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一定不能让特莱洛占领沙拉武里府,否则,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李定率领将士们不顾疲劳,长途奔袭,终于在沙拉武里府城外的巴塞河畔拦住了特莱洛。
经过这么多次战役,明朝军队的火器已经消耗殆尽,剩下的唯有搏命;好在现在已经入冬,不觉得艰苦。
这是一场近乎惨烈的战役,从日落到日出,杀得血流成河,最终特莱洛见势单力孤,选择拔剑自刎,以全名节。
他死了,太子拉玛铁菩提率领余部投降。
李定欣然准降,用当地王者的礼节安葬了特莱洛,同时礼待拉玛铁菩提和其他王室成员,同时继续进兵。
大城王朝已经灭亡,国王已死,太子投降,一时各地自然望风归降,明朝军马很快占领整个暹罗。
但占领仅仅是开始,战争就意味着流民,何况暹罗本地还有的是奴隶,趁乱逃跑。
很多本地商人不管是出自于爱国心还是囤积居奇的商业本能,选择了罢市。一时间物价飞涨,哀鸿遍野。李定立刻联络华商,用高于市价的价钱购买粮食赈济流民,各国商人听闻此地售粮可赚大钱,纷纷把粮食运到大城兜售,即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也能逐渐平抑物价;与此同时,对于本地拒不配合的豪强大户坚决予以铲除。暹罗本身就是大粮仓,很快局势稳定了下来。
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向南进军,彻底占据马六甲海峡两岸,才能确保航行畅通无阻——这是皇太后的旨意,航海伯张能已经亲率南海巡检司前来。
西域
三宣六慰
作者的话:找到这两张比较接近这个时代的地图,亲们将就看一下,谢谢
第298章 新土地的开发计划(一)(建极十八年,西元1475年)
朝廷在建极十七年底得到了三宣六慰彻底平定的消息,次年正月初得到西部地区平定的消息;几乎同时,印度臣服的消息传到北京。
整个京城彻底沸腾了。
如果说对西北地区用兵,消息还基本上没怎么断过;那么南方地区的战事,真的是有开头有点消息,直到三宣六慰相继平定,大军在印度登陆,攻克德里,这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
很多人都在揣测,沐琮是不是已经深陷重围,甚至已经全军覆没。汪舜华自然也很担心,但鞭长莫及,只能下诏给张能,命其亲率南海巡检司,配合李定拿下马六甲海峡,恢复旧港,随时策应沐琮;一边命令云南、贵州、广西等省都司厉兵秣马,随时待命;同时安慰自己,当年王玄策能创造一人灭一国的奇迹,60年代初边防军就能打到新德里附近,所以对三哥的战斗力不必估计过高;如今沐琮身率三万铁骑,一定不会有事。
但直到告捷的文书连同地图传到北京,商辂等人反复盘问,这才确信,那个曾经的天竺,已经被沐琮帅军征服。
尽管此前已经取得了辽东、红盐池和延绥等多个大捷,但西北大捷和三宣六慰、印度大捷的分量仍然是不同的,尤其这三场仗几乎是同时进行、胜利也是同时取得的。
这是对明朝军事实力的最好肯定。
汪舜华立刻下旨犒赏三军将士,同时大赦天下,免天下田赋一年。
自然大家都是各有滋味,包括皇帝。
前段时间不仅群臣纷纷上言,要求太后及早撤兵;甚至有人跑到德陵外伏地痛哭先帝;市井坊间更是流言纷纷,说皇帝跪在地上苦求太后,应以百姓苍生为念,不要妄动刀兵,以免招致惨祸,结果太后大怒,拿着砚台砸皇帝脑袋,一时血流如注云云。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后恼怒皇帝三番四次进言,说:“竖子不足与谋!”想废除皇帝,自立为帝,是一班忠臣极力保护皇帝云云。
还有人说这里江西水患、南京水患是朝廷失德,尤其九月初一发生日食,尽管钦天监提前已经准确预报,但朝野上下还是议论纷纷:“天狗吃日,要变天了!”
章纶更是慷慨陈词:“日食乃阴侵阳。太阳是天子的象征,月亮是代表后妃臣子的。日食象征天子的权力被侵夺,此乃上天示警。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臣请太后早日还政,以答天诫。”
汪舜华冷冷的看着下面,拂袖而去。
再不走,估计就走不了了。
如今捷报传来,往日的流言全成了太后力排众议,坚持征乱伐暴,克定海内的证明。
啪,真疼。
但百姓们是真的高兴,外头锣鼓喧天,昼夜不息。
当然,喜悦过后,就该说怎么整了。
沐琮的密奏汪舜华已经收到了。现在关税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群臣对他擅自许诺的行为很不满,这意味着不仅是印度,还有其他从三宣六慰进口的货物,都不能征收关税了。这是相当大的一笔损失。要不这些土地就不要并入版图了,反正也是不毛之地;何况即便是并入版图,朝廷也不能有效治理,还不是由着土司们管理,隔三差五上门打秋风,花钱买虚热闹,闲的。
汪舜华听他们说完了,笑出声来:“不毛之地?那每年进口那么多粮食从哪里来的?你们的眼皮子就这么浅吗?就只看得到关税?”
说完想起来,现在关税对朝廷来说很重要,要是走闭关锁国的老路,怕是下面的群臣也不会答应吧。
不到二十年,换了人间。
但是,问题是要解决的。
汪舜华笑的爽脆:“和广袤肥沃的土地比起来,几百万关税算什么?——有了土地人口,还怕没有税收?”这话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下,要想收税,是要有人的——朝廷能派这么多人前往治理?派去了就能治理?先把语言关过了再说?
也不是没有办法,多封众建,以夷制夷。
这跟以前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
以前除了两京十三省之外,其他藩国的货物进出口,都要交纳高额关税;如今只要接受朝廷册封,就和内地的土司一样,缴纳一点贡赋,就可以参与边境茶马贸易;当然,交易额和本部人口挂钩,内地的人丁税并入田税了,城镇居民的人丁税也通过商业税收取,那么这些边境的土民,朝廷每人每年收五十文钱,你们朝觐的时候带过来;相对应的茶叶、食盐、铁器、铜钱可以卖多少,都有定额。
说白了,朝廷只要一个名分。你仍当你的土皇帝,甚至在经济上给你甜头,但是王号、帝号不要拿出来说,以后你只是大明的土司,要想有其地、管其民、统其兵、袭其职、治其所、入其流、受其封,都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哪怕只是形式上的。
把自由贸易区强行扣上国家的名分,对方肯定会不愿意,努力挣脱束缚,偏偏现在能控制边疆的办法太少了,战略物资必须牢牢管控;等到明朝完成了技术革命,最好到时候有了机关枪、蒸汽船,还怕你作妖?几个土司还想抗拒时代的潮流?
邹干等认为:“印度等地,与中原远隔山岳,难以控制;若派大将帅重兵前往镇守,恐怕难以约束甚至为祸中原。”
他说的是事实,西北地区虽然遥远,但通过河西走廊不算难走;南方地区虽然同样山水相连,但关山重叠,实在难越;而且气候炎热,还有瘴气,中原人很不适应;尤其印度,西藏虽然说由中央羁縻统治,然而山高路险,实在难以驻守大军,往西绕过去还隔着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一大片土地;只能走海运。
近在咫尺而且体量不大的的朝鲜越南在群臣眼里都是沉重的负担,何况体量大出好几倍的南方西北?
但汪舜华态度坚决:“我们的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才打下了锦绣山河,可是朝廷却要以路途遥远放弃,我们怎么对得起他们?难道要让我们去告诉将士们‘你们跑得太快,朝廷追不上你们的脚步,你们要缓一缓,停下来等一等你们的朝廷、等等你们的人民?’”
这话说得诛心,邹干低了头,汪太后总是比他们更能找到道德制高点,往你心里扎刀子。
汪舜华扫视了一眼下面,这些日子以来的浊气终于一扫而空。
真爽。
李秉奏道:“太后,这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当年,太宗皇帝将安南纳入版图,可惜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最后宣宗皇帝不得不忍痛放弃。今西北南方等地,何止十倍于安南,届时朝廷何以能够承受?朝鲜已经让朝廷很是吃力了。”
汪舜华道:“放弃安南,是宣宗皇帝最大的错,就别拿出来说了。”
李秉等怔了一下。
汪舜华语气很是坚定:“西北南方和朝鲜不是一回事,朝鲜是边境安宁问题,李瑈篡权夺位,又勾结瓦剌,犯我边境,占我领土,若不及时铲除,恐怕会成为下一个高句丽;西北是文化问题,那里是汉唐故土,自然也应该是我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何况与中原腹地只隔着一个河西走廊,一旦勾结北方南下,将是北方防线不可承受之重;如果任其蔓延发展,必成燎原之势,到时候想独善其身,不过是痴心妄想。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所以必须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