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随后接到广西消息:“梧州府藤县累被大藤峡等山蛮贼不时出没,攻劫县治,杀掳人民,烧毁房屋,若不早为扑灭,诚恐滋蔓日久,构成大患。”
  汪舜华想起来,汪直和明孝宗的母亲纪氏都是从大藤峡出来的,貌似王守仁也曾经去平过叛乱,原来现在就开始闹腾了?那肯定要剿灭,避免坐大。大藤峡在广西,那里民风彪悍,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制住的,柳溥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此前倒是打过胜仗,不过贼势反而越来越大,言官还曾经弹劾他贩卖私盐,看来得换人。
  虽然新复封了郑国公常宁等一大批功臣之后,汪舜华还真不敢把人直接扔到战场上,温水能不能煮青蛙不知道,开水到可能直接烫死青蛙。没经过专业训练就直接带领军队,尤其到情况复杂的广西,汪舜华不敢拼这个人品。
  历史上平定大藤峡瑶乱的是谁来着?
  不记得了。
  不记得也不要紧,有关军务,和于谦商量。
  于谦推荐了致仕右佥都御史韩雍。
  说他致仕,其实很年轻,今年才三十六岁。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曾出巡河道及江西,参与镇压浙江叶宗留起义及福建邓茂七起义。
  于谦详细介绍了韩雍的情况:景泰二年,韩雍巡抚江西。因为弹劾宁王做的不法事,引发了宁王的不满。
  有一天,属下忽然报告宁王的弟弟某郡王来到,韩雍于是称病请求稍待,暗中派人急速去报告三司,且索求一张白木几。韩雍跪拜相迎,郡王一进来,就详细说明兄长叛变的情状,韩雍推说有耳病听不见,请郡王写下来,郡王要纸,左右的人就把白木几端出来,郡王于是详细地书写此事后才离去。韩雍将此事禀秦朝廷,朝廷派使臣查不出任何事迹,这时诸王兄弟正欢乐相聚,请旁人不要多言。使臣回朝后,朝廷判韩雍离间亲王之罪,命人韩雍押走,韩雍于是呈上白木几和郡王亲笔写下的文字,才被释放;但是为了安抚宗室,景帝还是命韩雍致仕。
  汪舜华呆了:“这个韩雍,真的是见识不凡啊!尤其对付宁王兄弟那一招,实在漂亮!”——话说,宁王不就是在正德年间造反的吗?
  既然如此,汪舜华下令,起复韩雍,仍用右佥都御史,前往广西平叛。当然后面的话先省了,先到北京报到,亲自面试之后再说。
  兵者,国之大事,汪舜华临朝后的第一战,不敢马虎。
  即便如此,韩雍职位太低,肯定镇不住场子,宁阳侯陈懋和靖远侯王骥都是能征善战的老将,但都已经年近八十,现在连团营的权力都已经交了出来,安心在家养老,最多充当吉祥物前往太庙或者天寿山祭祖,再把人派到广西去,也太不地道;年轻一辈中,上过战场的人不多,而且还要考虑到北方才是心腹之患,精兵强将还是应该放在宣府大同等地。
  汪舜华真切的感受到了人才断代的痛苦,交代于谦:“在勋贵子弟中选择年轻英俊的,同时命各卫所举荐年轻有为的人员送到北京,先到团营操练三个月,然后送集贤院,让陈懋和王骥传帮带!优秀的直接送边镇锻炼!战场才是最好的老师,指望宅在军营里就能成军神,做梦!”
  于谦皱了皱眉头,建议恢复武举、设立武学,毕竟集贤院其实只是岗前培训,而将领的培养则是长期的,本来放在一起没什么,只是武将要射箭骑马打炮什么的,万一走火,不是闹着玩的。
  武举其实不是个新鲜名词,最初是由武则天创立的,明朝开国也创立了武举,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由于现在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虽然其中佼佼者不少,但是酒囊饭袋更多;再这样下去,军队的战斗力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于谦建议:“正式确立武举制度,设乡、会、殿试,从军队、民间以及勋贵子弟中选择可堪造就者;同时,在北京创办一所武学,挑选一些有志从军的青年进行培养,从军队挑选一些实战经验丰富的将士前来讲课,尽快让大家了解和熟悉战场。”
  这是个很好的建议,赞成者有之,反对的声音也很大。勋贵们不是很热心,原因很简单,现在高级武职基本被勋贵垄断,一旦新人进来,势必降低大家的话语权,文臣也很反对,没看到过藩镇割据的局面吗?这样抬举武将,会导致文臣地位下降,国将不国!
  然后勋贵就怒了:合着就该重文轻武是吧?你们嘴皮子利索,怎么不上阵去!我们祖先辛辛苦苦跟着太祖太宗打下的江山,你们倒好,仗着会读书就瞧不起我们!
  然后吵成一团。


第116章 军事改革(上)
  直到汪舜华拍了桌子:“主辱臣死!当年土木之变、皇帝被俘,还被人剃了光头,这是靖康以来没有的奇耻大辱。这个耻字,刻在每个人的脑门上,随时提醒我们,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上回是皇帝被人剃发易服,如果再不知耻而后勇,练兵备战,下一回就是全国人民都要剃发易服了!我还是那句话,易姓改号,舆图换稿,不过亡国;剃发易服,人心沦丧,则是亡天下。果若如此,我等有何颜面面对祖宗!只有崇文尚武,才能保家卫国!”
  一锤定音。
  其实于谦此前就想提这件事,只是国事太多,实在分不开身;年初汪舜华提出要加强队伍建设,他也就仔细琢磨,并和同事反复商量,现在就把方案拿出来。之前的武举,先考谋略,再考武艺,如果笔试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考四书,后来改为默写武经。想法很好,但是来参加武举的基本是大老粗,如果都能运笔如飞了,早就去考文进士了,那么就要改。
  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三场都好的,给与武进士身份;但是某一场极为突出的,也可以赐同进士出身。总之,要尽可能多的挑选人才,而不是说不合格的都要扔掉。
  这个建议实在不错,汪舜华和重臣反复讨论,觉得可行;当然反对声音很大,汪舜华知道,这里头有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这种武举,其实是文官掌控的。因为其中真正决定中榜的是策论环节,也就是要考上,必须熟悉兵法战策,这就要求考生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尤其考评权主要由兵部文官来执行。这样一来,武将选拔权其实也放在文官手里。考取功名的武将,自然而然成了文官的门生。这也就是后来文官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这一点,汪舜华也就很不客气——头两场是硬的,让勋贵和兵部带着督察院去主持就行;第三场按照科举的惯例,由皇帝亲自主持,选中的就是天子门生。
  于是进行了完善,首先时间要确定,会试的下半年举行武乡试,次年上半年举行武会试、殿试;然后就是考试科目,就按照于谦的方案来;最后是参加人员,允许军队士兵和民间有志青年报名,军队由各指挥所负责,民间由各都指挥使负责;考中以后,参考文进士,同样分三甲,分别给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身份。
  方案定下来后,于谦火速草拟好了,然后正式行文全国;接下来就该说武学的事。武学其实也不是新鲜事,最早是王安石创造的,用《武学七书》作为主要教材,但不久便废了;明朝也曾经有过武学,但并无定制,迅速被废。现在正式提出来,不仅希望从军但没有通过武举的有志青年可以来,而且军队里年轻聪明踏实的将士也可以来进修,作为皇帝的奖赏。
  只是要办学校,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软件还好,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就用武经七书,教师就去军队的读书人里找,这个不容易,但是读书人很多,只要教这帮大老粗认字,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就成,别指望他们能传授什么经验——这是从军队专门挑选出的老将的事,隔岸观火永远不如身临其境不是;然后就是硬件,首先学校你要有,集贤院不行,那就另外再建,最好不要放在北京内城,因为毕竟要射箭、要打炮,地方太小施展不开,而且容易惊动左右邻居;至于其他的弓马剑戟之类的就是小问题了。
  汪舜华点头,让于谦派人去找地方。内城放不下,城外现在除了几个城门口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属于未开发的,地方有的是。
  于谦很快回禀,就在德胜门外不远,很大的一片地,是国子监的五倍!
  汪舜华没说什么,外城嘛,土地多的是,何况城北一直开发的不好,主要是紫禁城的北门一般人不能出入,大家都不想绕远;而且武学这种地方,小了还真不行,于是让工部准备动手。
  而对于汪舜华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虽然后代常有泥腿子干掉了高帅富的传说,但曾经去过几个圣地公费旅游的汪顺华知道,那不过是影视剧的说法而已。镰刀锤子之所以能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取得胜利,除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大势、领导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也和全党全军上下重视学习有关——在苏区时期,就能让妇女参加识字学习;在长征路上,在前面战士的背上挂上布条学习;在延安窑洞里,能挂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照片,这样重视素质建设的队伍,不打胜仗才叫天理不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