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苏州工匠孙文玉是官宦子弟,父亲屡试不第。他自幼聪颖异常,13岁即为吴江县学生。不久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虽然如此,他仍勤奋好学,尤其喜好数学,探讨测量、算指、几何之法。母亲年老视物艰难,他就到学习制镜技术,又根据几何、物理等知识,经过自己的实践积累和探索,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先是用水晶材料磨制成镜片,还创造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就是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
他能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孙文玉一举成名,很快受到朝廷的重视,被推荐到北京。
在磨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础上,他还磨制成存目镜、万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幻容镜、夜明镜、望远镜等各类光学制品。他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上也比较方便舒适。
不仅他制造的眼镜名扬天下,而且技术迅速传播开来,原先高不可攀的眼镜迅速传入寻常百姓家。
汪舜华在肚子里寻思着玻璃镜子的做法,到底没有想起来,安慰自己说镜子无关紧要,但愿物理化学能发展得更顺畅些就好。
小剧场:
太祖:朝令夕改,变来变去,也不嫌麻烦。
懿文:爹爹,此一时彼一时,只要能守住江山,就由他们去吧。
太祖:可倒也是。
隐帝:祖宗们,我还是觉得应该让祁钰交钱,他是晚辈!再说,洪武懿文永乐三省还在土著手里,连地府都争取不过来,景泰省可是实打实的日进斗金!这笔钱,他该出!
世宗:祖宗们,好消息,见泽新设了洪熙省、宣德省!——您瞧瞧,就是吕宋和马六甲附近,这可都是天下有名的繁华地界。
仁宗:啊,哈哈,孙媳妇有孝心。
宣宗:好,不错,哈哈。
隐帝:爷爷,爹爹?
宣宗:滚一边去!
第417章 见闻(一)(弘治四年,1487年,立元1708年)
汪舜华的书刚刚开头,传来消息:博远伯于承业回来了!
历经十年,弘治四年冬十一月,于承业终于回到天津港。
礼亲王诚泳、安国公于冕亲自去南京迎接,到孝陵进香。
帝后亲自到天津港迎接。
曾经的少年早已消失不见,如今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满面风霜的中年人。
所有人都是瘦骨嶙峋,满面风尘。
于承业向皇帝交还了使节,牦牛尾都已经掉光了,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竹竿。看着皇帝,他伏在地上恸哭:“圣上,臣回来了。”
皇帝凝视着这个比自己小几岁、一直当做弟弟的孩子,也忍不住落泪;皇后抱着异母弟弟,更是泪流满面;刘婉姝母子更是泣不成声,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痛哭流涕。
遗憾的是,今天的场景,很多人看不到了。
比如诚意侯刘禄。
承业背后的浩浩千帆,只有五艘是跟着他出海的,其他都是沿途各省护卫他们回朝的战船和各国的使臣以及商船。
那一艘船中,除了各种作物,还有一路牺牲的烈士的骨灰。
而很多人,甚至连骨灰都没有留下。他们或者在中途因为意外失踪或者去世,来不及收敛;或者运载骨灰的船只途中遭遇风暴沉没。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年出海的万人,如今回来不过一千八百余人;好在六年前,诚泳带回了一千二百多人。
前些年没少有人打算横渡太平洋,寻找神秘的美洲,求取贵比黄金的金鸡纳霜,但很快没人再提了。
辽阔的太平洋,并不总是风平浪静;况且即便是天公作美,那漫长得令人绝望的旅程,还是让人望而生畏。
即便商人们准备了大型船只,历经千辛万苦登陆,也实在不敢再冒险回来。
代价实在太大,大家是去挣钱的,不是去送命的。
反正不过六年而已,等得起。
回到宫里,承业向帝后汇报了一路的见闻。
汪舜华出席了这次汇报会。
当年在印加帝国海边分别,一路向南。
沿途大抵已是印加的地盘;等绕过最南端,天寒地冻,狂风暴雨,水深浪高,船只接连沉没。好在看到岸上有人点燃篝火,费尽力气,终于撑住靠岸,但三百多名将士葬身海底,尸骨无存;余下的很多患病,好在有金鸡纳霜,大多挺了过来。
尽管遭遇让人伤心,但不能不说,那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停留期间,他们除了养病、修补船只,也造访了这个地方:冰川奇形怪状,雪山重峦叠嶂,湖泊星罗棋布,宛如世外桃源。他们向土人打听更南边的情况,得到的都是摇头,南边全部是海,而且越走越冷。
“应该就是天尽头了吧?”
皇帝冷不丁的冒了一句。
承业似乎遇到了知己:“正是,臣等都认为那是天际了。”
汪舜华很怀疑他们到了火地岛,那真是除南极大陆之外的最南端。
在那里仰观天文,依旧繁星满天,但是与往日在中原看到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越往南走,越能看到很多不同的星星。
知道越往南走越冷,甚至有很多冰山,这些天际之舟踏上了归程,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在那里,还有生活着的土人。尽管应该在同一片大陆上,但是他们和印加国显然不是同一个文明,甚至出产的作物也不完全相同。
东海岸南部明显地势要高出很多,气候也挺温凉,和同纬度相比。
在那里,最让人难忘的是一种花树,树形高大,枝繁叶茂,花朵三片,格外鲜艳夺目;尤其这花群开,有排山倒海之势。
看着图册,锦鸾笑道:“果真是花团锦簇,今日算是见着了。”
皇帝也赞叹:“这花生得好。喜庆,热闹。”
汪舜华看着盆里光秃秃的三角梅,听诚泳说路上一直放在暖房里,只是进京的时候免不得运出来,结果花全掉了,叹息了一声,这花确实美,美的让人惊心动魄;只是这花是热带植物,在北方就只能放进温室做个盆栽了。另外——三角梅的花朵应该是里头的三朵小花,你们说的花瓣,应该是叶片。
算了,这是植物学家们的事。
汪舜华笑道:“这花三朵花瓣,凑成个三角形状,就叫‘三角梅’吧。”
除了美丽的三角梅,还有高大的红木,莲座状叶丛偏能结出个果子,叶缘多刺,果子坚硬棘手,削了皮,味道还不坏,就是有点涩口。
因为只带回了种子,实物是如论如何不能带回来,皇帝也就翻过去了,汪舜华心说“菠萝啊,我想吃,挖了眼泡了盐水最爽脆!”
算了,还是等海南台湾种植成功再说。
巴西高原实在太过辽阔,承业虽然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但到底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发现有限,不过继续往前走,在亚马逊中下游平原,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收获,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代价——当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什么地方;这一带河流蜿蜒曲折,湖沼密布,偏偏人烟稀少。
陆地上是广袤的森林,一眼望不到头,承业知道这里应该是赤道附近。
沿着海岸线走,他们记得太后的吩咐,每月十五前后尤其中秋,潮汐最大,因此凡暴风雨和十五前后都尽量靠岸。只是有回启程,路过河口的时候,突遇暴雨,江水泛滥,一泻汪洋,仿佛天地都变了颜色;巨大的船只在狂风暴雨的呼啸中东倒西歪,随时可能沉没,那一刻,他甚至想到了西方故事里的诺亚方舟。
想要逃离这片水域,但风雨实在太大,根本不能挪动分毫,只能听天由命,被巨大的潮水裹挟着溯流而上;多艘船只在风雨中失控,互相碰撞沉没。
这真的是噩梦般的惨痛经历。他们曾经想到过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但是即便倒灌,应该也不远。
没想到竟然持续了整整一个昼夜!哪怕外头的风雨已经逐渐平息,但潮水还是裹挟着船只继续往前走。官军除了躲进船舱,别无所能。
不是每一艘船都能成为诺亚方舟,二十五艘船彻底沉没,还有三十二艘船被重创,一千四百三十七人死于此劫,另有二千三百一十五人失踪。
当他们驾着船小心翼翼的顺流而下时,不时就可以看到同伴的遗体漂浮在水面上;其中包括海尔普斯等几个传教士,他们乘坐的船只在风暴中沉没。庆幸的是,因为提前预料到海上可能会遭遇各种不测,得到的每一种作物在每艘船上都留存了一些,确保即便只有一艘船回到北京,种子都是齐的。
风雨之后,听着外头渐渐平静,小心翼翼的爬上甲板,看阳光重新照耀着这片土地。
水势已经退去,但流速依然很快。
这里是密林,除了滔天的水流,就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森林。预感到可能存在的危险,承业召集船工,赶紧启程,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