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穿成谦妃后我在清宫修文物 (玛蒂尔答)


  于是道:“丹霞烧佛,是个什么故事?”
  “是一桩禅宗公案,讲的是唐代时一位僧人游历至慧林寺,天寒地冻,便烧了寺庙之中的几尊木佛取暖。”
  他侃侃而谈,“主家自然不肯,问他何故为此。他答曰:‘烧木取舍利。’其实木佛何有舍利,主家反问,他便也同样反问,‘既无有舍利,便再烧两尊何妨。’”
  婉襄听罢,努力品味其中之意,“果然是佛家语。一味地将佛视为偶像是没有用处的,只有虔诚信仰,品味佛理真义,那才当真是为佛慧续命。
  雍正看来却不大同意,“此不过是狂参妄作罢了,依照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岂非无有真佛,普天之下佛寺神像尽皆可毁去了。”
  “再不如,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难道也是可以允许的吗?”
  婉襄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她此刻才真正有些领悟到一些宗/教信仰者的狂热。
  “此外还有无名妄徒,在佛殿之前背佛而坐。问之则答曰:‘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满于法界,向什么处坐得?’”
  “伊不曾参禅得道倒现有一番狂妄谬论,朕若在跟前,定要问伊:‘你道除此殿中佛,尚别有何佛?’”
  “这般诘问,让他立地现行!”
  其实婉襄倒是不在意谁对谁错,毕竟这样的事,如他所言,不曾悟道之人是很难有多体会的。
  不过她发觉他实在是个做什么都很认真的人,即便贵为天子,也不惮于与人争论,而非以强权捂嘴。
  好像吵服了才是真的服了,多少也有些孩童心性。
  雍正一时怒气冲冲,回过神来望向微笑的婉襄,不觉问她:“笑朕小题大做?”
  “没有没有。”
  婉襄连忙摇头,而后扑进他怀里,“您是大禅师,我这连门都没入的小女子怎敢嘲笑您,不过觉得您懂的东西实在很多,让我自叹弗如罢了。”
  雍正轻轻拍着她的手臂,就像是拍着嘉祥一样,“朕年少时心性不定,看了许多许多的禅道之书,方才能安心筹谋。”
  九子夺嫡……从其他人惨烈的下场之中,就可以窥见当时的凶险。
  “您年少时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读书,是因为圣祖皇帝长寿。您也应当长寿一些,让您的皇子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说到这里,婉襄就没法再说下去了。这是不可为之事。
  静默了片刻,话题又回到方才。
  九子夺嫡之事已经落幕许久了,登极之后便不再是和兄弟斗,是要和天下人斗。
  一个帝王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是简单的。
  他当然是想到了这里,“朕参禅修佛,亦是为天下计,要天下愚昧无知之人至少懂得一些浅薄的道理,懂得如何做人。”
  “圣人,或生于东方,或生于西方,东夷、西夷,诞生之地有别,但若合符契,则未始殊也。”
  “譬如儒家所尊崇的上古帝王,舜与文王本是东夷,西夷之人,然得志行乎中国是相同的。”
  仍是在强调满清君主统治的合理与正统。
  他此时说的这些,其实和《大义觉迷录》里的一些论述是一致的,“生民之道,唯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臣民之主,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
  这是婉襄在现代时就看的书,这些论调于她而言并不陌生,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也完全能理解。
  便是后世也有许多人不喜欢满清,但他们难道还能将这段历史从中国的历史上抠去不成?
  雍正安静地看着她,感受到她的理解,爱意在无声里。
  他的佛学法会应当结束了,婉襄拍了拍他的手,让他松开,“我再去好好学习学习,四哥接着处理政事吧。”
  这一次雍正没有再拒绝,“朕尽量快些处理完。”


第185章 教育
  和雍正说过方才那些话, 婉襄就是原来哄嘉祥睡觉时有些困意,此时也都没有了。
  便仍旧专心看着《御选语录》的草稿,一面扫描信息, 一面品味文字之间的真意。
  “之前同你说过的刑狱之事, 如今已有结果。婉襄,你想要听一听么?”
  婉襄抬头望了雍正一眼, 觉得他此刻分明也有些困倦了,或者说一说这些事,能够让他清醒一些。
  于是她点了点头:“愿闻其详。”
  刑狱之事让作奸犯科者有所顾忌,付出相应的代价, 是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雍正便侃侃而谈, “如今各处衙门之中的人犯,若有得徒罪以上者, 送交刑部处理之时, 必须将本案中各与其相关的人犯其情罪重轻声明于文书之内, 据此分别收禁。”
  徒罪则徒刑之罪,是指将犯人收禁关押并且服劳役作为惩罚的一种手段。
  “若仅有杖笞之罪,则毋需交由刑部处理, 各自审讯发扩即可。”
  杖笞之罪就是用杖击打身体的某一部位,相比于徒刑,是更轻的惩罚。
  “如各部衙门将轻重罪行人犯混行交送, 则刑部可即行驳回。若是刑部官员混行收禁, 以至于拖累无辜,则该堂官即行题参, 交部议处。”
  这是之前张廷玉上奏的分别□□之例。
  “至于详慎引例之条, 凡引用津例, 必情罪相符。若律内数事共为一条,则轻重互见。一条只断一事,不得任意删减。”
  “若是律例之中无可引用者,则可援引别条比附,但需于疏内声明,乃律无正条之故。”
  也同样谈及办事官员,“若律例本有正条,而引他条,致使断定之罪与原有之罪有所出入,则该堂官交由承审知官员题参。”
  “至于三法司衙门理应一体详慎,若有意谬误,别经发觉,一并交部议处置。”
  无论是罪犯、平民、官员在律法面前都应该是平等的,律法是工具,但并不能,也不应为人私心所用。
  平日只见他骂人,雍正朝中,其实还是有很多良臣的,没有辜负他这样的英明君主。
  说完这件事,雍正又沉心入他的那些奏章之中,也不知是过了多久,婉襄忽而听见他叹了一口气。
  简直是错觉。
  但他也抬头望向了婉襄,“军机大臣们上疏,顺承亲王锡保与傅尔丹上奏之阵亡官兵册结之中互异之处甚多。”
  “傅尔丹身为靖边大将军,办事草率了事,其麾下官员亦任意捏造上报,是次等错误的根源。而抚恤银两与世职皆已发下,军机大臣们说,要将银两缴回,暂停承袭世职。”
  婉襄默了一瞬,“为前线普通官兵者,大约是贫苦人家出身。他们的家人原本听见儿郎阵亡,恐怕悲痛欲绝,银两与世职不过只能稍作安慰而已。”
  “但若是今日听见儿郎并未阵亡,只是误报,高兴之余,只怕也有烦恼。若是家中银两不敷使用,那又当如何?”
  “前线将士都是大清的功臣,如何能让他们的家人反而成为欠债之人,这并不合理。至于世职,倒是可以暂停承袭,若是将来士兵作战勇猛,自然也会再得朝廷封赏。”
  雍正的目光之中有欣赏,“不错,朕也是这样想。所以已经下令不必追缴军属所得银两物品,只命令停止世职承袭。”
  婉襄微微一笑,“是我多话了,四哥不要怪我。”
  “朕还想要开博学鸿词之科。”
  就像是在婉襄的心湖中投入一颗小石子。
  “是因为十二月时处理了吕留良之事么?”
  所以才想在民间征求博学鸿儒,简直像是对那些不满于吕留良之事处置的老儒生的挑战。
  不要再有吕留良这样的人了。
  站在五百年之后的未来,她可以很确定的说,历史的洪流是任何人都没法阻挡的。
  “只是一个因素而已,其实更像是提醒了朕。雍正八年,十三弟薨逝。去岁蒋廷锡病亡,田文镜乞骸骨,今岁又有许多大臣弃世而去。”
  “一个国家不能永远只在失去,科举取士也不应当是唯一的录用人才方法。朕想要看一看,这一次能不能再为大清遴选出一些如诸葛孔明之类的良臣,造福于百姓。”
  作为一个君王,他总是有雄心壮志的。
  “四哥准备什么时候举博学鸿词之事呢?”
  “四月吧。”他很快回答她,显然不是今夜的突发奇想。
  婉襄联想到了十一年开年之初,这个月来他的举措,“正月之时,四哥就让各地官员在省会之地,督抚驻札之所设立书院了。”
  一样都是助长读书风气,将来为国家效力。他从来都以教育人才为念。
  “从前各省学校之外,地方大员每有设立书院,讲经授业者。但朕以为这些书院,真正有裨益者极少,不过是官员邀买人心,附庸风雅,贪慕重视人才之虚名而已。”
  “然而朕已登极多年,时时发上谕训诫官员,如今浮华之风渐止,督抚皆弃沽名钓誉之举,已知崇尚实政。”
  “而读书应举之人,亦颇能屏去浮嚣奔竞之习。既如此,建立书院之后择一省之文行兼优之士朝夕讲诵,使士子读书其中,亦兴贤育材之道也。”
  建立学校的好处,婉襄当然是很清楚的。
  这时代成功的商人并不是那么多的,要想真正改变地位,只能靠家中的儿郎科举出仕。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