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不要怕得罪人,真的。一旦查实,管你什么官、什么功名,先给你撸了,一撸到底,永不叙用,大家都是百姓,谁怕谁。
站在前面的面有喜色,后面的开始跃跃欲试——都还年轻,只要肯干活,就有希望。
还要明确产权的认定。历朝都在抑制土地兼并,自然是有法可依的。土地买卖契约必须经由官府登记盖印,并由买方缴纳契税。税额一般为契价的2%—3%。宋元时往往由官府印刷契纸发卖,国朝改为在民间地契之后粘连官府印制的纳税证明“契尾”,骑缝押上官印。凡经官府盖印的地契称“红契”,这才合法有效;否则没有印的白契,朝廷不予保护。
现在就要明确这一点,你要说这块地是你的,就必须有红契,以后由官府统一印制契纸,不管是现在产权登记还是将来土地买卖,都必须是朝廷统一印制的、而且有官府印信的契约才有效。当然这回就算了,以后土地买卖登记,朝廷也要抽税,不多,2%。
还要强调土地买卖同时转移田赋,也就是“过割赋税”,在官府赋税登记簿册上注销、登记,防止在地权转移中失落赋税。“一亩至五亩,笞四十,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现在清丈的时候,契约肯定和官府登记不完全一致。如果老实本分,就算了;如果敢对抗朝廷,那就有法必依;以后就要严格执行了。
最后是征收的方式,这个是张凤提的,主要是说关税工商税的时候,汪太后反复强调,他很有同感。以前不管是金银铜还是米面粮油布帛花椒胡椒什么乱七八糟的实物都要收,不仅不好保管——还得分类,加大保管成本,诸如西瓜桃子大白菜之类的还没上缴国库就坏了;而且价格不好评估,实用性也不强。被宝钞坑了,再被这些乱七八糟的实物坑得实在让人吐血。干脆以后统一,除了征收金银铜外,只把五谷和布帛纳入征收范围。其他的东西,自己去市场上兑换——官府轻松,百姓不用稀里糊涂的挨宰,也算减轻了负担。
汪舜华点头:“很好,就这样办!”
第五是土地兼并的事,和前面算是紧密相连。以后是要按标准执行,但是已经兼并的土地还是要尽可能的清理出来。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相当复杂的工程,于谦建议分地方和军队两步走,地方也要先京畿然后外省,最好搞几个试点,积累一下经验,因为京畿的土地基本上是被勋贵所侵占,这些人地位高,但是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没有话语权,收回来也就收回来;外省尤其江南地区读书人多,肯定会招到很大的抵制;此外,今年要削藩、要开海、要查盐,这几样都是大事,需要调动各部门乃至南京那边的人,确实没办法再腾出手。
汪舜华同意:“就拿北直隶做试点!”
第153章 闹喳喳的朝廷(六)
最后是铸币的问题。
自从汉武帝以后,货币铸造权被收归中央,明朝也不例外。与前朝以金属货币为主不同,明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有明一代,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这种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分为六等: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由于纸质较差,难以耐久;而且发行随心所欲,毫无节制;更要命的是纸币只发不收,又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被视为废纸。
汪舜华在心里感叹,果然,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朱元璋再强,也强不过客观规律;也幸亏明朝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允许实物交易,否则换成现代社会,早就两个人了。
现在下旨,撤销专门负责纸币发行的正八品户部宝钞提举司,其官员另行任用;即日起,全面停止宝钞的印刷和使用。
考虑到宝钞印刷了将近一百年,存世量巨大,国库确实困难,所以不予回收,你们拿去垫桌子敷墙擦屁股都行。
本身也是废纸,群臣也没抱啥希望,反而正式停止印发了,大家都挺高兴。
但法定货币还是要有的,否则真的回到原始社会以物易物了。
首先是规定:货币由中央统一铸造,由户部新设的正五品宝泉局负责;各级地方政府和藩王以及私人不得私自铸钱,违者以谋反论处。
然后说怎么铸造。铸钱不是什么新鲜事,历史上有名的五帝钱,包括秦朝的半两钱,汉朝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宋元通宝和明朝的永乐通宝,材质属于青铜。
明朝也铸钱,不过和汉朝通用五铢钱、唐朝通用开元通宝不一样,一般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不过也有皇帝不铸造钱。明朝十六个皇帝,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嘉靖以前,只有太祖、太宗、宣宗、孝宗铸造了铜钱;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三种铜板;当然太祖登基前,还曾经还行过大中通宝。隐帝和世宗以及他们的爷爷仁宗,都没有自己开炉造钱。
现在就要研究。
首先是材质,还是用铜,银子目前太少,而且此前没有成功的例子,还要慢慢探索;黄金这种贵重物品,就是用来赏赐的,市场需求不大,没必要。
然后是样式。秦始皇以来的历朝钱币都是圆形方孔铜钱,所以被戏称为孔方兄。这是因为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现在因为是手工操作,不能使用机械冲压,所以仍然沿用以往的造型。
最后是成色。铜钱作为货币,自然是有质量要求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法钱偷工减料,铸币成色参差不齐、制作粗糙,使作伪者容易模仿。
现在,为了防止民间私铸,改青铜为黄铜。历代铜钱大多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包括红铜、青铜、黄铜、白铜等。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
此前一般采用青铜,也就是铜加铅、锡等金属,现在改为黄铜。主要是锌这种金属相对来说比较难以获得,而且朝廷的冶炼工艺比较高。历史上,嘉靖以后,黄铜钱开始成为主流货币。
接下来再说具体的铸造。此前的四种通宝,大中通宝铸造较为精美,它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钱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各等钱均有光背、背字两种。背字记京城及各行省简称。当十钱除记地外,注明十字,表当十之意。京字当十钱较各行省当十钱微大。
而后太祖发行了洪武通宝,由于铜材稀缺,所以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当然,这种钱也很有特点,那就是有一定大小层次及形状、文字标准,不偷工减料。
此后,太宗铸造了永乐通宝,这种货币主要采用银和铜,通行小平铜钱。相当精美,但是只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国内反而不多见。
宣宗皇帝在宣德炉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显然精力没有用在经济建设上。宣德通宝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制作上逊于永乐通宝。
此次铸造的钱称为建极通宝,当然是年号钱还是朝代钱汪舜华说了不算,要看以后的历代皇帝。大中通宝是2文钱换1钱银子,以后的皇帝铸造的铜钱按官方规定是3文折银1分,30文才折银1钱;而民间盗铸的劣钱甚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能兑换一分银子;现在规定,10文为一钱、1000文为一贯;同时要求,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重六斤四两。每文折合质量约2克。钱同样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但均为背字,也就是正面、背面都有字;正面刻建极通宝,背面上方刻价值,是小平还是折十;下方记发行版本年代。
通宝上的字由于谦题写。
同时,对现有的钱币也要进行清理。私铸的货币一律严禁流通,违法铸造货币的本人处斩,近亲属流放,并抄没家产;使用的人流放,并罚款。
然后是以前的钱怎么处理。建极通宝还在设计,铸造需要时间,流通估计最快也要一年。没关系,你们手里的铜钱可以到官府兑换,官方的通宝一对一兑换,私铸的不好意思,十个换一个,否则你自己留着。在此期间,允许实物交易——不允许也没办法。
明年正月起,官员发工资正式使用建极通宝;五年内全面完成建极通宝的流通,到时候,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只要是铜钱,只认建极通宝。
当然,官方赏赐的机会很多,包括到宗室、勋贵还有重臣、新进士,不仅需要绢帛,还需要金银。不过国库有现成的金锭银锭,不需要单独铸造。
第154章 空荡荡的北京(上)
方案已经定下来了,就该说怎么整了。
首先是削藩。《宗藩条例》已经印发全国,但怎么执行那是大问题。数人头和遣散多余人员,看似不难,却关系到以后的俸禄发放和社会稳定,要把皇帝的关爱传达到每个宗室和侍卫的心坎上!宗人府本来人就不多,现在空了都不够,其他的就只有在其他各部门调了;可一般人还不行,镇不住场子!好在闲着没事的勋贵有的是人,写字不会,看人点数还是可以的。都别坐着了,起来活动一下!但是每组还得配内宦、官员、太学生和军校学生,外加禁军千人,加起来就是个大数字。人不够,就从各部调,尚书侍郎不能动,但是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就必须走了;兵部还好一点,不能动太多,否则遇到紧急情况只有抓狂;五寺中大理寺、太仆寺不能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少卿及以下的官员只要还能走,一样不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