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综]数风流 (千霁)


  自己在读书上的天分不差,经纶事务更有心德,可以在襄阳进学一段时间后设法投奔南阳,建功立业,振兴家声。
  阿绩年龄虽小,聪明孝顺的天性已经得到显露。当年袁、陆两家尚未交恶之时,六岁的阿绩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在席上招待客人的橘子舍不得吃完,在怀中藏了三枚,临行告辞、躬身行礼时橘子落地,袁术问:“陆郎作宾客怎么还藏着橘子?”阿绩跪而回答:“留三只橘子,想要带回去送给母亲品尝。”令袁术惊奇不已,与北海孔融四岁让梨一起传为佳话。
  自己和阿绩一起读书,知道阿绩阅读广博,对星历算数天赋极高,适合留在襄阳治学。
  
  主意已定,陆议又向顾雍请教刘表、蔡邕、平南的性格,请他提点自己行事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顾雍显然早有准备,告诉他大可安心:“刘牧清流儒士,看重经学礼仪,尤其重《易》。阿绩有姿容风仪,又有孝顺父母的名声,所学所长,皆为刘牧所喜,必得重视。蔡公喜爱奖掖晚辈,提携后进,以伯言之才学人品,前往依之,亦有所得。平南明主之姿,知人善任,推心置腹,只要有真才实学,不愁她不重视。”
  吴郡四姓,同气连枝,陆议、陆绩若能在荆州站稳脚跟,对顾氏也有好处,这也是顾雍尽力促成的原因之一。
  
  实际情况一如顾雍所料。以游学名义来到襄阳后,他拜在蔡邕门下学习,阿绩被刘表收入门墙,亲自教导,襄阳人认为他有孔融、荀悦的早慧与天分,啧啧称奇。
  学业堂大儒云集,名士荟萃,师长一般都鼓励自家弟子到学业堂旁听其它大儒讲课,他是两年前得到入学业堂的资格,今年阿绩也到年龄,可以入学业堂了。
  
  “公纪这般高兴,应当不止是为了入学业堂罢。交了新朋友?”
  有刘表为师,入学业堂只是时间问题,没什么可稀奇的,陆议知道一定有别的原因。
  
  “伯言料事如神。庞德公之侄庞统庞士元,伯言可曾听闻?”
  庞德公,襄阳人,刘表数次邀请他出仕做官,皆推辞不就。家住岘山之南,与徐庶、司马徽、诸葛亮过从甚密,是荆州有名的隐士。
  
  陆议在蔡邕门下两年,一方面是读书进学,一方面是积攒人脉,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德公重之,孔明友之,名虽未显,料来不差。”
  
  陆绩有些惊讶地“咦”了一声,奇道:“诸葛孔明与其为友么?我却不知。”
  在学业堂求学的士子有数百,各有各的小圈子,其中最出名、最顶尖的,要数诸葛亮、徐庶、石韬、孟公威、崔州平组成的朋友圈。虽然徐庶、石韬均在南阳出仕,离开学业堂数年,但这反倒令留下的几人声名更震。
  诸葛亮是这个小圈子中的魁首人物,在王琅手下屡次建功、深受信任的徐庶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因为不与俗人来往,不喜出风头的原因,一般人并不知道他的名声,但对跟随刘表进学两年的陆绩而言,诸葛亮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了。
  
  陆议笑了笑,一派清雅:“岂能以友人为自己显名?”
  陆绩也是一笑:“士元外质内傲,确实不是这类人。”
  顺着这个话题,叔侄两人一边谈些见闻,一边在熙熙攘攘的襄阳城散步,出众的容姿风仪引来路人频频驻足回望。
  
  “听说刘小镇南已经稳定关中局势,正在安排关中百姓回迁。”
  镇南将军是王琅现在的将军官号,但她的父亲刘表先前担任过这一职位,荆州人因此在镇南之前加了一个小字,以示区别。
  
  陆议对此事一直关注,了解得反倒比师从州牧刘表的陆绩更清晰些:
  “不闻王仲宣的《关中行》么?如今的长安白骨遍野,几成死地,将军担心贸然迁徙会引起疫情爆发,特意发书赵伯然,让他延请涅阳张仲景前往关中相见,咨询防疫之事。‘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张仲景建议避开冬、春二季,最好能在夏季完成迁移,避寒取暖的屋舍、柴薪、药物也要备齐,因此目前还只在筹备阶段。”
  
  与吴郡毗邻的会稽郡常常是疫情爆发的重灾区,陆绩虽然没有经历过大疫,但也从父亲陆康以及一些年老的族人处听说过当时的惨象,不由悚然动容:
  “会发疫么?”
  
  “这等事只有上天方知,将军未雨绸缪而已。”看陆绩仍在蹙眉,陆议心思微转,改说起学业堂的一桩逸事,“将军日前遣人请孔明出山,孔明以学业未精为由婉拒了。”
  
  听他提起此事,陆绩忍不住莞尔笑了:“是因为《钱荒论》么?”
  
  陆议微微点头,也是一笑:“正是《钱荒论》惹的祸。”
  
作者有话要说:  【注1】陆逊本名陆议,改名时间未知,推测晚于夷陵之战后。
  【注2】《汉书·张安世传》:“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研,通“砚”。后因称同学为同砚。同窗的说法见于宋朝,汉朝尚无。
陆家叔侄一起出,于是贾诩只能和法正一起出了_(:з」∠)_

第62章、通货膨胀

  事情要从五铢钱开始说起。
  这是一种汉武帝时期铸造的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表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地区发行以来,一直沿用到唐朝开国,改铸开元通宝为止,总计通行了七百二十年。
  
  但这七百二十年间,每逢战乱,五铢钱都会遭到废除,隔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被重新采用,其中的奥秘就在“劣币驱逐良币”六字。
  
  举一个年代比较近的事例。新中国成立前两年,国民党方面由于军费大增,财政恶化,大量印刷法币,造成通货膨胀,至1948年金圆券发行前,法币发行额比抗战前夕增加了四十余万倍,物价上涨三千四百九十二万倍,注意单位是万!
  在国民党重新统治上海的短短三年零九个月中,米价由每石3725法币上涨至175333333金圆券,考虑到法币折合金圆券300万比1的因素,米价达500万亿法币,是一战后法国物价上涨倍数的三十倍。
  
  这一通货膨胀事件中,受害者是国民党政府统治区下的所有百姓,一切辛苦劳动获得的收入全部在通货膨胀中化为泡影,获利者,或者说短期获利者是国民党政府以及国民党政府亲近的大资本家,百姓辛辛苦苦赚取的收入全部因滥发法币而落入这些人的腰包。
  
  同样的事情发生于王琅生活的年代,当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假设原本只要一个月的工资就能满足一月吃喝,那么现在需要花费三月工资,也就是从前攒下的积蓄,等同于让人民白白工作了两个月。
  那么这白白工作两个月所产生的利益落到了谁的口袋呢?
  
  答案是滥印纸币的人。
  
  这些人先印刷了社会承认的钱钞,用这些钱钞大肆买入硬通货,把实物攥到自己手里,随后百姓们就发现自己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因为市面上流通的货物急剧减少,钱钞大量增加,导致物价飞涨,钱不值钱。
  
  有一句话叫太阳底下无新事。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不懂经济学,但知道可以利用通货膨胀的手段夺取民间财富的董卓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汉代通行的货币是铜钱,不像纸币一样想印多少印多少,董卓就采取铸小钱的办法代替。本来铸一枚五铢钱需要五铢铜,董卓铸的五铢钱却只需要不到一克铜,而且他大量销毁秦汉时期的铜人、铜柱等器物,全部拿来铸钱,导致钱法大乱。其它地方还好,董卓治下的区域就爆发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谷价上涨百万倍,民间的财富一次性全部被董卓聚敛到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魏、蜀、吴三国各自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最仁义的是魏国曹氏三代,曹操、曹丕、曹睿。
  
  建安十年,荀悦在《申鉴·时事》中提出恢复五铢钱流通的主张,或许是受他影响,建安十三年,担任丞相的曹操下令废黜董卓小钱,恢复使用五铢钱。
  但曹操虽然下达了恢复五铢钱流通的法令,却没有开工铸造五铢钱,因为当时天下尚未统一,铸钱需要的金属首先要满足军事、农业的需求;其次其它势力各有钱币,而且都是劣币,很容易像董卓滥发小钱一样,用这些劣币骗取曹魏政权的好币,掠夺财富。
  
  所以,不久之后,曹操废止了这条法令。十二年后曹丕代汉,雄心壮志的曹丕下令恢复五铢钱流通,但他的努力同样以失败告终,在同年十月再次废黜五铢钱,命令百姓在商品交易中使用谷、帛作为货币,中国社会倒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时代。
  
  曹操、曹丕父子试图恢复五铢钱的努力都遭到失败,任务落到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身上。这一时间,用谷、帛作为货币的法令已经实施了六年,弊端非常明显。比如人们通过将谷物浸湿的方法增加谷物重量,织造薄绢增加布帛长度,以此来牟取利益。尽管朝廷严厉打击,现象屡禁不止。因此朝廷召开会议,讨论解决方法。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