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归结起来一句话,除非你已经没有任何上升的空间(藩王想当皇帝?别做梦!皇帝小,过几年就要结婚了,何况人家还有亲兄弟),而且已经娶妻,否则都要通过考试才行;换句话说,只要你是嫡子或者还没结婚,就必须参加考试;而且规定,文试和武试必须同时通过才行,不能说你这一次只考文试,回去练三年再来骑马射箭,有一科不合格,就要全部推倒重来;当然只要一次通过就行,不是说你当世子要考一次、结婚考一次、即位还要考一次。
一次通过,终身免检,最高拿到王爵,你,值得拥有。
第151章 闹喳喳的朝廷(四)
那句话怎么说的,改革一时爽,一直改革一直爽。
开头不同意改革,但是都拿藩王破题了,这时候再说反对改革,就实在亏心了;何况这么多人站着,你不说,别人就说了。
宗室问题只是财政问题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好几个问题。
一是盐税的问题。
右佥都御史叶盛提出:“如今盐法废弛,弊出多端,请令今后内外官员之家不许占中盐引,侵夺商利,亏损诸边,其两淮等处盐法,应派人前往整治。”
盐税是目前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汪舜华想到那些花天酒地、奢靡无度的扬州盐商,当即点头,命令户部研究清理方案。
因为已经讨论了很久,大致会提哪些方面,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心里有数,因此张凤当即呈上了清理的办法,包括严禁内外官员侵占和擅请盐引;各缺粮草之处不许开盐课;清理两淮、两浙、山东、长芦盐法;大力打击私盐等等。
汪舜华大笔一挥,同意了,但是范围扩大了,不再只是重点区域,而是全国盐场!皇太后实在窝火,马上就要废除宝钞,得赶紧找钱!否则到时候没钱发工资,那是很打脸的!
二是开海的问题。
“海禁必须解除,这是没什么可说的,你们担心再来一回下西洋。那好,那就严格限制官方朝贡:藩国进贡的次数、人员要有严格限制,赏赐也要大幅削减。”
——这是汪舜华自己提的,她对万方来朝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现在不需要进联合国,也不需要突破封锁线,没必要到处结交穷兄弟;倒是多省点银子扩充军备要紧。
太后这么有诚意,那么反对声自然就降下去很多,连损害农业基础地位都不好说了,毕竟人家已经说了,要找钱兴修水利;而且开放海禁,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流民的问题。
汪舜华对丘浚提出来的“关税工商税士绅一体缴纳”很是赞赏,同时要求,要充分利用好税收杠杆——税收不仅仅是收钱,也是调节社会经济、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农业税、商业税标准不一样,就是重农抑商的结果。只不过大明王朝,农民交了大头,商人借着宝钞使劲偷税漏税。
因此,海关关税的税率必须根据实际制定——出口的就算了,反正就那几样。只是强调,为了避免走私尤其是文物走私,必须是有外贸资格的厂商生产的产品,才能出口。所有的厂商成立以后,要向朝廷报备,由朝廷制发统一的出口清单,厂商要在产品上制发特殊的标记,两者吻合,才能出口;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是古董文物一律不许出口!明确古董的范围就是建极元年以前所有刊刻的书籍以及其他青铜器、陶瓷等物品——如果是仿制品,麻烦题款;此后,一旦发现冒用前朝年号出口的,等同于走私文物,毕竟基层公务员鉴别能力有限,一律处死。说白了,天朝是要海纳百川,是要挣外国人的钱,可不是把自家的好东西往别人那里倒腾。下面没当回事,现在文物贩子很多,但是显然卖给士大夫们更有身价,至于蛮夷——他们懂个屁!——当然你如果要出口四书五经光大圣人学说那就另当别论,但是《考工记》《梦溪笔谈》等专业书籍和天朝地理书籍不许出口。此外强调,茶树苗和种子一律不许带出国,违者一律处斩——汪舜华记得茶叶就是英国人从中国偷出去的,才有了印度茶叶种植的繁盛。
关键是进口。明朝是天朝上国没错,可是外国的珍珠玳瑁珊瑚等特产过来那是非常受欢迎。这些都是奢侈品,高额关税准没错!不过有诸如粮食一类的,就可以少征或者免征关税了,为民减负嘛。
下面都很疑惑:番邦还能向天朝出口大米?
汪舜华不能说我学过世界地理,但是还是尽可能的把话说明白:“越往南雨热越丰沛,北方一年一熟,江南一年两熟,广东以南一年能三熟!占城稻就是从那边传过来的;那些地方地广人稀,物产丰饶,粮食应该吃不完!那咱们就去买,要不组织人去租地垦荒往回运,也成!”
——她没敢说把这地自古以来了,否则下面估计要跳脚。
丘浚马上就站出来,他就是海南的,那边情况很熟悉:“雨热条件比北方好太多,就是没人!要是集中组织垦荒,绝对大粮仓!”
于谦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果然如此,那真是太好了!这些年天灾人祸,粮食逐年减产,能够从外国买一些回来,就算帮不上大忙,也能解燃眉之急了。”
群臣也想起来,此前番邦入京朝贡,汪太后总是借口自己不熟悉,跟人家问东问西,不仅是朝政的情况,还问人家地理位置在哪里,要在地图上指出来,气候如何,有什么特产——本来都是进贡珍珠玳瑁之类奢侈品,或者麒麟狮子骆驼之类的珍禽异兽,但她偏偏比较关心人家的农业收成。当时琉球、安南、占城(越南)、暹罗(泰国)、锡兰山(斯里兰卡)、满剌加(马六甲)等国的使者确实说了,本国生产稻米,一年三熟。
当时觉得汪太后简直没话找话,现在觉得:太后真是心系民生啊!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设立十个对外贸易港口,按物品种类确定税率,奢侈品进口税高,基本在30%以上,瓷器茶叶等商品出口税率稍低,基本在10%左右。说是要刺激出口,赚外国人的钱,避免本国人民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粮食只准进、不准出,关税免征——当然考虑到路途远近,运送到南方广东浙江等地的粮食还是要征收8%的关税;过了长江,降至3%;到了山东以北,全额免征。
为了刺激粮食进口,汪舜华特别下旨,每船能运送五千石粮食到港的,视同粮船,全额免征关税;达三千石的,同船其他货物仅征收80%;达一千石的,征收30%。同时在港口设立仓储,所有进口粮食由朝廷按照统一价格敞开收购,严禁转卖民间商人。
——这个其实有点难。现在号称“千料大船”的海船,满载排水量大约220吨,大约2000石。
——当然,明朝造船业相当发达,传说中郑和宝船排水量达到惊人的2800多吨;当然一般的商船肯定做不到,不过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当然,商品的价格不好评估,而且人手有限,也不可能一一清点,那么朝廷就要给标准。多大的船奢侈品缴纳多少钱,一般商品多少钱。
征收的方式,一是粮食,二是金银。太后对你那些珊瑚珠宝之类的不感兴趣。如果有外藩优质良种进来,不管是粮食糖料油料还是蔬菜水果花卉亦或其他鱼类海鲜,一旦户部通过,还可以得奖励。
——其实下面都觉得这一条用不上,但是汪太后坚持:“朝廷开海,不单只是为了扩充税源,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
粮食能不能进口,她心里其实没底,毕竟这年头物流成本太高;她不是学经济的,不会只算经济账,说些“只要有钱,何愁买不到粮食”之类的屁话,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才能踏实。
于是说:“当年汉唐文治武功、海纳百川,所以有葡萄、大蒜、石榴、黄瓜、茄子、西瓜等作物传入,孱弱如宋朝,也引进了占城稻;怎么就知道没有其他更高产的良种作物呢?”
那就写进去吧,反正也碍不着谁。
海关的事情说完,就该说工商税的问题。朝廷要减轻农民的负担,那么相应的工商税的比重就要增加。既然你们要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那好,商业税就提一下。以前是三十取一,现在税率不变,但是被列为特种商品也就是奢侈品的,改为十取一,包括粮食酒等商品;零星物品和农具、书籍、纸笔、柴薪、五谷等物免税;开矿则按十取一或按承包额纳税,除此之外,其他包括船料税、钞关税在内的各种捐税一概免除。
此外,只征收金银铜和布帛粮食,其他乱七八糟的商品不要呈上来;另外就是放松对工商业的管制,以前一个机房有多少织机都是要管的,以后放开,你们尽可以放开规模,朝廷巴不得你做大做强,好拔你的毛。
——当然,为了确保应收尽收,不能寄望商人们突然良心发现,而是要加强对底层官吏的激励,这个先不说;还要积极鼓励社会舆论和民间监督。当年汉武帝曾经干过,官方说法叫做“算缗”。
这样宰肥羊,大家当然不愿意,于是后面又推行“告缗”,即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汪太后这个葛朗台舍不得,那就给举报人10%,也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