套。除了衣物,夫妻俩还买了很多吃的用的,有些老两口听都没听过,但看包装的样子,感觉挺贵的。
夏玲打开一个精致的盒子,拿出一个金手镯往外婆手上戴时,外婆忍不住了,“你怎么买这么多贵重的东西,我们在家什么都不缺,你们买这些还不如留着给孙子孙女买吃的用的。”
夏玲拍拍她的手说:“妈,不贵的。现在生活好了,买点好东西不是应该的吗?”
外婆抚摸着金灿灿的镯子,忍不住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确定是真金。老两口对视一眼,终于相信夫妻俩是真的挣到钱,生活富足了。
陈沫一直在不动声色的观察外公外婆,注意到他们心态的变化,放下心来,开口说道,“我们开饭吧!好饿!”
“好!好!我们开饭,沫沫和辰辰一定饿了。”外婆拍拍孙女的手,起身往厨房走去。
“妈,玲玲已经做好饭了,正在厨房煨着呢,我去端出来就行。”陈建党眼疾手快的拦下岳母,把她往桌上带,“你们先坐着,我去端。”
外婆高冷的点头,心安理得的坐在凳子上,等着饭菜,还不忘对陈沫和陈辰招呼道,“沫沫、辰辰,来坐外婆身边,等会就吃饭了。”
夏玲想去厨房帮丈夫,但被外公叫住了,“你就坐下吧,饭是你做的,他去端出来还能累着他?”
夏玲向外公讨好的笑笑,乖乖的坐在椅子上,等着陈建党端菜、拿碗、分筷子。
“来,沫沫和辰辰一人一个鸡腿。吃了跑的快”外婆笑眯眯的给孙子孙女夹菜,还不忘对陈建党抱怨道,“第一天上门就杀鸡,过几天过年怎么办?”
陈建党求救似的看向夏玲,夏玲心领神会,“妈,这么多只鸡呢,一天吃一只也能坚持到过年。再说了,两个小孩在城里生活了几年,嘴巴早就养叼了,顿顿都要有肉,尤其是辰辰,没肉他还不乐意吃呢。”
外公瞟了一眼女儿,责怪道,“你不早说要回来。今年家里养了两头猪,拿去集市上买了不少,剩下的都做成香肠和腌肉了。早知道你们要回来就不该卖的,家里就天天有肉吃了。鸡只有十来只,也不知道够不够吃。”
“爸,妈,够吃的。我们就在家住一个月,一个月后还得回去做生意呢。”夏玲笑着说道。
“做什么生意啊?”外婆头也不抬的问道。
陈建党回答:“开了一家店,买服装和一些别的东西,还开了一家饭馆,最近又新开了家裁缝店。都挺赚钱的。”
外公说:“听起来还不错,既然赚钱就好好经营,争取赚更多的钱。”
夏玲说:“知道,我们心里都明白着呢,不用担心。”
外婆说:“怎么能不担心,就你这一根筋的性子,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
夏玲笑了笑,低头吃饭,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陈沫随意的说:“外公外婆要搬来一起住吗?反正还有多余的房间。我旁边的屋子就空着。”
在回老家之前她就决定劝外公外婆搬去城里一块生活了。妈妈是他们的独生女,将来养老肯定是仰仗着爸妈的。
上辈子外婆在她高中时就去世了,外公是在她大学期间去世的,皆是积劳成疾导致的早逝。
他们唯一的女儿远在云南,没有在身边照顾着,老两口每天这么早晚归的干活,身体怎么受得了。
现在外公外婆都才年过半百,还年轻。现在就接到身边照顾着,不让他们过度劳累的话,应该能寿终正寝吧。
这一片区域由于山多,方圆百里经济都不发达,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导致这些村庄越来越落败。
陈沫最后一次回来是参加外公葬礼的时候。那时,这附近的几个村子都被政府纳入贫困村的范围,由国家出钱修了水泥路。然后来了一位大老板,大老板包了十几座山头种柠檬,这才拉动经济稍微增长了点。
陈沫死后也来这边看过,人稍微多了些,中年人都回来了,要不是大老板种柠檬种得很成功,使得这边有了柠檬基地的称号,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估计是留不住人的。但这边的农民依旧不富裕就是了。
陈沫对养殖种植不了解,她没有帮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在村子里发家致富的打算。
如果不是国家拿钱修了路,大老板会来这边种柠檬吗?当然不会,运输问题就是这边贫穷的根本。陈沫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给钱修路那是十多年后的事了,这十几年的时间,在城市里做点什么都比村子里赚钱。国家政策到不了这里,这里的老房子和土地就不值钱,守着也没用,还不如离开。
“爸爸妈妈,你们觉得怎样?让外公外婆搬来一起住好不好?”陈沫微笑着把问题丢给大人。
夏玲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父母年纪不小了,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在家种地累死累活的挣不了几个钱。这边太穷了,最近的医院在镇上,生个病还得去镇上看病拿药,很不方便,还不如跟他们去城里。
她扭脸看向陈建党,眼神里的含义不言而喻。
陈建党心领神会:“那就一起住吧,二楼一共有四间房,我们这边还有一间空房间,王姨那边还有两间空房间,有地儿!”
他欠妻子这么多,对不起岳父岳母这么多年,把他们接去享福是应该的。他爸妈和哥哥这样对他,说不在意是骗人的,每年寄钱回去、偶尔回家过个年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
哪边亲哪边疏,他心里怎么会不明白呢。
夏玲幸福的笑了,她就知道,她没看错人!
第六十三章 过年
外公外婆同意搬去城市生活。但他们有个条件:走之前补办婚礼和酒席。
当年夏玲和陈建党私奔这件丑事在附近几个村庄都传遍了。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受过一次非议。女儿和别村的小伙子私奔使得老两口更没脸见人了。
农村多得是嘴碎的人,明里暗里的嘲讽老两口都听出茧子了,一开始他们还上前理论几句,后来听得多了,就当没听见。嘴巴长在别人身上,又不能把他们的嘴缝起来。
这十年的时间,老两口受的指指点点比过去几十年都多。他们怎么能这么不声不响的离开!补办了婚礼和酒席,夏玲和陈建党就不再是私奔,而是正正经经的结婚。
于情于理,这场迟到十年的仪式都得办!
夫妻俩同意了这个要求。第二天,陈建党就回了爷爷奶奶家,领着爷爷奶奶上门来商议婚事。
爷爷还是当年的说法:“家里的老房子可以分一半给他们做婚房,别的我们拿不出来了。”
外公外婆的脸色瞬间变了。
奶奶讪笑,说:“这么多年了,孩子都有了,彩礼什么的就没必要了吧。至于举办仪式和酒席,他们俩在外打工多年,怎么都有点存款了,完全可以自己掏嘛。”
外公外婆的脸色很难看,夏玲愤愤不平,陈建党则脸色铁青。
他们都一言不发,使得屋子里的气氛有些压抑。这让陈沫和陈辰完全不敢插嘴,他们老老实实的待在角落里、尽量减轻存在感。
安静半晌,爷爷强硬的态度放软了些:“如果建党和夏玲没时间操办酒席,我们可以帮忙。只要钱到位,我们做父母的肯定会好好操办,把仪式办得风风光光的。”
外公外婆被爷爷奶奶的态度气的牙疼。
夏玲和陈建党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早有心理准备,但听他们亲口说出来还是免不了心寒。他们不是想贪图老两口什么东西,只是想要老两口重视的态度罢了。
夏玲阴沉着脸,说:“房子你们留着吧,我们没打算在乡下住。婚礼和酒席的钱我和建党自己出,爸妈只需帮我们安排好酒席就行。”
外公外婆虽不满意爷爷奶奶的做法,但事到如今再纠结下去也没用。陈建党和夏玲已经结婚十年了,孩子都有了,他们再纠结彩礼和婚房也没多大意义。
事到如今,把仪式办了才是最重要的事。
他们翻着泛黄的日历本,商议了老半天,最终决定把婚礼定在农历正月18号。
虽然时间有些紧,但这天确实是个好日子,宜婚嫁。更何况青衿之城2月底要开业,他们必须在开业前回去。时间上仓促一些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