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命的目的是经由挑战而获得成长。因此父母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给予彼此挑战与成长机会的关系基础上。看着一个叛逆的,或一个残疾的孩子,能发展呈现出他们的潜能,或单纯地感受父母对孩子无可限量的柔情,都是令人感到敬畏的。
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是在出生之前便已决定的。如果其间有因果的关系,其考虑的重点是一个母亲当时的频率型态,是否能提供这个灵魂在那一生中的成长目标。如果没有因果关系,那么它的衡量是基于那一个灵魂自身的需要。他们有的需要在一个情感封闭、冷漠的逆境中成长;有的需要在一个安详的摇篮中,孕育他们那卓越、不同凡响的光辉。
人类生命的四大本质是身体、情绪、理性与灵性。每一个人把自己生命的焦点放在其中的一个主体上。其他的便成为辅助的部分。运动员与舞蹈家选取把焦点放在身体的运作上;有人选取把家人和朋友的快乐作为他们情绪的焦点;学者、教育家、作家,以及无可救药的书虫经由心识理念来过滤他们的生命。只有少数的人能够享受着内在心灵和平的真正喜悦。能够不执着于世间的权力、金钱和名利,完全生活在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中。他们生命的焦点在精神上与灵性上。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带着一个生命的目标,带着一张灵魂的蓝图,渴望一种完整的成长经验。并热切地期望在岁月中激起层层浪花。母亲经常在自己的头脑中,为孩子设计一个周密的理想计画,其内容往往是一些他们自己年轻时未能完成的理想;有些人要孩子乖巧听话、屈从管教、有良好的成绩、进入最高的学府,那样才能符合他们的理想,才有资格获得他们的爱。但,生命本身就自然而然地能使一个孩子在父母及社会的架构中,以个人的经验编织出一幅美丽而丰富多彩的画面。
幼童的心灵因为还能与大自然的脉动相通。尚未受到经济压力的困扰,故而他们忙于将内在的思想感受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在游戏、歌唱,以及与别人的交流中。父母的职责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有保障的探索环境,提供游戏所需的物质,并支援他们。解答他们的疑问,然后站在一旁。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灵魂,有他们自己生命的目标。在他们灵魂中含藏的能力,将毫不费力地指引着他们踏上成长的路。任何想启动孩子成为父母所期望之理想的企图。都会剥夺他们生命的目的。我们不是说父母不应当教导孩子基本的常识、礼貌与品德。而是指那种硬要改变孩子的本性、个性气质,或以学术或运动等方面的成就来衡量孩子价值的那种扼杀孩子灵性的作风。
每一个人的频率中,都散发着自身的资讯,含括个人的因果与储存的记忆,未来的潜能,以及反映你们内在生命的文化体系。当别人来到周围时,这种磁场能与他人的磁场沟通,靠得越近,交流则越真实。两个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分离之后,相互间一个长长的拥抱,能在频率的层面上交换许多的讯息。这其间是没有任何秘密可以保留的;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压抑它,*裸的实情在两人的磁场间传递着。因此,即使以矫饰的谎言来为你们自己画一幅玫瑰般的图画,在较深的层面上,这些接近你们的人,知道你们所做的,以及你们所想的东西。
一个新生的婴儿最需要做的是稳稳地札下这一世人生的根基。他们经常在睡眠中回顾前世的生活,以及投生之前的计划;当他们醒来时,常哭着希望有人能把他们抱在怀里,尤其是希望能在母亲怀中重新感受母亲的特质、思想,以及她的文化。缺乏爱的婴儿,即使能充分的给予他们身体所需的营养,但他们仍常常表现出无力的感觉,无法成长与成熟。牛乳只是婴儿所需的一部份,而充分的爱抚与情感,才能激发孩子情绪、理性与灵性的层面。现代的孩子们,所受到的爱抚与呵护,远远少于他们所需要的。因此,他们不但没有学到如何与别人联系、沟通,如何给予别人温暖;反而学到的是疏离、孤独与冷漠。
在许多文明中,婴儿与母亲的接触是不间断的。当她们做家务事时,仍然背着孩子。在初始的智能中,这是一种最高的表现。一个婴儿需要稳定的感情接触,能保持整天二十四小时是最理想的。在西方的文明中,婴儿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便受制于照顾他们的人的知识许可权之下,使得孩子的灵性逐渐萎缩,无法在完整的脉动中丰富生命的动力。致使他们无法焕发出生命所蕴藏的光辉,一生都生活在阴霾晦暗的感受之中。
这种伤害对男孩子们尤其严重。因为一般人认为向别人表达情感,或在别人怀中哭泣是有损男子气的。男孩子被认定该把焦点放在物质的,理性的世界中;女孩子的焦点是精神灵性的。事实上为了平衡,并防止男孩子过于把焦点放在物质层面上,男孩子的灵性本质中〝阴性〞的那一面必须先全面地引发出来。只有当一个男孩子经常被拥抱,并且从不曾被〝男孩子不可以哭〞,或〝要像个男人〞等言语所伤害时,才能有这样的平衡。最有效的能量交换方式,是与他们睡在一起,让他们与父母分享一个晚上,或一个午睡。在睡眠中,当焦点从身体上移转之后,你们成为你们真实的自己。因此,灵气磁场上讯息的交换便会更快速地进行。
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成年人的孤寂;年轻人对*的混淆,无法与性产生真正的联系;与大自然的疏离;残忍暴力的运动;为了个人权益而牺牲群体的利益等现象,很多是起因于他们在婴儿时期,所获得的拥抱不足,及哭泣时被吓阻的缘故。当你们放眼世界,对这个世界怎么会变得这样,产生疑惑时,只要看看许多婴儿与成年人之间,因感情的疏离所造成沟通与联系上的障碍;以及不成熟与缺乏爱所造成的永久性伤害,便知道是为什么会这样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是最神圣的。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尊重时,父母散发给孩子的是一个温暖的,可以安全地去探索的磁场。要治愈你们的世界,治愈你们的地球,就必须从培养快乐而具活力的孩子们开始,让他们对大自然与人类具有安全感,使他们有爱的能力,以及有完整的感觉。从这些新一代的孩子们中,自然会孕育出你们所渴望的理想世界。
正文 第二十四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
梦灵接待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李女士,这位女士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感到自己的人生很不自在,总是会受到别人的言行的干扰,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是想做什么,总是感到一种无力感和无助感。
梦灵让她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例来详细描述一下她的状态,李女士就给梦灵描述了这样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女士的性格和交往模式。
李女士因为工作上的需要,经常会出席一些重大的场合,这样的场合需要李女士在个人的形象上非常讲究,于是,李女士经常会去一些美容机构做护理,她只要去做服务,对那些美容机构的美容顾问在护理期间所做的推销都没法拒绝,一次又一次地买各种各样的产品,家里堆了一大堆她一年两年都不会用到的美容护肤品,还经常送给亲戚朋友。
她对于自己的这种不会说不,不会拒绝的性格感到无奈。
梦灵通过她对这件事的描述,大概知道了李女士的潜意识的观念,在李女士的潜意识里,认为拒绝别人就会让人生气,让人不舒服,别人就不会对她好,不再接纳她,她自己也会内疚自责。她与人交往的主要模式就是讨好别人,哪怕讨好别人让她花费很大的代价。
在做护理不断地接受推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女士的这种讨好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连为她做美容服务的人员也不敢拒绝。梦灵又问了她几个问题,更确信她的交往模式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心理学家萨提亚将人的人格特点分为五类: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
讨好型人的内心潜意识语言往往是这样的:
“我觉得,别人都比我好,比我有价值。为了获得爱和温暖,我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哪怕牺牲我自己。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要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在这样内心语言的支撑下,尽管你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帮助对方,等你有事时却找不到朋友,但是下次的时候。你还会“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帮他们。
在此给你三点建议:
1、 提高自我价值感;
心理学不讲“自信”,更喜欢说“自尊”。因为自信往往有时候是表现出来给外界看的。而“自尊”则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真正的态度。所谓的一个人有很强的“自尊度”就是一个人内心始终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乃至不比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更差和劣等。只有一个人提高自己内在的“自尊度”,才能够在和别人交往中,既会考虑到别人感受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妥协和自我牺牲,并且敢于说不和拒绝。这样的人,被萨提亚称为“表里一致型”的人。是萨提亚最推崇的境界。
相似小说推荐
-
御财 (芥末奶昔) 起点VIP2014-09-16完结本书超级超级渣渣,超级超级不好看。 谁看我跟谁急哦!T_T 见着绕道,千万别进来,谢谢。...
-
今夜我怒放 [封推] (米苔米苔处处开) 起点八大分类大封推VIP2014.11.3完结她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子,孤独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一次奇/遇,她掌握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