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传之红楼篇 完结+番外 (紫莜dxm)
- 类型:青春同人
- 作者:紫莜dxm
- 入库:04.09
.........
这些种种都被暗卫们看在眼里,个个记上账本,看以后皇帝的意思。
江南一带许多的城市都跟苏州城一样,接待了许多难民,赈济了许多灾民。
如此种种都被皇帝的眼线看在眼里,所有的种种都被报给了皇帝知晓。
宣和帝接到全国各地的暗卫的折子,虽然现在干旱越发的严重,但是首次宣和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此下去,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时已是四月下旬了,因着干旱的影响,天气炎热,暑气难挡,这又为赈灾添加了一份困难。
各地官员们愁的不得了,有想摞挑子不干的,看着扮着随从的暗卫,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小心应对,不是让你事事亲力亲为,而是为了给下面一个榜样,有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会让下面的人焕发神采和动力。
沿海一带则要好很多,虽然受了全国气候的影响,雨水不多,不过也不会干旱到连吃水都困难。
逃难到沿海一带的难民们,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官府不会白白养着你,他会交给大家自力更生,让大家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其他地区好歹还能够维持着吃水的境况。
........
这让宣和帝更是欣慰,好歹还有一片区域没让人操心。
看着事态的发展,宣和帝做出了长远的估算,闭着眼想了一下,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这样的话,今年的灾难虽然是以往难以想象的大,不过却首次让宣和帝感到轻松应对的。毕竟太上皇在位的时候,发生的灾难根本来不及准备,只能看着人员伤亡惨重,然后事后赈灾更是损失惨重。
如此一想,宣和帝又不得不感谢那个什么忘琴大师,真是高人。看来以后还要找找这些世外高人,供起来也好,好歹有了灾难可以预先知道。
宣和帝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整个京城的气氛,这段时间后宫就连太后都不蹦跶了,太后还是有眼力的,孰轻孰重,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她老人家门清。妃嫔更是化成幽怨诗人,皇帝不进后宫,偶尔逛一下,也是到皇后以及几个高位嫔妃那坐坐吃顿饭,留宿,皇帝没那个心思,妃嫔们也不敢这个时候争宠,要宠还是要命?
官员们的气氛终于松了一些,全国的情形,京城现在家喻户晓,茶楼酒楼说书人天天关注这事,让底下百姓也多了一份紧张,就怕干旱轮到京城了。
这日茶楼里说书先生说道赈灾事宜,大大的赞赏了皇帝的作为,让底下的百姓们,不由的好奇,看来这个皇帝还是想着百姓的,是个好皇帝。
“说来,好在我们的皇上未卜先知,早做了许多准备,这会江南一带沿海一带赈济灾民才会这么及时,我们要感谢皇上,就算是我们京城也发生了干旱,我们也有信心跟着皇上一起渡过难关.....”说书先生激动了。
底下的百姓议论纷纷,不由得眉头都舒展了,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愁眉苦脸了。
“只要皇上想着我们老百姓,没有放弃我们,灾难总会过去的。”有的人说话很有深意。
“咱们平头百姓,靠天吃饭,就怕这些大灾大难,那可是要人命的.....”
“这段时间人心惶惶,这算是一个好消息。”
“哎,也不知道这灾难什么时候过去?老天爷什么时候不再发怒了?”更是人忧心以后的日子。
“二愣子,高兴一点,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我们这么矮,肯定能够活到最后。”这是一个乐天派的小伙子。
第一百三十六章 被诓了
这日因为宣和帝的情绪和缓了,朝堂上终于有了笑容,宣和帝跟大臣们讨论了后续救灾的事宜,这一点点笑容就让连续看了许久宣和帝阴沉脸的大臣们如沐春风。
天,这些大臣的要求真低!
对了,那个下江南监督修堤坝钦差还未成回京,不过皇帝已经接到顾寻章的折子,说再有一个月,堤坝就完全竣工了。
这让宣和帝对接下来的洪灾又有了几分信心了,这也让宣和帝对顾寻章再次申请修堤坝款的事情不在耿耿于怀了。
索性顾寻章并不知道皇帝怀疑他挪用了款项,不然他真的要哭了,宣和帝第一次拨的钱真的不够呀。
如果这堤坝起不了一点作用,宣和帝估计真的会砍了钦差还有一众江南的官员,特别是那个觊觎修堤坝款的甄家。
这也是顾钦差的重中之重,他可是知道如果这堤坝起不了作用,以后他的仕途也到头了,更或者他的人生也到头了,所以顾钦差可是对堤坝的方方面面一丝一毫都不漏过,更别说为了不被底下的官员糊弄,顾寻章可是看了许多相关的书籍。
这让以往惯例揩点油水的河工方面的官员们不得不夹紧裤腰带,不做这方面的想法了,还得更加用心的修好堤坝,顾钦差可是说了,出了问题,皇帝秋后算账,一个都跑不了~~~
全国都热闹起来了,江南一带的日子更是热火朝天。
逃难出来的灾民全部都安置妥当了,粮食不够?没事,皇帝顶着,现在全国都只是在愁着饮水的问题。
而且,皇帝的暗卫私兵们,刚开始是分散在各地的,现在么,可是陆陆续续挪到了灾民多的地方,至于有些个别官员们,则在疑问,怎么我们的知府大人变得这么的清正廉明了?这不合乎知府大人那铁公鸡一毛不拔的性子。
有了暗卫私兵,敢向赈灾粮食下手?敢向物价下手?敢向灾民下手?那是知府找死的行为!
这些暗卫私兵们是哪儿危险往哪去,哪儿人多往哪去,实在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城内的生活还是一如既然,林如海依旧准时到礼部报道,偶尔在皇帝那出出主意,了解了解最新的消息,跟秦霄大皇子等人商量完善后续方法,这段时间大家见面勤了,三人更是光明正大的凑到一起,嘀嘀咕咕个不停。
至于其他二位皇子,因着皇帝未成安排任务,他们也只是多了一份挂心而已。
下衙的时候林如海是带着笑回的府,晚上林如海给大家说了皇帝那的消息,大家不由得都很高兴。
夜晚,林清心血来潮,再次推算,哪知道这次看到的画面竟然是已经发生的灾难现场,林清看着那画面也不由得吁了一口气,干裂的土地,没有水的河床,....
这让人很揪心,如此林清又把没有推算到未来的事情给忘脑后了,待不久后想起来,林清更是郁闷,被诓了。
林清闷闷不乐,她脑海中的画面比现代在电视上看到的场面还要可怕。
生与死的距离,如此的近,如此的远。
明日还要去参见贾元春儿子的满月宴,因着京城的局势,加上郑家的情况,这次的满月宴并不会大办,贾元春也只是请了娘家人来参加而已,至于郑中那边的亲戚,表示没有了。
第二日,贾敏带着两个女儿去郑家参加满月宴,宴席上真的只有贾元春的娘家亲戚,平时来往的人家一个都没有。
这会京城紧张,贾元春也不想因着儿子满月的事情,搞得鸡飞狗跳,两夫妻商量了一下,只等明年儿子周岁的时候补上,这会还是低调一点。
至于王夫人抱着外孙的纠结的表情就不言而喻了,那是王夫人在纠结为什么不是个皇子?
哪知道低调的满月宴,因为太上皇的赏赐,升了气氛。
贾元春想不通太上皇怎么会赏赐自家,他们家可是小家,丈夫官职又不高,只是老实的待在翰林院,许多年没挪窝了。
索性太上皇派来的人并未搞得众人皆知,高兴的领了赏赐,不明白的事情私下再说。
贾元春的儿子被他爹取名郑瑜,瑜则美玉也,小家伙胖乎乎,夜晚,等到小家伙睡熟了,床榻上的两夫妻,贾元春才问出了这个白天一直不明白的问题。
郑中眉眼笑意冉冉的看着妻子俏皮的模样,现在的妻子比以前有人气了,以前就是一个模板,这会或许是生了孩子,真正的把郑中当做家人了。
原来郑中的爹是太上皇的旧部亲信,只是早早的就去了,剩下孤儿寡母,即使有一些家产,郑中的母亲也不善经营,卯吃寅粮,出的多进的少,又没有多少人气,郑家就这么一时衰退下去了。等到郑中掌家之后才好点。但是郑中又倒霉在他娶的妻子身体太差,熬了三五年去了,临了母亲又过世了,郑中就这么一直守孝下去,出了孝期,他一个孤人,没有人给他相看媳妇,就这么到了三十岁。不过他们家,平时太上皇照看着,心中有数。那次贾赦为了让侄女出宫,走的太上皇的路线,太上皇盘算了一下,没有选择贾赦暗示的那个人,直接把元春赐婚给了郑中,反正在太上皇看来门当户对,合适着呢。
这不,一年就生了个儿子。要不是这段时间灾难连连,皇帝那吃人的脸色,太上皇看着就碜人,又不想给儿子和旧部添堵,就只是这么低调的给了点赏赐而已。
因着娘家的提醒,贾元春和郑中两人又不是笨蛋看不懂形势,两人在满月宴之后,就这么一直低调行事下去,郑中平时在翰林院的人缘还不错,有事大家都会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