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关系,尽管财富的摄属私有化,论到受用,还是可能共用的。如农夫的庄稼,麻雀们要来分享他的果实。如栽植花木,不准人摘取,也得让人观赏。即使围起来谢绝参观,花香阵阵,还是要随风而送到别人的鼻中。你打开收音机,倾听优美的歌曲,不知你的邻人,也正在受用呢!房屋是你的,如偶然暴雨,路人来檐前避避雨,终该是可以的吧!在战争时期,国家可以征用;空着的房屋,难民也可以临时住用。如大家到了无衣无食,那么你所有的衣食,也就难于保持私有了!众生是展转互助相成的;“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东西,虽不妨摄取而成私有,但受用却可能共同呢!
如约将来的果报说,那就是:“保藏不定属于自己;受用不再属于自己;施诸悲敬才真属于自己”。这一判别,是应该分别解释的。
积聚的财物,变成不动产也好,存入银行也好,埋藏也好,不一定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佛经说:五家所共——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孙。水火两灾,可以毁坏辛苦得来的财物。匪与恶王,可以强夺我们的财富。不肖子孙,把父祖辛劳的积蓄,恣意地挥霍。现代的问题更多,战争破坏,币制贬值等,每有富翁在几天内什么都完了。其实,大家不免一死,终归无常。蓄积的一切资财,什么也带不去,还是你自己的吗?积蓄些养老、防灾,本来不可说不对。但有人愚蠢无比,富有的资财,不肯供给他的父母儿女,慈善事业更不必说,连自己也舍不得用,真不知财富是做什么的!传说:有一老人,积蓄的黄金,埋在屋外的墙脚边。每天吃饱了,便到墙边去看看,满意地欣赏他的黄金。这样日子久了,难免被人识破,暗暗地把藏金拿走了。第二天,老人又去欣赏他的积蓄时,发觉黄金已被盗掘了。这可伤透了他的心,嚎啕痛哭,哭得邻舍都惊动了。他诉说黄金被窃后,有人问他:“黄金埋藏多久了?使用它没有?”他说:“埋藏已十年多了。并没有动用过,因为每年收入丰余,不需要用它。”于是有人向他提议:“这好办,好在黄金是埋藏而不需用的。那可以包几块土砖,照旧埋在那里,当它是黄金,每天不照样可以去看看,可以满意地欣赏它吗?”这故事说明了,某些无谓的保藏,只是满足他的私有欲而已,并无实用,而结果终究是散失了!
有以为自己的财物,自己有权支配享受,所以纵情地浪费,他是怎样的富有呀!不知道,这么一来,再贫穷也没有了。如有一千斤谷子,收藏起来,日子久了,谷子不是变质而不能再吃,便是为鼠雀等逐渐消耗光。专于保藏而不用的也如此,所以上面说:“保藏不定属于自己”。但此千斤谷子,如把它一起煮饭吃了,虽然并不损失,可是吃完以后,什么也就没有了。财富专为自己所享受,恰好如此,所以说:“享受不再属于自己”。过去的福报,享受完了,未来的福业,什么也没有,这不是最大的贫穷吗?
积蓄的终会散失,享受了就此没有,那末就得把现有的财富,分一分来作福修德,为将来受福种子。譬如一千斤谷,拿一部分去下在田里,加上肥料功力,就会有十倍百倍的更多收入。这样,如分一分财富去布施,让大家受用,为佛教文化慈善而使用,便是努力于福报的再生产。布施,似乎是损失(如种谷腐烂),而实能引发未来丰满的福报(如收成更多)。老子说:“既以与人己愈有”,可借以说明布施得福的道理。谷子下种时,当然希望丰收,把它播下好田地,不能撒在沙石上。布施作福也如此,有两种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一、悲田:把财富分一分去抚恤孤寡,施舍医药,救济灾难等。这些社会福利、救济事业,便是种福于悲田中,因为这是值得同情怜悯的对象。二、敬田:为儿女的孝养父母,做佛弟子的敬奉三宝等,这都是种福在敬田中,因为这是值得尊敬的对象。凡是种福于悲敬二田,现生或将来,一定会得良好的福报。布施时引起“施福业”,随逐行人,从今生到来生,成为水不能淹,火不能烧,盗匪恶王所不能夺的自己的财富,所以说:“施诸悲敬乃真属于自己”。
梦灵从民政局回来时,又享用了“嘀嘀打车,**扫一扫,付款一分钱即到家。
二匹金“马”之战,梦灵和众多国人都享用了渔人之利。而二匹金“马”之所以多金,也正是因为他们肯让国人坐享渔人之利呀。
梦灵明日还要到x市去 “为即将离婚夫妇志愿咨询工作”作成果汇报,她打算再次享用渔人之利,这种感觉真的很爽!
ps: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正文 第四卷 第一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
达则兼济天下 卷首语:
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如果得志,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去作“逍遥游”; “修身见于世”,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
第四卷 第一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灵心家园里,林灵接待了一位年过四十的女士,这位女士穿着打扮一个就知道是个知识分子,但面容憔悴,满脸愁容,由于之前有预约。梦灵知道她姓张,一进门,张女士的话就像开了阐的洪水,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很明显,她需要把压抑已久的情绪宣泄出来。
梦灵时不时地点着头,间或简单地应答一下。表示她在用心地倾听。尽量不去打断张女士的叙述。
原来,张女士一家四口跟公公婆婆还有小叔子家的一个小男孩贝贝生活在一起。张女士家房子还算宽裕,但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她的婆婆太过强势,什么都要管。让她受不了,她在家中觉得透不过气来,跟老公说吧,老公自己一摊子事,欠了一屁股债,她也不想再让他烦心,能忍则忍了,但自从公公诊断出胃癌晚期以来,家中矛盾激化。婆婆整天唠叨个不停。总是在张女士面前说她怎么怎么劳累,腿也疼,胳膊也疼,快受不了了。张女士就劝婆婆把小叔家的孩子贝贝送回去,让贝贝的爸妈自己带。婆婆却说孩子的叔叔婶婶工作忙,没法带。张女士自己和老公也要上班,自己的两个孩子虽然也都大了,但都要上学,上班期间也还是需要婆婆做中饭给他们吃。现在公公生了胃癌,婆婆除了要照顾公公之外,还要照顾三个孩子。
小叔家的孩子贝贝今年才三岁,是小叔家的第二个男孩,第一个男孩都上初中了,却又冒着违反计划生育被“双开”(双双被解除公职,p市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一)的危险要了第二个孩子,原希望要个女孩的,负担要轻些,谁知又生了个男孩,小叔子夫妇俩为了躲避计划生育,便把刚出生8天的贝贝送给婆婆带。公公婆婆就带着贝贝跟张女士一家生活在一起,这一带就是三年多。
婆婆夜里不仅要照顾病痛夜夜呻吟的公公,还要照顾三岁多的贝贝,贝贝虽然已经三岁多了,但由于睡前总是习惯性地要喝奶粉,所以一夜光把尿就得三次,婆婆夜里睡不好,身上多处疼痛,本身她自己也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天天要吃药的。
按理说,这种情况一个健康的人也受不了呀,但婆婆她就是能受得了,而且精力过剩,整天唠叨着张女士,说她这点没做好,那点没做好。她在张女士面前诉苦的时候,张女士听烦了,就劝她把贝贝送走,她婆婆就说张女士容不下一个小贝贝。张女士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对大家都有利。第一,婆婆能放松一下,专心照顾公公。第二,当然对贝贝最好了,因为小孩子最好是要爸爸妈妈亲自带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何况,由于公公夜夜呻吟,贝贝跟爷爷奶奶睡一个房间,睡眠肯定会受影响的。第三,贝贝的爸爸妈妈心理应该也很不是滋味,试问,天下父母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癌症病人睡在同一个房间里。
相似小说推荐
-
御财 (芥末奶昔) 起点VIP2014-09-16完结本书超级超级渣渣,超级超级不好看。 谁看我跟谁急哦!T_T 见着绕道,千万别进来,谢谢。...
-
今夜我怒放 [封推] (米苔米苔处处开) 起点八大分类大封推VIP2014.11.3完结她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子,孤独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一次奇/遇,她掌握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