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沐琮去世后,这里的盗匪一度相当猖獗。弘治十二年沐飞承袭公爵,两年后回景德府,就沿着这条路西行。次年,十七岁的沐飞带兵扫清道路,确保商路畅通;又在这里设立了明德港,由此富庶起来。
从天津港出发,经马六甲赴任;再由此路回京,帝国大好山河、各地民俗风情,自可一览无余。
对于杨慎来说,走这条道,除了拜会沐飞,还有一个不能不见的人。
一路商旅不绝,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来到了汉昌省的大中府,然后一路往东,在迪化城外的长亭,汉昌左布政使田去疾正带人等着他。两人举酒共酌、携手同游,驾鹰驱狗、骑马射猎,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徘徊半个多月,这才踏上归程。
载垕原就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父亲余威尚在,哪敢轻易改弦易辙。于是既不锐意革新,也懒得作为,只是“体父皇之心为心,本父皇之治为治”,凡事按着父亲和祖宗的意思来,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崇德十年,武宗驾崩,年七十;两年后,穆宗载垕去世,年三十六岁,皇后李氏早亡,嫡子翊釴亦夭折,于是传位给十三岁的庶长子翊铎,是为成宗,改年号承德,前后二十七年。
这时候北方越来越冷、越来越旱,南方虽然水灾不断,但也能生产粮食,要想放弃南方,更不可能了!朝廷还指着蒸汽轮船能多运点粮食回来;对了,这么多百姓没事干也不是事,要不修铁路吧,反正国库有钱,不要着急,一条条修!不要担心,朝廷给工钱不拉壮丁!你们工部户部是不是也可以,两便,都懂。
因为皇帝年幼,圣母皇太后徐氏很是想仿效汪太后垂帘听政,到底被群臣打了回去:“当年显宗十三岁及冠,如今圣上也十三岁,可以亲政。”接着言官弹劾太后宠爱的几个太监,成宗终于得以亲政。
首辅张居正幼年以神童入翰林,被魏国公徐璧奎挑中做了孙女婿,入仕后到建极省为官,打击豪强、核量地亩,兴办工厂、严格征收,政绩突出。他性格沉深机警,通识时变,勇于任事,大胆推动政治革新,推进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以缓解社会矛盾。当然这也是需要钱的,那就要想办法,除了严格征税,还大力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改土归流,同时提高科举录取名额,严格各省考录纪律,得罪了不少人。不过成宗皇帝是他的学生,知道老师联合群臣从母后手里夺权的辛劳,也知道国家局势艰难,倒是全力支持。
汪太后神文圣武高瞻远瞩是一回事,不管是皇帝还是群臣,都不愿意再冒一次风险。
偏偏这时候刚刚统一的日本国又闹腾起来。弘治以来,秦皇府就是太平洋航线的重要港口;又兼盛产金银,每年至少生产150万两白银,以及一万两黄金和二三十万贯铜。当时几乎北京城一半的宗室官员俸禄出自这里,顺便还要附带朝鲜省的军需和官饷。
眼看着秦皇府这样富饶,日本人当然眼热;尤其国王后土御门去世后,幕府无钱,以至于停灵43天无法下葬。
幕府和大名们暂时不敢得罪明朝:明朝在秦皇府虽然只设立了千户所,但是隔海相望就是朝鲜省,惹不起;但毕竟不满在滋生。尤其明朝明明答应了幕府帮助他们统一全国,却一鱼多吃,多头下注,和各个大名私通曲款做生意,向他们出售铁器乃至火器;甚至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学习富民强国之术,明朝也不允许,只让他们学习四书五经,说这是汪太后的遗诏,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圣贤之道,才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日本国虽然国小民贫,资源匮乏,但主要是缺少耕地资源,金银生产在大航海之前反而是世界性大国。除了石见银山,还有大大小小的矿臧分布各地,掌握在大名们手里,尤其前些年到处勘测,新发现了佐渡金矿,每年能产金20万两,并不弱于秦皇府。
但是每年,有至少300万两运送到了明朝,换来了武器杀害日本人,当然,也有一些茶叶布匹;好在明朝在秦皇府扎根,自然要推广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日本自然也就得到了,这才让百姓生计不那么艰难。
必须把秦皇府抢回来!这成了几代日本人的夙愿。
但因为明朝的阻扰,直到承德十二年,关白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图谋朝鲜、窥视中华。他的首要目标就是秦皇府,只有占据这里,才能募集军费,进一步实施他的宏图大志。
明朝在秦皇府留的军马有限,但是火炮威力很大,如果不是之前日本内战不计成本的买了火炮,几乎就被压制了。
原来大明并不是不可战胜!
只是让丰臣秀吉颇为郁闷的是,秦皇府的金银似乎已经开采的差不多了,至少比传说中的少了一半,如今开采出的多是铜矿。
他整顿军马,准备北上占领朝鲜,却没有想到秦皇府的丢失让成宗皇帝大为震怒,朝臣也同仇敌忾。大家再次想到绍治初年退让的后果。
当时远在天边确实是不得已,就这显宗皇帝还被戳脊梁骨,一辈子难以释怀,所以武宗皇帝不顾当时刚刚打完几场大仗,急吼吼的西征,就是为了让老爹安心闭上眼睛;如今近在咫尺,不把你们打出屎来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派去通知明朝以后不再称臣、要求割让朝鲜、并将公主下嫁国王为妃的使者直接被成宗砍了;日军才刚刚出港,朝鲜都司的军马已经赶来一阵猛轰。
直到此时,丰臣秀吉才知道自己好像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人。
在兵部尚书戚继光的指挥下,明朝官军舍舟登岸,讨伐逆臣。丰臣秀吉死了,在北京被凌迟处死,传首九边;日本国王亲自来京奉表称臣,退还秦皇府,抚恤死难者家属,同时向明朝开放港口,免征关税。
成宗考虑到日本国多地震火山,人口又多,真要占领了还得倒贴钱,何况目前南边仍然紧要,于是同意。
一切回到了原点。
戚继光的曾祖戚谏官至指挥使,祖父戚宁能力一般,父亲戚景通在隆庆年间依靠平叛也做到指挥使;隆庆初,戚继光考中武状元后,得到时任武英殿大学士湛若水的青睐,将孙女许配给他。后来参与平定土司和海盗,为南海海军都督,坐镇傲来县。他军纪严明、为官清正廉洁,深得士民百姓爱戴,首辅张居正深爱其才,推荐为兵部尚书。戚继光不仅喜欢研究阵法、研究练兵,还喜欢研究军械,在戴志连珠铳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制成可以连续射击28发的扳动燧发枪机,而且精度和射程都有提高,武宗想到曾祖母提到的机关枪,高兴地把这个名字赐给了这把新枪,并装备精锐部队。湛氏出身名门,温柔贤惠,夫妻感情倒是很好。
隆庆是古典时代武功的巅峰,蒸汽机让朝廷的触角前所未有的延伸;承德则是新时代武功的开端,戚氏机关枪的推广使用震慑着所有野心家。
承德二十三年,在红海边,官军依靠机关枪在一天内击杀三万敌军,当年九月将“明”字大旗再次插到开罗城头。
成宗皇帝亲自到太庙献俘,告慰显宗以及列祖列宗。
与此同时,西方也闹腾起来。西方学者对中国的推崇让各国君主深感不安;自从当年孝宗皇帝允许在北京设立一处教堂,传教士和欧洲商人欣喜若狂。朝廷不舍得花钱,他们就不惜重金历时数年在朝廷圈定的宣武门外大街附近的胡同里建造了一座规模极其宏大的教堂,主体采用罗马穹顶风格,外面又用汉白玉石栏围绕,柱顶的石狮子与基督教圣像和谐共处。中西合璧,在当时的北京别具一格。
宣武门外大街是北京交通主干道之一,商旅云集,会馆林立。但奇怪的是,教堂建成以后,一直门可罗雀;甚至有不少士子百姓指指点点。眼瞅着隔壁的道观佛寺尼姑庵喇嘛庙甚至土地庙都是人声鼎沸,更别说远一点的旌忠祠,传教士们实在眼馋;平时受招入朝,除了皇帝还和他们说几句话,别的重臣像看瘟疫一样离他们远远的。
他们远涉重洋,到中国也有些年头,汉语还是说得挺溜,渐渐地倒也打听到当年赞玛提欧等人不仅得罪了太后,还让整个朝野震怒;此前设立教堂,朝廷上下争论了好一阵子,据说有不少大臣撼门而哭,哭声动地,最后皇帝说太后同意了,再三保证不让他们出来传教,这才消停了。
上层路线一时走不通,传教士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搞布施、搞展览、搞义诊,后代营销员能够想到的,他们都在想,先把人哄进来再说!别说,靠着点硌牙的硬面包,还真吸引了不少穷苦百姓,尤其妇女小孩,不要白不要。洋和尚喜欢念经是他们的事,坐一会儿就能得点面包过一顿饭,凭什么不干——再说,咱们都讲究进庙烧香,管他哪路神仙,咱们进去磕个头,总不至于害咱们吧?
日子久了,也开始有宗室勋贵跑去和洋和尚们结交——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有很多确实有才华的,他们擅长绘画、数学、音律、天文学,朝廷要考封、有特科,大家都想来找点灵感。
于承业在欧洲走马观花看稀奇的时候,听完赞玛提欧的工作汇报,英诺森八世连夜召集众人商议,中国太后不亲近天主,士大夫妒忌传教士得到皇帝的信赖,恐怕不会直接同意传教,那就要尝试用新的传教方式向中国渗透——不穿僧衣,不过隐修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在北京和重要的大城市开办学校、医院、养济院、图书馆、投资工商业,以此传教。人家不是洋和尚,只是信仰宗教,平时交流一下,不算犯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