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不肖帝[快穿] 完结+番外 (辛宸)


  就像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旬休”和“朝六晚四”的工作时间,在堆积如山的工作和各部门的督促下,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按点下班,到时休班?
  好在累归累,奖赏是一点没含糊也没打折扣地发放到所有人手中。
  包括那些原本在金国起义投宋的“义军”将领们,得到的奖励和重用甚至超过了他们原本的预期。
  南宋的临安朝廷,一向对北方投宋的官员都隐隐有排斥和鄙视心理,对他们称为“归正官”,为了防止他们再次和金人联系,或者里应外合,大多都被派去南方剿匪,而南宋的南方,当时还是属于岭南蛮荒之地,素来是贬谪官员的地方,用来安置归正官,待遇可想而知。
  原来历史上的辛弃疾,归宋之后,屡屡上书请求北伐抗金,却一直不得重用,而是被派去川西和岭南一带剿匪。
  起初他只是去岭南任职,结果因为太过生猛,赴任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剿灭沿途盗匪山贼无数,结果刚到地方,就被久仰大名的上司借调去剿匪,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几乎都在不断的调职剿匪奔波的路上,最终接到调令北上抗金之时,已年过花甲,死在了赶往前线的路上。
  一代文豪,文武双全,名动天下的辛弃疾尚且落得如此结果,其他的归正官就更不必说。
  而赵政此番直接甩掉了临安朝廷的留守官员,在汴京称帝的同时,另起炉灶,就给了北方官员更多机会。
  就连这次恩科科举,前来应试的考生,也是北方考生占了大多数。
  “虽北方考生人数居多,实因北方汉人受歧视打压多年,有志不得伸,积累至今,得遇明主,方才踊跃应试。但论及文采,未必胜过南方考生。”
  辛弃疾参加过金国的科举,对北方考生的现状和南方文人的水平都有了解,虞允文是绍兴朝的进士,对南宋的科举考试流程和内容最熟悉不过,赵政问过两人之后,考虑了多日,最终决定,南北考生同场考试,录取则分南北两榜各两百名。
  如此扩大恩科录取名额,一则是为了弥补收复北方失地后空缺的大量职位,二则也是为了赵政的新朝堂充实符合他要求的官员。
  毕竟,原来那些官员们,这半年跟着他的工作进度,着实损耗不轻。
  尤其是那些三朝四朝老臣,这会儿真的是有心无力,根本跟不上赵政的工作节奏。
  赵政也没有难为他们,而是请他们继续在太学和翰林院任职,负责培养学生和编撰修订书籍,也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至于考题,赵政特地叮嘱了主考官,策论对于政事来说,比经义和诗赋更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尽可能减少经义和诗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以策论为主选才,而策论的方向,则不限于经史子集,甚至是当代时事,亦可作为考试范围。
  总之,他开恩科要选的人才,是能够踏踏实实做事的官员,而不是精通诗词歌赋高谈阔论的文人。
  御笔亲批,将《老子》《庄子》和佛语直接剔除贡举出题和答题范围,而《韩非子》和《宋刑统》都放进了必考范围之内。
  虞允文不禁愕然,古今多少皇帝,都将“无为而治”当做是帝王御下术的最高境界,大臣们也常以此来赞颂皇帝,到这位可好,直接干脆利索地将其排出贡举考试范围。
  果然,不愧是敢砸饭碗敢掀桌子的龙兴帝吗?
  作者有话说:
  嬴政:你想多了,朕只是习惯了。


第四十八章 孝宗不肖父(12)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更,不仅是北方士子不习惯,南方士子也不习惯。
  在这一点上,对双方尚算公平。
  降低了经义诗赋的比重,着重策论时务,则对于绝大多数士子来说,都不是个好消息。
  大宋皇帝亲口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真宗皇帝赵恒又亲自作诗《励学》(注1):“……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并广开社学和县学,加上各地书院教学,在历朝历代之中,也是唯一不限制商户子和军户子甚至宗室子弟参加科举的朝代。
  教育普及面广,选拔人才的不拘一格,使大宋的科举成为一项全民关注的大事,无数寒门子弟通过这条青云梯实现阶级跨越,也早就了无数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但同时也让很多文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加上早期的科举以诗赋取才,经义,策论时务虽然也有,但相比之下,考官看重的“文采”高于“实务”。
  赵政本就是个急性子的务实主义者,哪里耐烦看那种通篇华丽辞藻吹捧皇帝表忠心的美文,他更看重官员治理地方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作文水平。
  于是在殿试时,他亲自出题问策:“朕承中否之运,获奉大统……方今欲攘外靖民,子大夫与国同患难久矣,宜考前世中兴之主,施为次序有切于今者,奇谋硕画,可以持危扶颠者,其悉意以陈,朕将亲览焉。(注2)”
  这题目出得够宽泛,考校面既有历史,亦有时事,还要有考生的见解和对策,赵政提出这个要求后,虞允文苦思冥想了几日,才帮他修改好这篇近五百字的考题,赵政满意地用于殿试之上,结果看到题目的众考生,差点眼前一黑就昏过去。
  考题里,隐晦地指出先祖宋徽宗父子导致北宋灭亡,而如今高宗退位,新帝继位,要中兴大宋,既要对外收复失地,还要对内安抚百姓,政治军事两手抓,还得严刑峻法,整治吏治……如此种种,让考生们尽情发挥,谈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新帝会亲自过目。
  真……没见过骂自己祖孙三代骂这么狠的皇帝。赵政作为穿越者,当然毫无自觉,骂得那叫一个痛快淋漓,这时候就算骂了,别人也只当他是谦虚反省,对这个皇帝更为敬重,只有身为代笔的虞允文,当时听着赵政的要求起草考题时,暗暗捏了把汗。
  哪怕这是赵政自己口述,让他起草完善的文稿,虞允文也知道,身为皇帝的代笔,他以后少不了会挨群臣的骂,还有考生的骂。
  这样的考题,别说是考生,就算是朝堂上现在站着的大臣们,也很难答出让赵政满意的答卷。
  可骂归骂,写文时那感觉……真的挺爽的。
  皇帝自己骂自己祖宗三代,那是谦虚,是反省,是以退为进,可轮到考生们答卷应对时,要敢说皇帝说的对,你家祖孙三代毁了大宋基业云云……基本上就可以告别朝堂,回家种地,今生都甭想再踏上科考升官之路了。
  上司肯自我反省是他开明,可并不代表真的能做到虚怀纳谏,就唐太宗那样口口声声以人为镜,说魏征是自己的人镜的,还经常被魏征的谏言气得火冒三丈回到后宫号称要杀了这个杠精,其他皇帝就更不用说了。
  如今新帝刚刚继位,这是他登基后的第一次恩科殿试,能走到这一步的考生,都是全国文人精英中的精英,其中不乏曾经考过几次科举的考生,却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不拘一格”的考题。
  殿上的考生汗如雨下,赵政在殿上看着,殿试时间足有六个时辰,从巳时初到戌时末,当中准备了餐食,可由考生自取。
  前几个时辰大多数考生都在琢磨考题,也有人开始起草稿。
  殿试时的答卷是不用誊抄,直接原稿交卷由考官审阅,这书法笔迹所占的分数就相当重要,尤其是最后还要选出十份最优试卷给皇帝过目,若是字迹潦草,有污圣目,等于是自毁前途。
  况且在殿试考卷批阅时,污损、涂改、错字、犯忌都会被考官直接拙落,所以大部分考生都会先起草稿,检查完毕没有错漏犯忌之处后,才会誊抄到正式答卷上。
  殿试的字数最低是两千字,没有上限,但要求不得“全用古今人文字十句以上”、“全用经史子集五十字以上”,避免那些做套题和掉书袋引经据典的考生凑字数水文。
  赵政还特地提醒考官们在阅卷时,不必严格追求辞赋格律,虽然说考生的真才实学不一定都能从纸上所言表现出来,但从中可以看出考生的学识眼界,胸中抱负,比那些华章美句骈文郦词更为重要。
  如今还能留在汴京朝中的官员,经历了大半年无假期的工作后,已经对现任新帝的作风有所了解,知道这位喜欢的是能干事而不是能写能说的,自然也就不敢再像从前一样,阅卷先看文采。
  到下午大多数考生开始誊抄试卷,虽然晚上这文华殿依然灯火通明,但毕竟会影响到定稿时的心情,所以除非真写不完的,一般很少有考生拖延到最后才开始誊抄试卷。
  赵政便带着虞允文一起走到考生身边,看他们答卷。
  大多数考生在开考前觐见皇帝,按礼部教习的礼仪跪拜,那是连头都不能抬的,答题的时候有沉浸其中无视四周的,也有眼神好看到皇帝下来的,只要有一个注意到了,引起不安,就容易牵动一片考生的情绪。
  赵政看到一个考生见他驻足后竟然吓得笔都拿不住掉落在地上,不禁摇摇头,让人捡起来还给他后,意兴阑珊地准备回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