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皇帝点头:“知道,曾经让汉景帝立弟弟梁王为储君,还逼着汉武帝杀读书人。”
汪舜华道:“窦氏不是汉文帝的原配,他的原配和四个儿子都在进京前全部去世了。”
皇帝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提这一茬。
汪舜华道:“你可记得,当年群臣指责吕后的罪名中,就有大封诸吕一条,吕氏子弟封王,而把吕氏女嫁给诸侯王。”
皇帝道:“母后的意思是,汉文帝那个死了的原配,也是吕氏女?”
汪舜华道:“我也就是猜测。”——毕竟只是网友的脑洞,没有得到证实。
皇帝的脑子乱哄哄的:“怎么会是这样呢?”
汪舜华笑道:“记录纷纷已失真,言语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史书记载如此,朝臣的奏疏何尝不是如此?看似花团锦簇,背后可能是波涛汹涌;看他慷慨激昂为民请命,也许不过是党同伐异私心作祟。——当年,朝臣史官可以这样对待前代君主,自然也可以这样对待我。”
皇帝张开了嘴,不说话。
汪舜华道:“你真的以为我让安国公致仕,他们就会收手?他们只会大肆宣扬我和安国公确实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如今安国公走了,太后也应该为了清誉,退居后宫。如果我不退,好嘛,后面会有数不清的罪名在等我,颠倒阴阳、祸乱朝纲,背弃祖制、贪黩好利,甚至说你和齐王不是我生的,先帝和隐帝是我杀的。到时人家都知道太后是个会丢卒保车的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忠心办事的臣僚,既然安国公可以牺牲,那么别人更不会顾忌。到时候,谁会为我说话?我退了,你怎么办?——你才多大,怎么亲政?还不是由着人家说,听着人家做!”
皇帝被吓倒了:“母后……我……”
汪舜华看他满脸通红,情知被吓倒了,摸摸儿子的脸;太皇太后搂过皇帝:“不要吓倒我孙子!”
汪舜华强忍住眼泪:“你以为我在吓唬你?你越怕什么,人家越给你来什么!既然你们怕流言,我就专门给你造流言,从今以后大臣也不用干事了,想排挤谁,直接造谣生事就可以。那才真是国家不国!当年纣王不过是用了副象牙筷子,朝臣就看出了亡国的征兆,怎么因为流言放逐贤臣,反倒成了朝廷的用人之道?从古以来,可有这样的道理?”
“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你怎样展现你的德行,怎样让群臣都围着你转?就是空喊几句崇文尚武的口号,就能让下面甘心抛头颅洒热血吗?不可能的,取信于人没那么容易,既在上位,就是用好你手里的权柄,坚定不移的指挥群臣朝着既定的目标去,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赏罚分明,群策群力,如此而已。——身为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担当、皇帝的坚守。只有你站得稳,下面才能立得住;只有你给下面撑腰,下面才会有劲头。否则,像厨娘和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不是多就是少,永远被问题牵着鼻子走,那就达不到你想要的目的;甚至学宋高宗自毁长城,换来一时苟安;真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谁愿意为你效命?”
第222章 将星璀璨(附小剧场10)
在李瑾等人起身班师回朝的时候,另外一批人也在动身前往北京——明年又是宗室资格考试的年份,五月里汪舜华下了诏书,亲王一级的都需要进京,郡王及以下需要考试的来就行。
因为有了一次经历,不管是朝廷还是宗室,都轻车熟路多了。
上次考试没通过的大多数选择了留下,这回进京的人员不算多。
正月里,刑部尚书程信丧母,这时候就顾不上这些了,他夺情,儿子敏政回去料理家务。
四月初,岷王终于入土为安。安葬遵化,还是按照以前的规格和礼仪,当然襄王带人前去送了一程。
六月十五日,集贤院学士薛瑄逝世,享年七十六岁。当时他自觉大限将至,遂将所写文稿作了一番整理,之后伏案写诗,最后一字尚未写完,便与世长辞。
汪舜华闻报,遣李贤谕祭,命有司为其办理丧事;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清。
薛瑄去世时,十三经的整理校对尚未完成——主要是现在朝廷事情真的多,不仅翰林院帮不上忙,集贤院还经常被抓壮丁。都是一群老大爷,工作效率真的不高。
十月初,李瑾等人抵达北京献俘。襄城伯李瑾进封为侯,程信加太子少保,各赐玉带、宝刀、织金麒麟服;此外,其中有功将校也得到了封赏,其中张显从从六品百户擢升正四品指挥佥事。
一颗计划外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一个月后,黔国公沐琮、永顺伯薛辅等回京献俘。西南边陲明面上的反抗势力已经全部剪除,剩下的就是钝刀子割肉,慢慢削。
将近两年不见,沐琮长高了很多,皮肤也黑了很多,但这不是重点。汪舜华本来想亲自出城迎接,到底不符合制度,由于谦带人出城迎接,然后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奏凯献俘是属于军礼,因此相当隆重。汪舜华带着皇帝,还有在京的宗室勋贵、文臣武将参加。
看着军容威武,礼节标准,汪舜华以下,都是暗暗赞许。
都督同知沐瓒封南安伯,世袭;威宁伯王越和永顺伯薛辅则双双拿到了世袭铁券;其他有功的将士,都得到了封赏。
比较为难的反而是沐琮。毫无疑问,他是此次西南平叛的第一功臣,但他本身已经是国公,而且是世袭,再往上就是王爵,这当然不可能,否则祖制就不答应。
于是汪舜华下旨涨了一千石,同时赐田一百顷,仅次于亲王和于谦——他除了公爵的俸禄,还兼领正一品的工资。
这真的是不仅赢在了起跑线上。
殉职的要抚恤,贻误军机的泰宁侯陈泾被摘了脑袋,爵位也除了。
让汪舜华高兴的是,在这三年各地的平叛中,发掘了一大批可用之才,王越、沐琮这样的军事天才不说,有沐瓒、薛辅等干将,有毛吉、陶鲁这样文武兼备的全才,以及张显、苏宁、章涛、李涛、杜长青等三四百底层将校。
他们此前基本上都是各王府的侍卫或者卫所的兵丁,被兵部看中或者被都司推荐,参加了武举,又到中央军校进习,然后到各地参加土改,碰上了反叛,从而脱颖而出。
他们中会走出大明的韩信、卫青、霍去病、马援、李靖、李绩、苏定方、裴行俭、王方翼、王忠嗣、郭子仪,会走出建极时代的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张玉、张辅。
群英聚会,将星璀璨。
泱泱中华,从来不缺少“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将帅,而缺少肯“千金买骨”的贤君。
最得群臣赞颂的是广东按察使毛吉。他今年还不到四十,字宗吉,号思菴,余姚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历史上以气节著称,曾经得罪过门达,被打的半死。
此次朱骥掌管锦衣卫,门达想诬陷亲王,迎合上意。不过他去的是宁王府,宁王倒是反了,可也把门达宰了。一代权宦,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没了。
没有门达这样的恶毒配角,毛吉还是散发了光环。在建极初年的反腐风暴中,他不畏豪强,接连上表弹劾鱼肉百姓的权贵,甚至连驸马赵辉也不放过,因此一时朝野侧目。
汪舜华没听过这个人,担心是个酷吏,还是把他外放到广东。他痛惩豪右,百姓非常高兴。到期后他应该离职,百姓纷纷挽留他。
广东进行土地清理以后,叛贼罗刘宁的余党杨辉,本来已受招抚,见机又与党羽曾玉、谢莹分别占据宝龙、石坑等洞,在福建、广东之间抢掠,后来又想攻打程乡。
当时毛吉正好就在这里主持工作。在他们没到之前,招募壮士,加上士兵有一千多人,抵达贼人巢穴,先攻破石坑,斩杀曾玉,再杀谢莹,又生擒杨辉。各洞都被攻破,共俘虏斩杀三千四百人,困扰当地百姓多年的匪患由此彻底肃清。
捷报传到朝廷,汪舜华大喜,升毛吉为按察副使,颁给玺书嘉奖慰劳。
跟随他征战、积极出谋划策的新会知县陶鲁也表现出干才。
陶鲁字自强,父亲陶成在景泰元年平定地方叛乱时不幸战死,赠左参政,录陶鲁为八品官。
景帝怜陶鲁年幼,把他接到北京,不过毕竟已经16岁,不可能养在皇后身边,就让他到国子监进学。陶鲁在景泰五年任新会县丞,当时也就20岁。
在新会期间,广西瑶民作乱,百姓苦不堪言;陶鲁召集父老修筑城池,训练士兵,贼兵来犯,都被打退;后来协助韩雍破敌有功,晋升知县。
此次土地清理,他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大藤峡叛党四处流窜,连往常支持他的本地富商巨贾也不满意。勾结串联造反,陶鲁组织农民抵抗反贼,后来毛吉带人到了,里应外合,击溃了叛党,合兵一处,继续平乱。
毛吉和陶鲁等人都多年在广东任官,了解情况,加上朝廷大军赶到,很快平息了局势。
毛吉进广东右布政使,陶鲁则连升三级,为按察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