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综]数风流 (千霁)


  
  荆州民谚称王琅“就像耸峙千仞的巍峨高山,显然不能冒犯。”
  一方面惧怕王琅剪除异己的冷酷手段,对任何敢于轻慢或抵制自己的力量斩草除根,彻底摧毁;一方面爱重她外拒强敌,内修民生的智力才能,不到两年就让南阳恢复元气,一片繁荣。
  
  但这句民谚最早是从南阳豪强大族中传出,与底层百姓及上层士人对王琅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诸葛亮因此特意拎出来提了一句。
  
  “自己心里打着冒犯的主意,怎么能怪二公子严峻?”
  徐庶出身寒门单家,早先时候就是看不惯豪强仗势欺人才愤而杀人,所学法家也是宣扬君主集权的学说,虽然已经领悟到方法手段的重要性,对摧抑豪强之事还是拍手称快。想了想,又笑道,“王仲宣因形貌为刘牧所轻,因才学在二公子处见重,世事当真难料。”
  
  徐庶说的是襄阳、南阳间的一个奇特现象。
  从外地到荆州避难的士子大多是听说荆州牧刘表具有长者之风、爱惜人才、乐于结交士人,因此携家带口,不远千里赶来襄阳投奔刘表,对刘表在南阳郡任太守的长女则并未放在眼里。
  结果到了襄阳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了解深入,这些士子中真正有宏才远志的贤才往往对刘表大失所望,反而对原先轻视的南阳渐渐倾心,举家搬迁到宛城。比如颍川杜袭,刘表养之而不用,到南阳以后受任西鄂长,做得有声有色,政绩优异,极受百姓敬爱。
  
  王粲来荆州本是投奔刘表,却因貌寝体弱、性格通脱被刘表轻视,而与本未放在眼里的王琅相谈甚欢,引为知音,这哪里是他入襄阳前能想到的呢?
  
  良才还待明主识,诸葛亮心中对此也颇怀感慨,沉吟片刻,以友人的身份做了最后一句提醒:“南阳人对性别之分不以为意,中原人可不是,元直宜三思。”
  诸葛亮的意思不是劝他放弃,而是劝他考虑清楚其中的困难,尽早做好心理准备,以便事情到来时不失方寸,从容应对。
  
  “若待龙游于渊,凤翔于天,则人人皆知彼龙凤也,要我辈何用?”
  
  ◇
  
  王琅出的第一道题与荒政有关,问的是朝廷与地方应该如何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东汉时期正值太阳活动低迷,太阳黑子数量稀少,也就是所谓的太阳极小期,气候状况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到了东汉晚期,气候急剧转至极冷,各类灾害集中爆发,以士人“叹息痛恨”的汉桓帝为例,桓帝在位三十三年,只有中平元年、中平三年没发生自然灾害,其余则夏旱秋涝、蝗灾地震不断。
  
  黄巾起义的口号为什么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把矛头对准百姓深深敬畏的“天”?
  就是因为当时连年发生天灾,政府又加倍压榨百姓,以至于百姓纷纷相信头顶上的“天”生了病,是不好的“天”,必须要用一个全新的“黄天”来代替原来生病的“苍天”,是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王琅记得初平三年,也就是今年十月,长安又会发生地震。次年夏,再震。六月大蝗,“百姓相食”,七月大旱,“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第三年四月大旱,“大饥,人相食”,“蝗虫大起,岁早无谷,后宫食枣菜。”第四年又是大旱大蝗,第五年蝗、水、旱,“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四年里,地震、蝗灾、旱灾、水灾或轮番、或同时爆发,司隶、兖州、扬州三地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到了百姓相食乃至“殆尽”的可怕地步。
  
  王琅以荒政作为第一题,一来是因为有心从政的士子一定思考过这个困扰东汉的大问题,二来是集思广益,为应对来年灾情做些准备。
  
  第二题人祸,问的是士子们在家乡与沿路的所见所闻,或总结致乱根源,或阐述各地时弊,或谏言南阳不足,文体不限。
  这其实也是特科中常见的题目,王琅给的范围又很宽泛,可以写诗赋言见闻感想,写策论表达观点,刚来南阳不久的就写写家乡事,在南阳住过一段时间的就写写对南阳的观感,找不足、提建议,儒生、文吏都能有所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已被刘表引入幕府的王粲虽然没参加这次考试,但听说了这道题目。回忆自己从长安到荆州所见的种种惨象,王粲大为伤怀,赋《七哀诗》一首,悲凉沉痛,真切动人,被公推为此题上难以逾越的杰作。
  王琅私下里算了算曹植的年龄,似乎刚满一岁。既然这位「才高八斗」的大诗人还在学说话,其他人想在文才上盖过王粲基本是白日做梦,难怪眼高于顶的荆州士子也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第三题考前秘而不宣,其实是一道彻底的开放题,可以录下平生的得意之作,也可以用文章介绍自己,总之是尽量展示自己的才华,说明自己的价值,等于是给出一个推销自己的机会。以王琅今日之身份地位,这样的机会是难得可贵的,尤其对没有门路的贫寒士子而言。
  
  考试结束的当天,王琅把郡务交给赵俨暂代,自己带着一共七十三份答卷回府审阅。
  她定下的阅卷期是四天,平均一天看二十五份,三天看完有余,最后一天留出来复审检查,防止有什么疏漏错判。
  
  结果到了第二天上午,审阅一份答卷时,连续三题都王琅赞叹有加,书法也高妙可观,王琅恨不得立刻将人找来细细交谈,翻开名字一看,京兆杜畿,当场愣住。
  
  这位可是被曹操誉为萧何、寇恂的真国士,史载其镇河东十六年,政绩“常为天下最”,居然也避难到荆州来了!?
  
  王琅连忙让府吏调来杜畿的档案,看到“杜畿,京兆杜陵人。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后举孝廉,除汉中府丞”,确认此杜畿即彼杜畿,又看他曾经担任过汉中太守的府丞,顿时有种被幸福砸中的眩晕感。
  
  历史上的杜畿一直到建安中才前往当时的京都许都,结交侍中耿纪,每晚到耿纪家聊天谈论时事,经常谈论到天亮,而且谈论时声音洪亮,连隔壁人家都能听见。
  耿纪的隔壁住着曹操的心腹谋臣,被曹操比之张良的尚书令荀彧。杜畿一谈论,荀彧就在隔壁支着耳朵听。听了几次了解到杜畿的才能,就派人找到耿纪,质问他:“有国士而不进,何以居位?”此后荀彧将杜畿推荐给曹操,曹操任命杜畿为司空司直,秩比二千石,辅佐担任司空的自己,做监察工作,检举违法乱纪的官员。
  
  曹操当时在与袁绍争锋,双方都想得到关西马腾韩遂的支持。如果袁绍想要接触关西,就必须争夺尚在曹操手下河东郡,而深受河东百姓爱戴的河东太守王邑却偏偏不是曹操的亲信,一心向着献帝。当此艰难之际,荀彧再次举荐杜畿,说他“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于是本来被任命为西平太守的杜畿被曹操派使者快马追回,改道河东就任太守。
  
  河东太守王邑的部下卫固派数千兵卒断绝陕津,让杜畿无法渡过黄河,到河东赴任。曹操派夏侯惇带兵讨伐河东,为杜畿上任扫清障碍。荀彧亦对杜畿说“宜须大兵”,被杜畿以“战事一起,胜败皆大伤河东元气”为由否决,不等大军到来,自己一个人绕道黄河郖津渡进入河东境内,单车上任。
  
  刘表单骑入宜城,当地豪强望族领袖蔡瑁、蒯越都是刘表在洛阳的同僚旧友,关系很好。杜畿单车入河东,握有郡中兵权的范先却一心杀害杜畿。杜畿就是在这样危险的局面下艰难上任,先向卫固、范先示弱,降低两人的戒备,继而出了很多听上去很对的歪主意,把卫固、范先身边的将校支开,利用高干军入侵的机会借曹操大军杀灭卫固、范先,又建议曹操赦免卫固、范先的党羽,使河东郡没有经历太严重的战乱,早早安定下来。
  
  关西的韩遂、马超作乱,附近的弘农、冯翊各郡县都有归附行为,而河东与关西相邻,百姓们却没有丝毫异心,仍然安居乐业。曹操西征至蒲坂,军粮全赖河东供给,等到贼破乱平,河东积蓄的粮食还剩下二十多万斛。激动万分的曹操下令表彰杜畿:“河东太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间然矣’。增秩中二千石。”
  曹操征汉中,从河东调发五千民夫运粮,民夫们在路上自相劝勉:“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在千里运粮,艰苦转战中,五千民夫没有一人逃亡,杜畿得人心就到了这种地步。
  
  魏国建立以后,任命杜畿为尚书。事定后,朝廷又下令说:“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您也有他们那样的功劳,即将授予您纳言的职位。但是又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实储备的所在,占据那里就足能控制全国,所以还要麻烦您去那里坐镇。”
  往后的十六年,杜畿一直在曹操的股肱郡河东担任太守,政绩“常为天下最”。若非因与反对曹操称魏公的荀彧、耿纪关系密切,不受曹操信任,早就应该封侯入朝。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