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政治账要算,经济账也要算。西北的帖木儿、亦利把里等国此前念叨着复国,如今是不能提了,只是希望能够允许传教。
皇帝语气生硬的表示:“我朝信仰自由。尤其汉昌,各国若有僧侣想要传教,可以申请,到指定的寺庙传教,只是不许到市井坊间传教,亦不许向儿童传教。”
他看着下面的使臣,是有点不高兴的:身为九五之尊,早就习惯了君临天下,然而吕宋等国的使者还能行叩拜大礼;帖木儿帝国的使者却不愿下跪。
如果换在往常,太常寺不会善罢甘休;但因为汪太后做主,尊重各国风俗,没有强迫他们下跪,只是削减了赏赐。理由也很简单:家奴和客人,亲疏有别。
这次会晤,各国不能说满意而归,但也算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汪舜华其实也不满意。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占据了君士坦丁堡,确定了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必然是新一轮的征服扩张,中国前往欧洲的航线将被阻断。如果将来礼亲王世子率领的船队不能从地中海回来,就只有绕远。
——突然想起来了,现在还没有苏伊士运河,所以无论如何船队都不能走地中海,必须走好望角。
即便如此,汪舜华还是遣章懋前往修好,希望能够实现两国货物免征关税、商人自由来往,但是穆罕默德二世拒绝;退一步降低中国商人通过帝国前往欧洲经商的关税,也没有获得批准。
历史上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其实和明朝都有交往,前者称作拂菻,后者称作鲁迷。洪武年间太祖曾遣使通好,鲁迷则在太宗年间遣使朝贡。不过这样高规格的遣使通好,还是头一次。
当年汪太后看了商人敬献的地图,说:“鲁地乃是孔孟之乡,鲁迷这名字不好,倒像是读书人步入迷途似的。”于是根据发音给人改了名字。
章懋显然对自己眼里的化外君主没有好感,说:“此人虽然聪明,通晓多国语言,重视文教,兴建学校、图书馆、医馆及寺庙;但生性残暴,连年作战,没有休止。”
按照他的指认,如今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等欧洲国家已经被奥斯曼吞并。
章懋不无愤慨的说:“他居然颁布法令,允许子孙在登基后可以合法地杀死所有的兄弟们。为了寻找一个被盗的西瓜,竟然活生生剥开了14个人的胸膛。”
汪舜华心说真是拍宫斗剧的好素材,一面想着奥斯曼帝国占了这么一块好地方,想坐地起价,却没想到通往罗马的路并不只有这一条。
只是看着他唾沫横飞的声讨,群臣一片响应,很有点怀疑这位圣人门徒是不是发挥在朝廷的好传统,当面控诉穆罕默德二世的行为,这才导致谈判破裂。
但是没办法,明朝不可能为了点路费和奥斯曼帝国在战场兵戎相见。
皇帝没有体会母亲的心情,那片土地实在太过于遥远,仅眼前的邦国和土司就足够他烦恼了,一想到唐朝的藩镇割据就觉得头疼;至于关税?那是商贾的事,国企也有经理负责,犯不着他这个皇帝来操心。
章懋下去写书画地图了,各国的使者也相继踏上返程,明朝还送给了他们一个大礼包:允许他们到朝廷指定的港口城市交易,免征关税。
如期给勋贵宗室们办完婚礼,后宫传来讣告:董贵妃殁了。
皇帝愣了一下,董贵妃生病,他是知道的。记得见董贵妃上回见他,已经有两个月了,还是送果亲王出殡。她身形消瘦,面容憔悴,几乎弱不禁风;那时皇帝忙于朝政,只是站了片刻,安慰她几句,就匆匆离开了。
却没想到这是生死永诀。
董贵妃追谥“恭顺”,后事按照典制办理。
皇帝到董贵妃的寝宫坐了很久,算是送她一程。
锦鸾无不忧虑的说起皇帝的情况,汪舜华默默的听了,没说话。
伊人已逝,连孩子也没有,皇帝要追忆、要愧疚,便随了他去。
皇帝不是顺治,做不出“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事来;三宫六院那么多,又新得了个绝代佳人,怎么可能放手。
事实上,这些年来,董贵妃的日子并不好过。皇帝先是拿她作气母后的枪,而后与母后和解,却将她撇下了。即便太后皇后不为难她,冷眼也足够她受了;何况嫔妃们侧目而视,窃窃私语,由不得她如芒刺在背;尤其德王谋逆案发后,传说德王曾经以董贵妃谏言皇帝要早做决断,由此传出德王仰慕董贵妃、甚至私相授受的传闻,虽然很快被按下去,但也让董贵妃寝食难安。
董贵妃真正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落。
她本就是多愁多病的身子,随同皇帝南下,本以为复宠有望;皇帝朝夕会晤群臣,并没有多少心情召见嫔妃;回到宫里,儿子染病,皇帝却被刚入宫的新宠吸引了眼睛,连儿子也没瞧上几眼。
儿子死了,董贵妃的心也死了。
如今咽下最后一口气,皇后倒是劝她宽心,只是还不见皇帝来,两行眼泪就下来,到底闭上了眼睛。
皇帝的坏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太医禀告:“华妃有喜了。”
毕竟是心尖上的人,皇帝很是高兴,吩咐重赏。
皇帝高兴,汪舜华和锦鸾也就舒了口气。
汪舜华在心底承认,皇帝并不是一个深情的人。
可能这才是常态。
第387章 徽州
循例赏了陆华妃东西,另外一件事不能不提:皇长子出阁。
皇帝七子,次子祐杰、三子祐相夭亡,但其他几个都活蹦乱跳的。当然老五祐榕、老六祐棆、老七祐榉实在太小,老四祐枟也不到四岁,但长子祐析虚岁七岁,即便不能立为太子,也应该考虑出阁。
去年皇帝出巡,今年无论如何也不能拖了。
好在该争论的、该争取的,去年都吵完了,今年直接办理就成。
翰林官们现在忙,但詹事府反而空出来了,让他们去教育。
汪舜华觉得皇长子一人读书,怪孤单的,和皇帝商量:“让刘鈗等神童陪皇长子读书,顺便从宗室勋贵子弟里选几个聪明伶俐的进宫。”
但是皇帝不同意:“如今储位未定。祐析是长子,若是把这些人拨去陪他读书,只怕朝中生事;于他们大材小用,干碍前程。”
汪舜华明白,皇帝不想立长子,不打算节外生枝。
皇帝不喜欢祐析,除了母亲不得宠,还有个不好说的原因:这孩子实在太老成,三岁不能说话,后来虽然开了窍,读书过目成诵,但凡事一板一眼,规规矩矩,没有小孩子的机灵劲儿,倒像是古板的老学究,让皇帝心里犯嘀咕。
汪舜华看着这孙子,自己也觉得不舒坦。
那就这样吧,免得真被群臣逼着立皇长子。
四月二十五日,皇长子祐析出阁读书。
端午节前,后宫传来好消息,贾淑妃又怀了身孕。
皇帝很高兴,赏了不少物件;汪舜华和锦鸾也循例赏了东西。
此时正忙着移驾西苑,皇帝亲自带着母亲和锦鸾去了天水阁。今年初完成了装修,上个月那些宝贝字画也被移了过来。
天水阁是两层建筑,中间一个夹层。明间陈设皇帝的宝座,前面是巨大的书案;左右两间随墙摆着书架,放着皇帝珍爱的书画和常用的典籍。窗下放着罗汉床,可以小憩;皇帝还给取了个名字“三希堂”。
夹层是库房,放着各种书籍;顶层是观景台,陈设着一台天文望远镜,还摆了一副围棋,估计以后会在此召集后妃重臣品茗下棋。
汪舜华表情有点不自然,听皇帝跟她汇报:“周敦颐说: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臣既受命于天,也当克勤克俭,庶不负祖宗托付之重,不负母后一番苦心。”
汪舜华点头。好在此处的三希堂和上辈子所见的还是不同的,不仅疏朗大气,而且陈设幽雅古朴,是典型的明式陈设风格。
书架上陈放的书画极为规整,瞎子上还贴着名目。汪舜华看过书目,后世能见到的传世名作,基本都在这里了;甚至早已经毁于兵燹、或者流落他乡的书画也出现在这里。
真堪与日月同辉。
皇帝叨叨的说:“这些都是稀世之珍,一人独享,实在暴殄天物。我想仿效唐太宗,召集当代大家临摹;至于书帖,还可精心挑选,命工匠摹刻上石,然后拓印成书,让天下读书人都能观瞻学习。”
汪舜华点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有这样的胸怀,就很好。”
一旦成功,还真是千古盛事呢。
只是有点遗憾,这些作品,其实最好的归宿是博物馆,可惜如今保存的手段和技术还不完善,局势也没有完全明确——别前脚建了博物馆,后脚就有人盗窃才好。这些年各地图书馆就遇到过,有人甚至丧心病狂的想纵火盗窃,好在防范严密,没有出大的事。
希望这个三希堂能够好运吧。
皇帝看着锦鸾,眼里带着促狭的笑意。
自从去年底华妃入宫以来,几乎专宠后宫,六宫稀得进御。
年底有很多活动需要和皇后一起出席,但都是匆匆照面,难得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