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脸色冷淡淡地一摆手,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王利民,道:“有人举报你们家有育龄妇女计划外怀孕,你王利民也是咱们镇的致富领头人,可不能在利国利民的国策方面变成拖后腿的人啊!”
王利民一看他拉着个脸,翻脸不认人,也不再和他套什么近乎,却也暂时没准备闹僵了,只摊着手装糊涂:“这是哪个王八蛋胡说八道啊,我们家的孩子都小,不是上大学的就是上中学的,哪个怀孕啊!”
“别跟我们胡搅蛮缠!”宋清连身后跳出一个年轻人,横眉立目地呵斥道。
王利民对宋清连还保持着一点点客气,对这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可没什么不好意思了,麻蛋,你一个和长海长江差不多的小子,也跑到我眼前呵呵斥斥的,再对你客气,我王老二在县里也没脸了!
“哦,恕我王老二眼拙,竟不认识。宋镇长你看,你也不给介绍介绍,这位口气这么大,难道是上头的人?”
宋清连回头狠狠瞪了那个毛头小子一眼,转回头来,干咳一声,掩饰了尴尬,还不得不应付王利民,谁让人家是镇上(实际上可能是县里的)首富呢?
更何况,王利民可不止是个发了财的土农民,人家与县领导们关系好着呢。而且,如今又开办了建筑装饰公司,这是奔着大买卖去了,以后说不定就是地区首富、省首府……他还是不要得罪死了才好。
“咳,那个,利民啊,大家也是按照政策工作,这有人举报到镇里了,咱们也不得不过来看看情况啊,要不然,工作没法干啊,你说是不是?多体谅体谅,大过年的,都不容易啊。”宋清连想了想,决定还是用怀柔政策。
王利民也不准备把他得罪死了,也哼哼哈哈地答应着,等听宋清连点明说是有人举报王长海的媳妇怀了二胎,王利民就惊讶地一拍脑袋道:“这可真是的,我妹夫妹妹你认识吧?不是我大妹妹,是我小妹妹。”
宋清连哪里认得王爱巧啊,二牤子一个平常的老百姓,宋副镇长也不会费心记着啊,却只能随口答应着。
王利民就说:“对啊,夏天的时候,咱们还一起吃大鹅来的……嗯嗯,不说这个,不说这个,说正事儿……我妹妹妹夫结婚六七年了,一直要不上孩子啊,好不容易今年得了个闺女,却又先天有毛病,先天性心脏病啊,咱们县医院都说没治了,我妹夫妹妹都死心了……这不过年嘛,我家大闺女在京城学医的,回来一看那孩子,说是有治,京城的大医院就能做手术,这可是一条人命啊,我闺女就给联系了京城的医院……这不,今天才得了信儿,京城医院里终于有了床位了,这种事儿,拖拉不得,说知道床位明天还有没有啊,于是,今天他们就一起去京城,给孩子治病了。我那妹妹妹夫说句不好听的,没啥本事,我们怕他们照顾不过来,这不打发大侄子两口子跟着去,大侄子能跑跑腿儿,大侄媳妇能帮着照顾照顾孩子……哎哟,大哥,成海家真的没怀孕吧?若是怀孕了,这大大老远的,上千里地奔波过去,可别伤着……”
王利民拉拉杂杂,扯七扯八地说一大通,最后拉出王利军给他作证。
王利军受累多,脸上风霜明显,显得老相许多,四十多岁的人,看起来更像五十多岁的,而且,面相周正、老实,带着农民特有的淳朴憨厚。
他摇摇头,一脸茫然:“这我还真不太清楚,咳,那啥,应该没有吧,见天价去养鸡场里忙乎,推车子、挑扁担的,要是有了哪里能干这些活儿啊。养鸡场里雇了人,她不干也不是没人干……”
这哥俩一唱一和地说了一通,没明确否决,但意思就是人家媳妇儿没怀孕,而且,人也不在家。
关键是,人家大过年的离家还有很正常的理由,给孩子治病救命,可不就管不了过年不过年嘛。
宋清连瞥了一眼身后站的王利群,心里暗骂,难怪这位一听说往王利军王利民家来都不咋着急,原来早就知道他们找不到人,白跑一趟啊。
正合计着,王利民挽了他的胳膊,拉着他往旁边没人的地方走了几步,背对那一群人,压低了声音道:“宋镇长,今儿这事儿让大伙儿白跑一趟,我们也是真的没想到,这样,大过年的,给兄弟们买壶热酒暖暖身子……那啥,是哪个王八蛋瞎胡说举报我们啊?这不是给领导们添乱嘛!”
说着话,王利民手中一沓钱已经巧妙地塞进了宋清连的大衣口袋。
第九百六十二章
宋清连的手伸进口袋一摸,哎哟,这首富就是不一样,办事儿敞亮啊,这一出手大方的,没一千也有大几百了,确实够他们好好吃喝几顿了。
“兄弟啊,平时行事儿是不是得罪人了?这邻里住着还是把关系处好了才行啊。”宋清连心里满意,自然也半含半露地透了点儿消息。
“嗯,多谢镇长,咱以后多注意。”王利民低低地应了一声,然后,肃正了神色,跟着宋清连转身回来。
宋清连招呼几个人:“既然这个没在家,咱们也别在这里耽误功夫了,再去别家看看。快走,待会儿有人起来下饺子,热闹起来,就不好办事儿了。”
说完,带着一群人呼呼啦啦走了。
王利群也跟在队伍中,跟王利民王利军悄悄地碰了碰目光,就也跟着走了。
王利民和王利军站在自家院门口,看着扫荡一般的队伍往村子里去,几乎同时叹了口气。这大过年的,闹腾得不得安宁……真是赶得上当年的扫荡了。
不过,两兄弟也就只能叹叹气,他们能护住自家已经不容易了,村里的其他人,他们看着再不忿,也是有心无力啊。
转身往回走,王利民道:“大哥回去安抚安抚爹娘和嫂子,我也家去趟,他们指不定咋害怕呢。”
王利军点点头回去了,王利民也回了自家,眼看着凌晨三点了,村里狗叫个不停,不让心大的谁也睡不着,王利民回到家,上炕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同样睡不着。
安抚了妻子几句,看着宋秀莲放了心,渐渐呼吸平稳睡着了,王利民却枕着胳膊,瞪着眼睛看着屋顶,琢磨着下一步该做点儿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本就该是护着妻儿的,却反过来要孩子替他们护持操心,每每想起小秋瘦弱的样子,就觉得心疼和愧疚。
村子里鸡鸣狗吠地折腾了小半夜,这么一闹,村里原本四点多就有人下饺子放鞭的,也都没了动静。
直到过了五点,几乎一宿没睡的王利民起身下炕,顺便叫醒妻子,一起到大哥大嫂的院子里,王利军和魏爱梅也是一脸疲倦地起来,四口人凑一堆,魏爱梅宋秀莲进厨房下饺子,王利军和王利民则准备桌子,将前一晚供的香续上,然后准备鞭炮,再分别叫老人和孩子们起床。
五点半,王家第一个放起了鞭炮,一万头的鞭炮在门前的长杆子上绕的密密匝匝地,噼里啪啦响了足足二十多分钟……
王家的鞭炮响起,村子里也陆续开始响起了鞭炮,从零星到密集,最后响成一片。
不管如何,年都要过,日子总要往前看。
何况,出了事儿的就那么一两家心存侥幸的,大部分人家就像王家兄弟,不过是看着叹息罢了。
这边吃了饺子,看看天色已经放亮了,王利民见魏爱梅和王利军两个精神实在不好,满脸忧色的,就提议去自家给京城打个电话去。
电话打通了,对面是成江接的电话。
说他们都很好,小姑一家都好,大嫂和小侄子鹏鹏也挺好的,小秋和大嫂正在下饺子,他们吃了饭就送小姑家的孩子去医院住院……
成江说了几句,就把大哥和鹏鹏也叫过来和王利军魏爱梅说了几句话,听着电话里鹏鹏脆脆地喊爷爷奶奶过年好,魏爱梅忍不住泣不成声,连王利军都红了眼。
王利民见大哥大嫂情绪激动,说不话了,就把电话接过来,把夜里的事情给成海说了,让他们小心些,又叮嘱有啥事儿就往县里打电话,尽量别往家里联络了,说不定,过完年人家会监控电话呢……
挂断电话,王利民拉着王利军去拜年,宋秀莲陪着魏爱梅坐了一回,看她情绪平复了,这才重新洗了脸,整理了一下,也一起出门拜年,至于孩子们,早早由成海带着一家一家拜年去了。过年最热闹的还是孩子啊!
没想到,这个年注定了是多事儿的,宋秀莲和魏爱梅刚出家门没走几户人家呢,就听得村子中间吵吵嚷嚷地闹腾起来,原本拜年的人也不拜了,纷纷往吵闹的地方走去。
宋秀莲和魏爱梅都不是爱凑热闹的,只是,听到赶过去看热闹的人说是支书王利群家出了事儿,让人家打上门了,她们俩一听也顾不得拜年了,疾步往王利群家赶去。
等宋秀莲和魏爱梅妯娌俩赶到王利群家的时候,就见王利军和王利民哥俩都已经到了,正招呼着十来个小伙子将闹事的一家人挡在大门外头。
闹事的说是一家人,其实就是一对老夫妻带着个三十多快四十岁的汉子,后边还带着三个畏畏缩缩的闺女,一个个穿的破破旧旧的,最大的女孩儿都十一二了,头发上也没一点儿装饰,梳着两条淳朴的辫子,身上的棉袄袖子好歹没破,袖口、衣襟却黑渍渍的,另外两个小的更不堪了,头发乱蓬蓬的,衣袖袄襟子底下都破了,露出一团团乌漆嘛黑的棉花,提溜浪荡的,加上面黄肌瘦,脸上回儿画儿的,跟两个小叫花子也没啥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