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上次他到北京结婚,汪舜华当面警告他:“你还年轻,要好好读书,外面的事情不要多插手。”他嘴里答应,转头又纠集一帮文人,以诗社为掩护,继续议论朝政,诽谤改革。
  所以这个爵位,汪舜华并不想给:既然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那就不要喂了!
  这时候翰林院侍讲学士程敏政呈上了一篇《圣裔考》,解决了道义上的问题。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从孔子的祖宗开始,一直考证到如今,包括爵位传承、世系流派等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知道孔弘绪自己又没有那么清楚。
  前面的世系考证不是重点,汪舜华也搞不清楚他到底翻了多少历史书才把爵位流转理得这么清楚,毕竟自己祖宗三代都不一定能弄清楚,太祖皇帝子孙的世系也要捣鼓半天才能对上号;重点是现有的南北宗公案。
  现在的北宗是当年投降后蒙元封的,南宗反倒是跟着宋朝南渡之后的嫡系——当然这也就是说说,孔家七世单传,后来又遭遇了孔末之乱,鬼才知道那些后人是不是真的后人。当时南北混战,搞不好后周想说自己是正统,所以弄了个冒牌货装潢门面;至于其他地方的孔——跟孔子到底能有多大关系?又不能把遗骨挖出来测DNA!p>
  何况就算有关系又怎么样?太祖皇帝的子孙,犯了法该幽禁还得幽禁,该夺爵还得夺爵,甚至真的非杀不可也要走流程,凭什么孔家例外?
  程敏政也提出了:“夫宗礼,先王之所制。盖以正天下之大伦,而绝争端者也。……盖南宗出于当时嗣爵之人,而北宗则其疏且远者。或乃以去宗国为南宗之罪,以守林庙为北宗之贤,则又有大不然者焉。以史考之,凡出于北宗者,实皆逃难四出流落民间,非真有仗义守礼之心、效死而不去者也。然则,取此去彼,又岂大公至正之道哉?”
  程敏政的意思是放弃北宗,改封南宗;但汪舜华并不想再养一个祖宗,毕竟南宗当年忠义,现在传了这么多代,还会这样吗?
  再说南宗久居衢州,那里地处江南,万一得寸进尺,又想要各种特权,不给就纠结文人各种攻击诽谤,朝廷不是给自己挖坑?——那危害,恐怕不比孔弘绪小,毕竟江南出才子;这牌坊还是自己打造的,臭味熏天还得捏着鼻子认。
  既然如此,那就除了衍圣公的爵位,收回赐田,让曲阜县令主持每年的祭礼;大不了,朝廷每年再让礼部官员参加,反正来回也就一个月。孔家的事,让他们自己去折腾。
  孔弘绪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出主意杀他的,是他上辈子的老丈人李贤。上辈子仗着李贤的势力胡作非为,结果在李贤去世后被问罪;这辈子仗着娶了汪太后的妹妹,结果汪太后竟然大义灭亲。而原本只是抱打不平的连襟程敏政,这回因为他大力阻扰改革,对他厌恶至极,为了否定孔弘绪的正统性,辛辛苦苦翻书,这才让《圣裔考》提前近20年面世。


第266章 连杀大真人
  毫无疑问,衍圣公夺爵遭遇了空前的反对,无数人跑到孔庙甚至宫门外伏地大哭,群臣也反复上言,要尊重孔圣人云云,汪舜华懒得理会,你们要跪就跪吧。
  养闲人没什么,反正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是想吃饭砸锅,扛着红旗反红旗,就别怪老娘翻脸无情!
  刚接见完贡生,就接到隐帝魏德妃去世的消息,后事还在安排,就得到了秦王妃王氏去世的消息。秦王还是没有嫡子,不过已经确定了世袭,也没什么影响。只是后事有点难办:秦王已经回到西安了,秦王妃也死在西安,但是现在都知道几年内宗室就要回京,秦王现在活蹦乱跳的,没准还能再活二十年。这也意味着,如果把秦王妃葬在西安,将来就没办法和秦王合葬。
  毕竟是结发夫妻,生同衾、死同穴,否则孤零零的,多没意思。因此秦王上表,想扶王妃灵柩到北京安葬。
  汪舜华准了,命工部准备后事。秦王系的埋骨地是早就定好了的,因此,这边扶着王妃灵柩进京,那边坟也挖好了。秦王痛哭了一场,就搬到十王府了——王府正在加紧时间施工,预计年底可以入住。
  修房子对工部来说不算大事,毕竟只是府第,不需要王城等一系列大规模高规格的配套工程。去年底,襄王瞻墡、岷王徽煣和刚刚守完孝接受册封的鲁王泰堪就搬了新家。
  汪舜华带着襄王等亲自去看了一遭,都表示满意。
  亲王们很满意,地方虽然小点,但是热闹。以前真的是画地为牢,现在不仅可以走亲戚,还可以办差事,怎么也比猫在家当死肥宅强。汪舜华和朝廷也很高兴,毕竟建一座王府和以前建王城少的事不是一星半点,就算加上十万开府银子都要节省一点;尤其这几位都是有实力的亲王,他们消停了,朝廷也就安心不少。
  考虑到搬家兴师动众的,汪舜华特别下旨,各赐了一万银子。
  今年开始动工兴建荣王见泓、沂王见深、德王见清、瑞王申鈘、沈王的王府,预计也是年底搬家,现在加了一个秦王府,多调点人来就行,不费事。
  成安伯郭昂去世,后事要办;刑部左侍郎王恕的父亲去世,他恳求提前给诰命,准了;体仁阁大学士姚夔想回乡祭祖,也要准。
  但真正的重磅消息是,正一嗣教大真人张元吉被拿问。
  建极十二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份,这一年,儒家的招牌衍圣公孔弘绪东窗事发,道家的代表大真人张元吉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和孔弘绪一样,张元吉前半生是喜剧,只是谁也没有猜到结局。
  张元吉字孟阳、号太和,是正一派第四十六代嗣汉大真人,自幼明敏绝人,读书过目不忘,诗词绝尘,读者莫不奇之。
  景帝宠信道教,自然对这位根正苗红的道家传人另眼相看。元吉和孔弘绪一样,父亲早死,是祖母养大的,朝廷屡次加恩,名号一长串,不比皇帝的谥号少几个字。
  但就是这么个才子,性格凶狠,僭越逾制,抢掠民女,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甚至杀害四十余人。历史上案发后在牢里呆了两年,夤缘免死,杖一百,充军甘肃,不久上书说老娘年迈,希望回家奉养,宪宗也就准了——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时真不是那么回事。
  ——历史上张元吉是在成化五年四月初五被押送至京,比孔弘绪晚半个月。这回也差不多,毕竟张家在当地还是有相当势力的,直到被族人告发。
  汪舜华自然大怒,下旨现将元吉和同党押解到北京,然后让刑部派人去查证——张家不是孔家,读书人没那么多顾虑,老老实实的查,老老实实的报。因为破事太多,去年底才查完,回京禀告。
  汪舜华已经不能用震怒来形容了:“没想到天下居然有这样的混账!”
  ——当然震怒之余,又有点纠结:刚刚才收拾了孔弘绪,又来收拾张元吉,朝臣会怎么看,百姓会怎么想?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关键此前已经收拾了宗室、勋贵和太监!可以说,面上的政治势力,都被犁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就交给百官廷议。刚刚才为孔弘绪争得头破血流的文官们这回哑口了——张元吉犯的事并不比孔弘绪严重多少。张元吉该杀,孔弘绪是不是也该死?张家的爵位不能保,孔家的爵位是不是也该停?
  但停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刑部官员都没有顾虑,百官更没有任何后顾之忧,都认为应该千刀万剐!程信认为应该停袭,去真人号。
  汪舜华很认真的和群臣商量了几次,决定赐张元吉自尽,算是给道家一点面子;爵位也要停,毕竟衍圣公的爵位都保不住,真人号自然也不能留,反正朝廷有的是管宗教的职能部门,没必要寄望于哪一家。尤其以后对道士们要严格限制,当然和尚们也不例外——不事生产,大量占有人口土地,甚至放高利贷,逼死人命,着实可恶!——别不相信,历朝都有这种事,包括少林寺在内。此前儒生们就抓了不少这种五毒俱全的花和尚,砍了一批,又放了一大批回家,这回正式提出来,在政治和经济上要严格限制,方外之地不是法外之地,佛祖道祖也得按照大明律来!
  既然汪太后下定了决心,群臣自然会见机行事。
  程信就提出:“按照当年太祖皇帝的规定,各省府县对境内庙宇道观进行彻底排查,年龄不合适、有各种前科的一律发回还俗。”
  李贤也认为:“应照太祖皇帝的例,令天下僧道明年春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
  章纶更狠:“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过了才能给牒。”
  汪舜华点头:“就这样吧,地方时间是武会试结束后的三月,中央的考试就放在八月。”
  办理这些事的有专门管理宗教的部门。早在洪武十五年,就设立了僧录司、道录司。
  当然,这样大规模高级别的考试,僧录司、道录司那几只小猫肯定搞不定,还是要由礼部牵头办理;考虑到现有僧道人数实在太多,只有各省府县先考,通过省考后推荐到北京参加考试的各地人数不能超过定制。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