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再次环视宽大的院落,同是四合院,这个比原来住的那个小院大气多了,红砖青瓦,修葺拾掇得整洁清爽,地儿宽,房间也多,足够分配,她可以有自己单独的闺房了,六哥夫妻也不用再住四处是裂缝的耳房,还能有一间专供孩子们读书练字的大大的书房!
她满意地点头笑道:“多亏姨娘时常与杨大婶搭话相熟起来,若不是她提及,咱们也捞不着这个好!”
正文 第四十一章 筹划
那次素素在街路上跌倒险被奔马踩踏,城西百济药堂斜对面摆小食摊的杨大婶和她丈夫孙老三急忙合力将他们娘仨拉回路边,之后周姨娘每次出大街为家里人买点什么东西,总爱到小食摊上跟杨大婶打个招呼,杨大婶三十五岁左右,朴实热心,勤劳肯干,可惜好人过不上好日子,夫妇生养了三个儿女,女儿还好,两个儿子却不省心,生下来就病弱不堪,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几个钱全用来买药买好吃的喂养儿子,结果两个儿子还是病死了,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二岁,同一年夭折,夫妻俩痛不欲生,若不是还有个活泼健壮的女儿在身边,便要相随寻短见去了。
周姨娘知道了他家的情况,禁不住为杨大婶掬一把辛酸泪,而杨大婶听说周姨娘只是个妾室,且家道败落了,也没对周姨娘生出嫌弃之心,两个年纪相仿的女人时不时地见个面,周姨娘一来,杨大婶照旧会停下手中活儿,陪着她亲亲热热说会闲话,孙老大便自个儿忙前忙后,也不作声。
小食摊占据的街边位置堂口极佳,人客络绎不绝,却正在别人家门店前,那门店是个酒坊,店主姓古,专酿造祖传花雕批量出卖,酒品好,生意四通八达,光这一项就够店家忙活,再不想做别的买卖,一排三间门店只开着中间双扇门让前来取酒的人通行,其余门扇紧闭,左右两边门口地盘留空,后经孙老大恳求,古老板就行了个方便半租半借用,任由夫妻俩摆小食摊挣点活计。
古老板因故要带着一家人离京去往他乡,挂出停业牌子,并要卖掉门店的消息周姨娘早在一个月前就听杨大婶说过,杨大婶发愁的是门店若是卖掉,下一个主人未必肯让她家小食摊占着门口,看着杨大婶愁眉不展的样子,周姨娘也很同情,每次买菜总要绕出街去看看杨大婶还在不在,回来就忍不住在房里叹气:
“还在呢,唉!只不知下次去能不能再见到!”
贾周武惯听她唠叨,知道个大概,顺口答一句:“不在那地方总还在城西这一带,小家小户能跑哪去?她只要到集市买菜总会见着!你们这些女人,就为说个闲话也能这般舍不得!”
素素隔着一层木板躺在床上,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们说话,开始不以为意,拿了福宁公主的五百两银票之后某夜再听到这样的对话,她突发奇想,爬起来就往东屋跑,天性如此,她无法控制自己,遇事只想着要去找亲爹娘。
贾周武听见女儿往外跑,愕然半晌,赶紧催周姨娘追出来,素素顺道拉了周姨娘一起,敲门进东屋和三伯父、三伯母商量——要买下城西大街临街的三间宽大门店。
贾周文和徐氏听了素素的理由和提议,大为震惊,有人搀扶着,贾周文已经能下地走一小会,便来到西屋和弟弟贾周武商议,兄弟俩又把素素问来问去,素素答得头头是道,摆出的理由也充分确切,联想到素素病好后的种种表现,贾周文最终点头赞成,他相信素素,就像相信圆圆,贾家的女儿虽然娇养成性,但她们天资聪颖,圆圆会的,原来素素也懂,而素素较之圆圆,多了一份灵活通透,既然如此,家境困顿之际男儿靠不住,而女儿似乎有能力,那就只能暂时依靠女儿来支撑起全家的生计。
贾周武见哥哥点头,只好跟着同意,待三哥走后,将坐在灯下的素素看了又看,想到女儿以前恣意妄为,娇纵任性,不爱听训教,家变后吃了不少亏,却到如今才肯显露技艺才华,不免长吁短叹,既疼惜又无奈。
素素得到长辈支持,第二天一大早便让周姨娘去寻程有福来,因贾家刚被查抄不久,若是立马招摇买宅置业,怕官府猜忌怀疑,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贾周文说让程有福出面买下古老板的门店。
程有福和贾周文一样年纪,两人从小相伴相随,他的亲娘是贾周文乳母,程有福早在娶妻生子之时便脱离了奴籍,贾周文为他置下产业让他自立,他如今是有儿有孙的良民身份,两个儿子做着小本生意,程家出面买下一处门店没什么好奇怪的。
等到素素和平繁、周姨娘跟随程有福进到门店查看时,顿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难怪古老板咬死不肯下价,非要三百两纹银不可,原来三间又深又宽的门店仅仅是个摆设,后边竟然连带着二进两个大大的四合院!
从门店进去经过天井便是第一进院子,是平日古家人酿酒之地,东西南面三排房子分别为仓库、炉灶间、搅拌发酵间、贮藏间,井然有序,地面全是青石板砖铺就,整洁干净,明沟暗渠排水顺畅无阻,推开南面东侧角双扇门,走出去,眼前豁然开朗——又是一个敞亮的四合院子,两棵大槐树,枝叶繁茂,有花架秋千,有石桌石凳,院中各处廊沿半垂或全部垂下湘竹帘子,显得安静幽雅,这显然是住人的!
后边大院子的奇巧之处,在于它另有大门出入,朱漆大门出去是一条平巷,名叫顺兴巷,顺兴巷比五里巷要宽深些,五十步开外又有一条顺意巷呈十字形相交错,街巷里行人不断,除了小孩儿们在路上玩耍笑闹几声,倒也显得十分安宁平和,程有福一路走去又回来,略略看过各户院门,回来告诉素素:街巷里住户少有大富大贵的,大多是平头百姓,也有比较殷实的人家,像古老板这种。
这原本就是个坐北朝南的独立院子,古老板买下前后两处院子将它们连在一起,临大街的院子用来酿酒做生意,后边的住着家眷,家眷们出入只从巷子里走,素素在大宅院里出生,住过朴拙雅致的乡间居舍,在巍峨宏丽的宫殿待过,新奇精巧的建筑物看过不下百种,此时却喜欢上立在院内的大照壁,由朱漆大门进来,入目便是这个砖砌照壁,砖雕技巧很好,涂上颜色,热热闹闹带着喜气的五谷丰登图,看多几眼令人心里都免不得要冒出高兴劲儿来。
想买下门店,结果连带着里边的宅子也要了,素素想到全家人一起住进来,不用在那小院子里挤得那么辛苦,顿时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催着程有福找古老板将房产买下来,三百两就三百两,贾家现在有五百两银子呢!
思及这银子等于是出卖了林宝庆的友情得来,素素不禁汗颜,但此时此刻她却没有半点犹豫。
房契拿到手后,程有福请了辆马车将贾周文和徐氏拉过来看了看,老夫妻俩前后转了一圈,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是满意的,只有这样大一个院子才能安顿得下贾家三十几口人啊,孩子们都大了,天气又越来越热,五里巷那个小院实在挤得太不像话。
接下来素素和周姨娘便忙碌开了,周姨娘每天领着一群十来岁男孩整理后边院落,素素则和程有福商量好,没有酿酒的师傅和手艺,酒坊不再酿酒,又不懂做别的,只能开个食肆,花银子请多名工匠将临大街的门店重新做一番装修整葺,再往上起一层楼,特意问过三伯父贾周文,贾周文同意取名曰“百香楼”。
素素在周姨娘的陪同下专程去找杨大婶和孙老大,夫妻俩听了她的提议,自是十分欢喜,从善如流——愿意舍弃小食摊,登堂入室,以掌柜夫妇的身份经营管理百香楼。
周姨娘作为出本钱的大头合伙人,即老板娘,参与管帐,孙老大杨大婶夫妻俩只管尽心尽力做生意,大家辛苦不能没有报酬,所有收入扣除本钱后,将利润六四分成,周姨娘六,杨大婶四。
杨大婶和孙老大是厚道人,听素素这样说,连连摆手不肯要这么多,推来推去,最后定为八二开,周姨娘八成,夫妻俩只要二成。
孙老大平日里做的寻常菜式还可以保留着,素素也有不一样的厨艺和点心制作法传授给他们,先看生意如何,若是店里有了积攒,再考虑添请厨子和伙计。
杨大婶早知道了贾家人的来历,听说素素这么个娇滴滴的大小姐会厨艺,把眼珠子都快瞪掉了,忙笑着拉过自己十四岁的女儿红线说:
“姑娘都会厨艺,我这闺女也得学,要什么伙计?我夫妻二人有的是力气,多跑几转就是了!”
一切都还未开始,素素也不多说什么,大家商定事项,便着手做好准备。
五月中旬,皇帝求雨归来,留守京中的朝官出城迎接,为造声势拍马屁,鼓励富贵人家和商贾甚至是平民百姓随同出迎皇驾,歌颂天子圣德,一时间城内城外热热闹闹,欢呼震天。
城西大街百济药堂斜对面一家新崭崭的食肆百香楼也在这一天挂旗准备开张,素素吩咐不管人客多少,都买足食材,做够百人份量的饭菜备存于暖锅里,另有精美饼糕和点心每种百只,装了几大蒸笼,打算卖不完便将这些吃的全部分给街坊邻居品尝,也算是跟大家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