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这个地方自光武帝时期起便盛产科学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科学家的科圣张衡、传说中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的诸葛亮、创造水排冶铁的杜诗要么是南阳人,要么在南阳生活过一段时间。改进造纸术,监作秘剑及诸器械的蔡伦也是为了讨好出身南阳,重视新技术的邓太后邓绥才屈尊兼任尚方令,研究造纸术等工艺。
有此基础,王琅招募擅长机关器械类人才的工作完成得十分顺利,按照自己的记忆画了几张农耕、军事器械的草图,剩下的工作全交给这批人研究,目前进展可喜。
最后是招募贤才良将。
关中兵祸肆虐,中原战火纷飞,地理上与雍州、司隶、豫州毗邻,内部又一片安定的荆州成为三州百姓与士子们避难的首选之地。
虽然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先往襄阳,作为南北孔道的南阳郡却是这些人南下襄阳的必经之路。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指导思想,王琅在南阳购置大笔房产,又租下不少客舍,接待其中远道而来的士子,愿意留在南阳的就提供住处,愿意去襄阳的就派人护送到襄阳,做足礼敬姿态。
古人的乡土情结极其严重,若非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一般不会选择离乡远走。
这些士子为避难奔赴荆州,绝大多数毫无门路可言,正方便王琅雪中送炭,趁虚而入……咳咳,总之先留个好印象!
至于这个好印象最终能起到多少作用,王琅并不十分担心。横竖荆州人爱排外的毛病天下知名,襄阳也称得上名士荟萃,外地士子想要在那里出人头地,简直难如登天。
等这些人在襄阳受够冷遇,磨平棱角,她再从南阳加以招揽,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何乐而不为?
不过,没等王琅的新投资获得回报,襄阳方面先传来了一条让王琅无语良久的消息。
作者有话要说:
☆、贤才归心
事情要从刘表的老师王畅说起。
王畅字叔茂,山阳郡高平县人,家中世代为豪族,父亲王龚为汉顺帝时期太尉,官声极好,王畅自己亦年少成名,不以高门自居,而以清实著称,先后出任齐王相、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四次征拜尚书令,建宁元年升迁司空。任职期间均以守正严明为称,又与李膺、陈蕃齐名,学中语曰:“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少年时期的刘表拜王畅为师,连王畅赴任南阳太守期间亦相跟随,可谓是王畅的入室弟子,得意门生。党锢解除后,王畅之子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与同受何进征辟的刘表有同僚之情。王谦之子王粲十三岁随献帝西徙长安,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相迎,并对满座宾客介绍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殊的才能,我是不如他的。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该送给他,才算物归其主。”
若按原本的历史进程,王粲本该在十七岁那年被朝廷征召为黄门侍郎,随后以长安混乱为由不应征召,前往荆州投奔刘表,进入刘表幕府工作。
但王琅于机缘巧合下与蔡琰成了好闺蜜,不忍心看闺蜜先丧夫又丧父,还被匈奴人掳走的王琅便使了一些手段,派人劝说当时主政的司徒王允,不要立即处斩蔡邕,而将时限改为处斩一般囚徒的秋季。等到六月李傕攻陷长安,杀司徒王允,蔡邕也就被朝中的好友从牢里捞了出来,无罪释放。
赏识自己又逼迫自己出仕的董卓已经败亡,紧接着经历了一场险些丧命的牢狱之灾,蔡邕对长安是一刻也不想多留,再加上爱女昭姬从旁劝说,蔡邕决定先搬到相对安稳的荆州,等老家陈留平定后就回老家续写汉史,把这部凝集自己毕生心血的史书完成。
这时候的蔡邕也没有忘记自己赏识推崇、引为忘年交的小友王粲,问他愿不愿意与自己同行。王粲眼看着长安越来越乱,心中早就萌生去意,想想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祖父有师生之谊,投奔他应该能得到重用,于是欣然答应,比历史上提前两三年来到荆州。
接下来就是见证杯具的时刻。
一开始,听说王粲从长安来投奔自己,刘表心里是很重视的。
毕竟王粲虽然才十五岁,已然名动长安,本人是自己的同乡,父亲是自己的同僚,祖父是自己的恩师,无论那一层关系都足以让刘表格外优待。况且王家世为豪族,四代内出了两位三公,声望相当显赫。
因此,刘表不仅打算任用王粲,而且打算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王粲,结二姓之好。
主意既定,再挑一个好日子,刘表遣人邀请王粲来府上做客,准备当场把女儿许给王粲,成就一段佳话。
然而,在亲眼见到人之后,刘表立刻反悔了。
按王琅收到的消息,是刘表嫌王粲“貌寝”、“体弱”、“通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刘表嫌他长相不好、气质柔弱、性格简慢不拘小节。
刘表喜欢以貌取人的毛病王琅是早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严重到这种地步。
话又说回来,刘表这个毛病在襄阳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偏偏王粲不知是没听说还是没上心,自己赴宴也就算了,还坑爹地带着同宗中一名相貌非常英俊的族兄王凯一起去赴宴!就算本来只有一分不好,被这位风貌过人的从兄一衬也成了十分,想什么呢!
更奇葩的事情还在后面。
本来对王粲大失所望,深感见面不如闻名的刘表看到王粲身边的族兄王凯,眼前顿时一亮,居然当场拍板,把原本准备许给王粲的女儿许给了王凯。
这个神一般的剧情发展让王琅彻底无语,有种槽点太多,不知该从何吐起的淡淡忧伤。
要知道历史上的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文学成就仅次于三曹中的曹植,强记默识,有过目不忘之能,且精擅算术。王粲在刘表手下郁郁不得志,但在刘表病故,归附曹操后,王粲于短短三五年间连升数级,先辟丞相掾,又迁军谋祭酒,最后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若非讳疾忌医,不肯听医圣张仲景的话乖乖吃药,导致四十一岁就离开人世,成就应该还会更高。
相比之下,王凯的名字王琅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两者孰高孰低,不问可知。
握着竹简默默走了会儿神,王琅假惺惺叹息一声,心里则在为又能挖墙角大肆欢呼。
汉末士人都喜欢抱团,挖来一个往往就会提溜着带上一串,如果她没记错的话,王粲在荆州结交的两个密友裴潜、司马芝也都是青史留名的贤才。
裴潜是河东闻喜人,精明干练,富有恒心,尤其擅长处理边事。其名言:“我对百姓虽然宽宏,但对胡人却很严厉”,让深刻感受过五胡乱华的切肤之痛的王琅非常赞赏。而且,按照王琅的计划,攻略完益州之后的目标就要落在关中,如有擅长边事的裴潜辅佐,必是如虎添翼。
司马芝是河内温人,与司马懿同宗,性格亮直,不矜廉隅,能依法办事,不徇私情,善于断案,历任大理正、甘陵等郡太守、大司农、河南尹等,为曹魏历任河南尹中最杰出的清正官员。
除此之外,这两个的子嗣也很出色,裴潜之子裴秀官至西晋三公,司马芝之子司马岐与父相若,如果能招揽到这两个人,等同于买二送二,白赚了未来的三公、廷尉,想想真是做梦也能笑出来。
用中指在案几上轻轻叩击两下,王琅抽出一张蔡侯纸,提笔列表格:
【司隶】王粲(高平)、裴潜(河东)、司马芝(河内);
【豫州】赵俨(颍川)、杜袭(颍川)、繁钦(颍川);徐庶(颍川)、石韬(颍川);邯郸淳(颍川);和洽(汝南);孟建(汝南);
这是一张不完全统计表,记录了途经南阳前往襄阳,且王琅有些印象的士子。
司隶方向的士子多从帝都长安来,本身的籍贯倒不见得是司隶,比如王粲是兖州人,因为父亲在朝中做官而随献帝西迁长安。
豫州方向的士子多是颍川人,一来颍川本就是豫州精华之地,二来颍川离南阳最近。
由于人生地不熟等种种原因,这些士子习惯于先寻找自己的同乡,扎堆居住,抱团取暖。
比如主动投奔她的赵俨,跑到襄阳公干一趟,就和客居襄阳的同郡人杜袭、繁钦成了莫逆之交,连财产都拿出来共同计算,三家人合为一家人,随后力劝两人投奔南阳。
杜袭与赵俨齐名,曾祖、祖父皆海内知名;繁钦以文才机辩得名于汝颍间,长于书记,尤善诗赋,两个人都是刘表刻意笼络的名士,在襄阳受到上宾之礼的接待,每隔十天半月就会被刘表请去饮酒娱乐,王琅本是没想过能招揽的。
结果赵俨走了一趟襄阳,短短几天之后,杜袭就留了一封信给刘表,感谢他的关照,说自己有朋友邀请,要暂时告假几天,接着带上家人渡过汉水,来宛城定居。对王琅这边的说法是,自己应友人邀请来宛城游玩,不会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