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然后是海船,江渊其实更喜欢做商船,但是没办法,兵部说他要战船,工部还得优先;好在户部没有多少余粮,兵部定的数量有限。
孙原贞回头就跟于谦商量,兵部自己也要建造船厂——废话,钱不能总让别人赚,咱们每天在海上漂,还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船!
然后是火炮,兵仗局、军器监已经开工了。汪太后执政后,加大了兵器研发的力度。但她的武器常识匮乏得让人伤心,别说图纸,连大致的形状功能甚至名字都说不出来,好不容易知道几个,东风巨浪五九丝带姬啥的,算了,还是闭嘴吧。
不过此前设立科学院,武器研究是重点;当然不够,兵部还设了几个军器研究所,从各地调来专家,又从军队里面找懂行的,并鼓励官兵多提修改意见,同时从民间大量选拔有兴趣有见解的高人——当然现在没有系统的理论,全靠专家摸索,进展有限,但好歹有希望了。
海上要防,陆地上也要加强。各卫所的火炮和炮台力量都要加强,别在阴沟里翻了船!——如果不是因为现在太忙,汪舜华简直想在把钢铁厂办起来,就在唐山!
第164章 土地清理(一)
六部官员忙得不可开交,内阁更是焦头烂额。
除了要部署各项改革工作、应对突发事件,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做好土地清理。
农业社会,土地才是根本。土地清理不出来,土地兼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农民还是无法安居乐业,朝廷的税还是收不上来。
但土地清丈,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汉光武帝以开国君主的身份搞“度田均税”都没能成功,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也没有真正实施。
听张凤忧心忡忡的说着清丈的困难,汪舜华的决心毫不动摇:“田粮不均,偏累小民,必须据实清丈。凡有阻挠不遵者,不管宗室、勋贵、官员、士绅,不管年龄、资历、威望,一律从严从重处置。”
经验有现成的,就是太祖。他老人家经过摸索,成功创立了黄册制度;只是这么些年了,账实不符,所以需要重新清理。
那么,用当年太祖的办法不就行了?
但是于谦认为不能照搬照抄:“当年太祖创立户贴制、小黄册到最终推行黄册制度,前后历时十余年;而且如今的形势与当年已经大不相同。”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现实——太祖是开国之君,在一滩烂泥上建立了新的帝国,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让所有人低头;而且当时旧的国家机器被砸碎,新的王朝刚刚建立,说了就能算。
如今呢?自己只是代儿子掌管天下,时间不能消耗太久;而且这么些年地方太平无事,自然各种土地兼并严重,地头蛇们盘根错节,撕咬着朝廷小民的利益。
所以,除了继承,还要创新。
汪舜华是实干派,有问题不要紧,一个一个解决。
首先明确是全部重新来,不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张凤认为:“黄册账实不符,由来已久;如今取消人丁税,重新测量土地,新造之黄册比起以前,变化太大,如果再要和以前对照,恐怕不仅驳查之时,任务艰巨;而且百姓担心追缴之前的赋税,不敢申报。”
汪舜华点头:“本次攒造黄册,不和以前对比,作为全新的根本数据,以后在此基础上更定。”
黄册的内容已经定下来,颁发给地方翻印;马上就要搞试点,那么清量的方式、时限等细则就要定下来。
这时候就要说——经费。
这一说不要紧,这才知道——攒造鱼鳞黄册这么大的事,户部居然不准备安排专门的经费!
汪舜华吓了一跳,听张凤说:“这是洪武以来的制度,黄册攒造和管理,朝廷都没有安排经费。”
???!!!
汪舜华简直要怀疑自己的耳朵:“你们怎么做到的?从中央到地方几级政府,劳师动众,就算徭役不给工钱,饭总归是要管的;另外造册过程中笔墨纸砚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汪舜华深刻的记得上辈子为了一个报表要反复修改多少次,浪费多少打印耗材;就算大明朝的官吏都能不卡壳一次过,难道还能无中生有变出花来?
难得碰上个讲道理的,张凤简直感动的想要哭出声来,这才解释:“太祖定下了制度,黄册每十年攒造一次。大体分为六步:先是户部奏准、晓谕天下;然后各户依式亲供;再是攒造里册、编排里甲;再是汇编司府州县总册;再是解册收贮;最后驳查补造。只是不仅后湖黄册库从没有拨款,甚至每次攒造黄册,也只有州府以上,才会安排钱粮,但这也是由他们自行筹措;下面的,就是百姓自己出。”
瞧朱重八这抠门劲,办这么大的事都舍不得给钱。他在的时候还可以镇住人,他去世以后下面不偷奸耍滑盘剥百姓才叫见鬼!
张凤犹豫着问:“现在朝廷缺钱,要不还用老办法?”
李贤反对:“朝廷不掏钱,但钱总要有人来掏。如今府县一级基本没有财政结余,最后还得老百姓自己掏。刚说了‘永不加赋’,这会儿为了造册,又向百姓派钱,百姓会怎么想?”
汪舜华没有说话,张凤还在诉苦:“按照惯例,黄册编成之后,还要由国子监太学生进行驳查,也都没有额外的补助;尤其是后湖湖瘴袭人,湿气侵体,加上无论酷热苦寒,并无休息,因此常常生病。”
居然还有这样的事?
汪舜华刚才听他说存储黄册的后湖就是玄武湖,还想着这是个不错的差事,看着风景就把活干完了;哪成想居然是个不给钱反要命的活计。
张凤想是被刺激得很了,索性一起说了:“每次驳查选人,太学生往往寻找借口逃避。宣德以前,每次驳查,还能找到一千两百人;但正统七年,降到八百人;景泰二年,更降到六百人。原本明年该攒造黄册,臣琢磨着估计能找到四百人也难。臣听南京那边的消息,去年开始,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监生开始申请回乡,依亲读书了。”
汪舜华很是疑惑:“监生还能回家读书,不都应该老实待在学校吗?”
薛瑄只好解释:“这些年来朝廷财政困难,拨给国子监的经费也是逐年减少。南京那边为了少发廪米,想了这个办法,就是让学生回家读书,学业时间照算。”
合着大明朝也有函授学历?
汪舜华皱着眉头,这年头的监生是可以授官的,虽然现在进士越来越多,监生的地位每况愈下,但这些都是这个年代的精英,必须严管厚爱。
汪舜华的手拍在椅子上:“这项制度取消了,以后监生除非朝廷派遣,或者因为守孝之类的,必须老实待在国子监进学。再穷不能穷教育,省钱不是这么个省法;再说,监生都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决不能放任自流。薛卿,你是礼部尚书,必须要想办法端正天下的学风,尤其是国子监。”
薛瑄称是。
张凤还在叨叨:“每次黄册入库后所需费用,所有官员和监生所需,由国子监负责,如果不够,则由都税司以及江宁、上元二县补足;纸墨文具所需,由刑部、都察院负责,如果不够,则由应天府补足;房屋、册架、过湖船只、桌椅板凳之类,由工部负责添造修理。至于其他琐碎支出,则由户部负责。”
一桌子菜,居然要找七八个婆婆来烧?
这倒也不要紧,要是黄册库是吏部之类的实权部门,不怕这些单位不落实太祖要求,老老实实交银子;但问题在于,黄册库就是后世的档案局,还是基本上没啥业务的档案局,跟仓库没区别,户部工部应天府之类的强势部门凭啥买你的账?
——如果是平时管理,估计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十年一次的黄册攒造驳查,那可是大工程!上千号人员要在湖上呆几个月,吃穿住用、笔墨纸砚哪个不是钱?
汪舜华不知道是该笑太祖老谋深算,还是该笑他天真幼稚——合着老百姓身上出的钱就不是大明朝的钱?
因此拍板:“后湖藏天下黄册,实国家重务,乃亿万载无疆之根本,岂能不珍之重之?自今以后,户部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后湖黄册的管理;尤其攒造驳查之年,更要周密准备。朝廷是要厉行节俭,但该花的钱不能省。你是户部尚书,该说话的时候不能一言不发。”
张凤称是。
第165章 土地清理(二)
于谦则认为:“如今免除徭役,土地不分官民,只以高下而论,会有大量的佃户脱离地主,租种官田;但是,还要注意在土地清理中官民勾结,欺报瞒报。”
张凤连连称是:“首辅之言极是。刁民胥吏相互勾结作弊造假由来已久,他们会千方百计偷逃田赋甚至李代桃僵。”
这是个大问题。如今天高皇帝远,下面地头蛇猖狂得很。
张凤开始叨叨这些家伙的手段,只是一大串的名词,汪舜华听不大明白,也闹不清具体怎么操作。
这要从大明的基层管理体制说起。
大明朝皇权不下县,但是太祖皇帝对基层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他为了确保基层稳定、节省行政经费,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最终确定了里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