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等了几个月,见没人回来领回,想着可能是没人要了,把她送到了孤儿院。
她刚进孤儿院没多久,就被一对富有的,但被医生断为不能生育的年轻夫妻带了回去,收养她为女儿。
养父母对她很好,就像亲生女儿一样。
刚开始她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不是他们亲生女儿的事,那是在她十岁的时候,三十五岁的养母突然怀孕了。
她就是在那时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过是一个被人抛弃的孤儿。
做为高龄孕妇的养母,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关注她的目光都转移到了养母的身上。
姚幺怜并没有因此难过,相反,她知道养母的辛苦及危险。本来就一直很乖巧懂事的她,更体贴人了。
养父母看到眼里,对她一如既往地好。就连后来生了小弟弟后,也没有苛待了她。
只是姚幺怜还是敏感地发现了,自己在这个家好像是多余的。不是说养父母对她不好,也不是她小心眼,却是直觉得感觉到。
比如,她放学回来,一进门,客厅里是热闹的气氛,会突然冷一会,虽然很短。
也许连她的养父母都没觉察到,这种尴尬的场面。
可她常常感觉到这一种微妙的场面,让她觉得自己就如一只鹤突然闯入了鸡群里,那般的突兀。
姚幺怜渐渐长大后,慢慢理解了,这是人之常情。
她的存在也许提醒了他们曾经笼罩在心头不能生育的阴影;提醒了他们为此有过的争吵,有过的膈应,甚至差一点的分道扬镳。
如若没了她呢,他们就会像平常的人家一样,恩爱,幸福而美满,一生没有瑕疵。
而如今小弟弟的降临,使得他们的世界圆满,不再有遗憾。
这时的她呢?该以怎样的立场存在于这个圆满的世界中?
因此,她自上高中以后,都是寄宿在学校,连放假都只是回去住几天,就借口说有些功课比较紧,得加把劲才能跟得上去而早早返回学校。
养父母没去揪其原因,都由着她去了。
在她就要大学毕业以后,养父的事业做得很大,事业的重心都转到了国外,养父母有了移民国外的打算。
他们问她的意见,要不要一起移民,姚幺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当然,她没有表现得很明显,她只是说自己就快毕业了,熟悉了国内的教育,到国外怕不适应。
养父母没有勉强她,给她留了一笔不菲的钱,带着八岁的儿子走了。
临走之前,出于十多年的养育情份,养父姚丛海最终还是没有丢下她不管不顾而一走了之。
他为她安排了以后的路,让姚幺怜联系他的一个世交好友。
姚丛海跟他世交好友打过招呼,在他出国后,代为照顾她一下,毕业后也好给她安排个工作。
她一直很感激养父母给予的温暖,她会感恩一辈子的。
姚幺怜一边向机场出口走去,一边给他养父说的世伯发信息,她编辑好了短信,找到养父抄给她的手机号码。
正巧到了门外,一辆的士停下来,她赶紧输好手机号码,把信息发送出去。
跳上了的士,报了地址。
望着窗外,公路上车水马龙,街边人头攒动。
越建越高,装饰得越来越有时代感的高楼大厦,却让她产生一股强烈的落寞与孤寂感。
从此,只有一个人了,家里没有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饭菜等着她了,也没有嘘寒问暖的关怀。
她本来就是一个人的,自生下来就是被抛弃的。
是养父母给了她二十年的家,让她知道家的温暖。
现在她又将是失去了这些。
不过,还是要谢谢你们,亲爱的养父养母!她在心里默默说道。
“唉,闺女,你怎么哭了?”突然听前面的司机大叔问。
第 5 章
姚幺怜一愣,摸了摸脸颊,只觉湿漉漉的,原来她在不知不觉中流下了眼泪而不知。
刚才在送走养父母时,她没流泪,她觉得自己是平静的,是看得很开的,也许在潜意识中,这一幕迟早会发生。
孰料,其实在内心里,却是多么的渴望他们能永远陪在她身边,不分离。
哪怕他们就只是在这个城市住着,而她仍住在学校。
这样,至少,在她的内心深入,还是觉得自己有个家,有个可以随时回去的家。
如今,连心头的念想都成了空。
她擦干了眼泪,调整好情绪,答了司机大叔一句:“想爸妈了。”
司机大叔似了然般点点头。
突然听到,袋子里的手机传来一阵短信息的提示声。
她拿出手机,点开短信,不由一愣,这是个陌生的号码发来的,信息的内容让她沉思。
短信上写着:“人活着,何必那么执著,接受别人的帮助,能少许多挫折,少走许多弯路。好过一个人孤独地走,最后碰得头破血流。”
姚幺怜翻了下她刚发出去的信息,发现这个号码正是自己发给养父世交好友的号码。
这句话明显是回复她那条信息的。
她发给养父世交好友的信息是这样的:“世伯您好,我父母已经上了飞机。鉴于我父亲托您照顾我,我觉得还是不要麻烦您了,过段时日我大学就毕业了。我已经联系好了实习单位,过些时日就会到公司去。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望世伯放心,无需为世侄女担忧。祝您安康!”
姚幺怜看了又看,觉得不像是世伯回的信息。
这是怎么回事,她有些摸不着头脑。
突然脑中灵光闪过,她找出养父给她的号码,与手机上的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对着。
呃,她不禁抚额,匆忙中她按错了一个数字。
也就是说,她把信息发到了别人的手机号码里了。
她赶紧重新给世伯发了一条信息,生怕再按错,她对了两遍手机号码,确认无误了才按发送键。
发完,她本想不理那条发错的信息,可想了想,还是礼貌地回了一条:“不好意思,刚才按错了一个数字,把信息发错了,打扰到你,请原谅!”
她实话实说。
把信息发送过去,正好到了小区门口,她付了钱,下了车。
刚进家门,手机又响起信息提示音。
她把门关上,反锁好,走到沙发一屁股坐下,这才拿出手机,点开信息。
还是原来那发错的号码发来的:“你还没对我说的话发表意见。
还真是不依不饶啊,姚幺怜暗自想着。
她想了想,慢慢编辑语句:“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世上的事很多都是同等的,人不能只接受别人的给予,而不对别人施予。我自问没有什么能力去帮助别人,没什么东西可以给别人的。那就只好拒绝别人的帮助,拒绝别人给的东西了。
路,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即使是头破血流,那也是自己走出来的,独一无二的路,我无悔!
孤独?试问,世上谁人不是孤独的。孤独,不是身边围着一大群人就不孤独,孤独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而不在于陪伴在边的人数多少。
比如,坐在人数众人的教室里,做着老师布置的题目,对着解不开的题目,那种心急,那种无措,心是孤独的。为什么别人会做,我不会做?
即使是别人教会了自己,自己还是会在心里耿耿于怀,这种耿耿于怀的心事是别人所不知道的,也是无法说出来的。
所以,我们只能接受孤独,并享受孤独。”
姚幺怜把这一条长长的信息编辑完,发送完毕,算是对那条信息问话的回答。
她把手机丢在沙发上,跑去倒了杯水喝,没水了,她找来烧开水的壶,把水烧上。
这是一间单身公寓,是她上大学时租的,她很少回家里去住。
现在养父母走了,不知他们把那房子怎样了。
不管它了,反正她也不会回去的。
等毕业后,工作的事稳定后,她还会搬家。
她想搬到公司的附近去,看来得找时间去那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出租了。
水烧开了,她倒了杯水,把杯子端到沙发前的桌子上。
顺手拿起了手机,发现有一条未读信息,她点开信息,依然是那个发错的号码发来的:“那你是如何享受孤独的呢?”
就这样,也许是姚幺怜因养父母离开而产生的落寞感没消去,正愁不知如何打发这郁闷的心情,也就与一个陌生人一来一回地发了一天的信息。
两人越聊越投机,越聊越有一种默契感。
直到关灯睡觉,她数数了信息,两人的信息加起来竟然超过三十条。
啧,啧,她不由感叹,两个陌生人竟能如此默契。
姚幺怜只觉得全身心舒畅,把心头的失落去得一干二净。
也许正因为双方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才能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没有顾虑。
完完全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一股脑抛了出来。
不怕会有人笑话,也不怕被人拿捏了短处而被人身攻击。
两人都默契地,不问对方的姓名地址,想到什么就会发一条信息过去,当对方有空了,会回一条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