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观众看起来都会觉得这部片子太丧了,妻子的努力也比不过现实,但在艺术片的范围,这才是现实。导演给观众塑造了一个很奇怪的世界,你很难找到美好的东西在里面,周围的人很刻板印象,细节却充斥着满满的自然。看似非常的刻意,却很难找到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而妻子的角色很真实,但同时又多了一种不现实的“理想主义”。妻子的生活中唯一的美好就是丈夫,从整部影片基调中,又会隐隐察觉到丈夫才是真正“不真实”的那一个。
画面回到麦秋找到原本采访的记者,她问了很多的问题,关于跳楼女子的身世背景,她跳楼的原因。记者是个年纪比较大的记者,对这个案子记忆也蛮深刻的。
“两个人分手,女的怀孕了,以为还能挽回就在父亲登记栏写了男方的名字,”记者长叹了一口气:“后来因为意外早产了,以后都不能怀孕,就只剩下这个孩子,这时候男方来争抚养权了。”
“女方的经济条件不好吗?”麦秋很奇怪,这种情况一般会判给母亲的。
记者说,就是一般的白领,要交房租,剩下的比起男方来差远了。男方有公司,还有本地户口。经济条件上就差了一大截,华夏的法律不会计算生育成本,为了孩子也会判给父亲的。
麦秋身为女性听完下意识的皱眉:“这和骗腹生子有什么区别?”
记者耸耸肩,意思不言而喻,又道:“我们是媒体,要客观。”
如果不是麦秋先言明她想做女性自杀专题,讨论社会原因,记者也是不会开口的。她拒绝了很多次才被麦秋的执着所打动,而且她的桌上放着麦秋以前的报道,麦秋显然是个真的做实事的记者。
麦秋又问记者她能不能知道女方家庭的联系方式,记者说她要打电话问过才能告诉她。
接下来就是等待,走访,麦秋见过了那女孩的父母,两个人在几年前有了儿子。儿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一抹色彩,两人现在的状态已经不像当初受访时那样麻木而痛苦了。
但显然影片里的麦秋有些难以接受,她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记者说的那两位终日惶惶不安,承受锥心之痛的父母。她看着他们带着孩子打打闹闹,提起以前的女儿时,他们短暂地失去了微笑。随即又很快地恢复了情绪:“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律师说那男的赔了两百万算有良心了。”十多年前的两百万,确实是很大一笔钱,足够让一个小城家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笑的是,从法律上来讲,律师说的居然是对的。
毕竟是女方自己跳楼自杀,而不是男方强迫。
无言以对的麦秋确定好所有的录音都在,征询过之后就走了。
走之前,她想起来似的问了一句,男方此时的行踪。
女方的父母都不清楚,不过他们说了一个大厦的名字:“我闺女就是在那儿跳楼的。”
麦秋在网上查了一下那个大厦,火速赶过去,发现里面多数都是租用的办公楼,她去找了物业,询问当年的事情。物业本来不想理,她拿出记者证,让他们不得不理。
巧合的是正好当年管理大厦的物业经理也在,他带着麦秋查了一下资料,原本的男方公司在那件事发生之后就退租搬走了,留下的联系方式也不晓得是不是了。他给了麦秋当年男方公司的名字,以及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麦秋用手机开了相机打算照下来,照的时候她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位负责人,她认识,她老公的得力助手。而前面有过细节的提示,这位助手大学没毕业就跟着她老公创业了。——也就是说,这个公司,就是她老公的公司。
接下来麦秋又在网上查到了她老公的公司注册时间,法人,随即又在网上找到了她老公的案子。
华夏的诉讼已经都联网了,在正规的网站,只要知道姓名或者身份证号码,就可以查询到当事人的案子。麦秋先查的是得力助手的名字,并没有。反而找她老公的名字时,找到了当年的诉讼案。
没有录影,有判决书。
影片的前面很丧,后面却像是悬疑片一样抽丝剥茧寻找真相,然而并没有多久,真相就被找到了。
这是一个专业的记者能做到的事。
在这个时候,电影中的麦秋坐在车里,她没有哭,也没有像是以往一样那种压抑地痛苦和愤怒。
忽然间,她的表情没了,像是面无表情一般,平静而冷静。
她看起来并没有特别意外的样子,倒仿佛是“另一只靴子终于落下来”的释然。
原来如此。
这时画面不断地闪现着她曾经跟老公的美好时光,那些梦幻得如同泡沫似的幸福,终究是假的。
故事到了这里就像是拆开了的谜底,看起来像是高·潮已经到了,但时间刚过四十分钟。后面还有什么好看的吗?目前为止,麦秋已经贡献了她最好的演出,至少观看的观众是这么认为的。
接下来呢?这是一个新导演,会不会是个虎头蛇尾的故事?
后面的镜头让人感到无语又理所当然,麦秋开始了调查,调查的对象就是她的老公。
而她又是一个专业的记者,她不可能抛下工作,所以你会看到很荒谬的一幕。
她一边灰头土脸地被那些自杀的女性家属当做吃人血馒头的记者,一方面又佯装无事似的过她的生活。只不过这一次,郑海出现在镜头前时不再有滤镜,不知是不是导演故意,他看起来很瘦削、猥琐。
采访,生活,调查。
镜头被割裂成三个部分,似乎也象征着她的生活是如此的割裂。
这个时候她的表情不再是压抑自我,是非常冷静乃至冷酷的神态。
就像是那位记者说的,他们是记者,是客观的,是旁观者。
镜头的视角也由原本的热衷怼脸,变成了跟随视角,像是有一部摄影机,架在麦秋的肩头一般。
女性的自杀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有情感、有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却被家里逼着当全职太太;前男友穷追不舍,把他们曾经的亲密照散得全世界都是;大学生借钱搞成了luo贷……魏永宁在这方面做过专业调查,还去那种自杀热线询问案例,可怕的是这些基本上都是真的,女性在全方位受着压迫。
而讽刺的是,这个情节后面跟着的是麦秋采访她老公以前的情人、相亲者、认识的红颜知己。她们所有人都在说,这是一个让人难以舍弃的男人,他最大的好处就是懂得尊重你,你的思想,你的事业,你的经历,甚至是你不想提的黑历史。哪怕明明知道他不像表现出的那么好,她们也愿意跟他在一起。
有个有知识有阅历长得漂亮人又优雅的女人说:如果他是个骗子,那么我心甘情愿被骗。
镜头再次给到了麦秋,她听到这句话脸上流露出一种既难以置信又能够理解的表情。
下一个镜头衔接,麦秋在家中问她老公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是最基本的,又最难以达到的?
“情感骗子”郑海喝着茶,在一片烟雾缭绕中,如同隐士高人一般,答道:“平等,尊重。”
麦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她唇边流出一抹笑意:“你做到了吗?”
“你觉得呢?”郑海终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同样回了她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
“很难做到的一件事,”麦秋给自己也倒了一杯茶,喝进口中前道:“但可以假装做到。”
郑海怔愣地看着把热茶一口闷下去的麦秋,少见的没有回答什么,连太极都没出招。
很多观众会很奇怪,麦秋已经找到了证据,找到了当年的人,弄明白了她老公是什么人,她会怎么做呢?会离婚吗?还是会继续这样假装无事发生?但是他们之间还有个孩子呢。
顺其自然的,下一个镜头就是麦秋去接儿子放学,两个人去旱冰场,儿子喜欢滑旱冰,麦秋不会,摔了个大马趴,儿子又笑又丢人又关心地上去扶她,两母子看来生疏的关系亲近了一点。
之后又是日本料理,儿子一边吃,一边问麦秋有什么要说的。麦秋疑惑,儿子就说:“你平时忙得脚打后脑勺,肯定有事要跟我说,这么下血本……该不会要跟我爸离婚吧?”
麦秋看着吃得狼吞虎咽的儿子,好奇地问:“要是真的,你会跟谁?”
儿子没有很快就回答她,而是思考过后才给了一个不是太令人意外的回答:“跟我爸吧。”
“为什么?”麦秋摸摸儿子的脑袋,他不舒服地躲了躲:“我以为你会说谁对你好你跟谁。”
在之前的镜头中,儿子的出场次数不多,也能看出是个很活泼开朗惹人喜爱的性格。
“因为没我你更好嫁人啊。你都多大岁数了,再带我这么大一儿子,谁肯娶你啊?”儿子说道。
这真的是一个出人意表又情理之中的回答,儿子的话语里带着隐隐的关心,又成熟的没有发脾气。
虽然与郑海扮演的丈夫性格不算相似,但至少在情商这一点上,两人都点了很高的技能点。
从头到尾一直没哭过的麦秋,眼里多了点晶莹的泪花,她又摸着他的脑袋,笑道:“臭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