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兄谬赞了,这些粮食并非是之前携带的,而是后来在小镇上重新采买的。”
“哦?据我所知那个小镇十分偏僻。按理来说,小镇上并无多少粮食和药材才对,昭弟你是怎么采买到的呢?”
李树有点疑惑,那个小镇他们之前也去过,可是却没有买到多少物资,小镇的经济他也知道,买不到很正常,买到……
“无他,唯钱而已。”
李树被赵青昭这个土豪般的语气震惊到了“请问采购一斤粮食,花费几何?”
赵青昭:“一斤二百文。”
李树瞳孔震动。十……十倍。
李树咽了咽口水,是我之前莽撞了。还没有询问花费就敢大大咧咧让城中财务支付报酬还好昭弟为人质……质朴。甘愿将所得粮食献给城中军营,否则这花销也不小啊。
“说来惭愧,这么多年都没成未曾拜见过赵伯父。请问赵伯父可一切都好?”
赵青昭楞了楞虽然不知道李树怎么一下子问起了父亲来,但还是顺着李树的话道:“父亲一切都好,多谢李兄挂念。!”
“好极,好极,边境物资不丰,只余的一二皮毛,尚可入眼。还请昭弟回程之时一定带上,待我向赵伯父问好。”
“李兄不必如此……”
李树摆了摆说:“要的,要的。这是我对赵伯父的一片尊崇之心,昭弟就不必推辞了。”
赵青昭见状没有继续推辞。想着李树将军也是性情中人啊!他所采购的粮食未必有皮草值钱。
不过朋友之间谈钱就俗气了,赵青昭想想就放下了。
过一会儿之后,赵青昭就告辞了,他知道李树军务繁忙,也没有多打扰,反正来日方长,日后再叙旧也不迟。
李树见状连忙派自己的亲兵去安置赵青昭等人了。
安置赵青昭等人的是一处府邸,大概有两进。府邸宽阔,他们这百余人住下是绰绰有余。
这个府邸应方是边境大军来袭,携带金银细软逃跑的富商所购置的。
安顿好了之后。赵青昭便外出去查看这宁城的风貌了。
这场仗还没有结束,他们还是得随时准备开战,所以开战之前还得好好熟悉双方阵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再详细的地图都不去自己脚步丈量的精细。
不知不觉已经在宁城住了大半个月了。
这一天赵青昭收到了刘云将军的回信,之前在小镇的时候,赵青昭曾给流云将军写了封信。
一是告诉他他们的下落。二是将他打算去投靠李树将军的事情也告诉给了刘云将军。
什么?投靠李树将军的原因?问就是因为距离近,择近投靠。
在宁城之后他又写了一封信给刘云将军。
这封信便是写的要粮草之事了,赵青昭
将宁城所见所闻告诉了刘云将军。
刘云将军倒也很爽快,在回信中告诉赵青昭,他已经拨了几百石粮食,算算现在已经在路上了。叫他们记得接收。
赵青昭笑了笑,看来刘云将军也是能伸能屈啊!他倒是有点喜欢他了。
刘云将军的感受却是和赵青昭大不相同了。粮食刘云将军不是不想给,但是绝对不想给那么多的。
因为他们押送的粮食虽然多,但是给各方的军营一分发,便也没多少了。
但是谁叫他们心虚理亏呢?先前确实是他们先抛下赵青昭的。
在战场上这种行为与背叛无疑。刘云将军过不了自己这关。
不管是不是被小人蒙骗吧,但抛下就是抛下了,这是事实无可更改。
也亏得赵青昭一个文弱书生。还能活下来是。是以当赵青昭写信要粮草时,他们也没有太拖沓。
但是这件事这可把刘云刘将军气坏了,他这辈子光明磊落,没想到这次押送粮食之后,还能因为理亏,在小辈面前短了一截,实在是令人汗颜哪。
两天之后押送粮草的人马来到了宁城,伴随着民众士兵们阵阵的欢呼。大家手脚麻利的把粮食卸了下来。
这些粮食,可保士兵一个月的口粮。
他们这行是押送粮草的先行部队,第2批粮食估计也要到了。
在这源源不断的粮食储备之下。大魏朝毕竟能打一个胜仗。这是宁城所有士兵们的共识。
粮食到了之后,李树将军大手一挥。让炊事兵开始煮饭。“今天晚上让兄弟们吃顿好的。”
士兵欢心鼓舞,炊事兵闻言,立马下去安排了。
晚上这顿饭可比之前吃的好太多了,粥稠插筷不倒,里面间或还有一、二条肉丝虽然少的可怜,但至少是个肉味了。
这一天晚上,大家过得比过年还开心呢。赵青昭看着士兵们其乐融融的样子,也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个笑脸。
这段日子赵青昭也没有闲着,因为他文官的身份。他负责的是城中的政务事宜。
之前负责的是城中的文书。如今以已经四十有三,虽然可以负责政务运转,终究还是有一些力不从心。
赵青昭来了之后他是非常欢迎的,着手把政务事情移交给赵青昭了。
于是赵青昭便开始负责这个宁城政务的运转了。
宁城的政务运转包括上下级军事情报的互换与交接还有城中百姓的粮食税收,人丁管理之类的。
宁城地处的位置,非常偏僻,但在大战未到之前经济还算繁荣,因为背靠几座大城。商贸还算发达。
但自从开战之后。城中商户走的走,逃的逃。只剩零星几个祖辈就在这里的商家,还在继续坚守。
生意萧条的可怜。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灾人祸这都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若是大战胜利,宁城此地的经济自然也能够慢慢复苏。
不过赵青昭也不是一点事情都没有做。
在查看了城中的所余的税收之后,赵青昭想了个办法。
城中大都是是妇孺。那些需要花费大力气的活计,估计也不适合。
赵青昭想了想,打算借鉴现代社会先进的经验。他想到之前在现代时,我国为了发展经济想了很多法子。
其中有一个法子倒是很适用。
那便是手工制品。
宁城这个地方,地广人稀,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牛羊马并不少,皮草是不缺的。
所以赵青昭就很容易的联想到了一个东西,毛线。
托赵青昭孤儿院长大的福,他曾经也用毛线制作过很多手工制品。
不过现在难得却并不是毛线怎么变现?而是怎么制作毛线。
关于毛线怎么做他只是听别人说过。
不过,这就够了。穿越来之后他的记忆力与日俱佳。关于上辈子的只言片语,他这辈子都能记得很清楚。
不过还是还需要慢慢摸索。赵青昭想了想便交代人去做了。
跟着他来的那个士兵刘大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他找了几个会木匠找兄弟便开始按照赵青昭所说的东西开始做了,赵青昭知道这个羊毛刚开始要淘洗,洗了之后,得晒干。
不过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后面到底能不能做出来,所以赵青昭并没有用宁城税务的税收。
宁城的税收也少的可怜。前几年经济繁荣的时候,还有进项。
这几年宁城一直在打仗,宁城的钱款也是只进不出。还对百姓多有贴补。
若是朝廷不送钱粮,宁城估计也支撑不了多久。
所以这次还是赵青昭自己掏的腰包,刘云将军不仅将粮食运过来了,还顺带把他的行礼拿过来了。
这下他可就不缺钱了,他这次出门带走几套换洗的衣服。衣服里面的钱加起来也有一万两了。
行囊里面还有另外的银两,加起来差不多有五万两。
他上次花费了差不多五百两,是以还有五万一千多两银子。
说句实话,宁城的税收的银子甚至还没他身上带的银子多。
士兵们开始去城中各地采买羊毛,然后请了几个城中的妇女,开始淘洗,洗干晾晒之后按照记忆中的方法开始一缕一缕的坊毛成线。
请来的妇女刚开始并不知道赵青昭经常做什么东西。
赵青昭把他所要做的东西告诉她们之后的他们倒是把这个羊毛纺线的过程倒推出来了。
在这里赵青昭不得不感叹一句,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无穷的。真是棒极了!
把线坊出来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
赵青昭看着手中的洁白毛线不禁感叹着,他以前所思所想都是如水泥和玻璃海这般难度很高但获利颇丰的东西。
像毛线毛绒这些现代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他就没有深入的想过了。
他想他以后还是更多的要着眼于民生,就像毛线,它不仅可以给边境士兵御寒,而且还可以销售到整个大魏,给边境的老百姓带来税收。
除此之外和羊毛还可以边境问题。很多事情开头都不容易,但是往往很多事情可能只需要一个苗头。
由毛线赵青昭联想到了羽绒。这个也是一个好东西,可以推广普及开来。
想到这里,赵青昭就坐不住了,走进书房提笔给赵长松写了一封书信。
里面是关于鸭绒鹅绒等动物绒毛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的用途,他这里暂且还走不开,没有多余时间精力去做这个东西。
相似小说推荐
-
摄政王逼我披好马甲 (诗瓷) 2021-04-03完结248 740江洛儿与当朝皇帝灵魂互穿了。每日战战兢兢活在皇宫里,唯恐被那权倾朝野,狠戾至极的摄...
-
皇家儿媳 (女王不在家) 2021-04-10完结9398 24829顾玉磬,婚事泡汤,性子骄纵,燕京城人人等着看她笑话,嫁不出去了。萧湛初,天家第九子,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