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上次一样,麦秋几个人一起去了F国,这次麦秋比之前更瘦了一点,这次能借到晚礼服了。上官芷想按照“行规”把麦秋的尺寸报小一点,被麦秋给否了。
又不是没人知道她胖,穿不上衣服来回倒腾太麻烦了。
大部分的女明星租衣服报小码,品牌来了之后才发现穿不上,多次之后现在大家都有共识,多带三到四件,有大一点的码数,给女明星选择更“合适”的衣服。
上官芷都没什么脾气了,亏她为了麦秋还跟认识的经纪人取经,结果发现以往在女明星身上用得着的招数在麦秋身上基本都不怎么管用,她都怀疑麦秋在天海怎么过来的,怎么养成草食系动物性格的?
电影节上的红毯比上次的人多多了,各个国家的人都有。麦秋看到当地媒体果然还是对国外的剧组更感冒,华夏人也只有少数的几个认识,魏永宁麦秋他们走红毯的时候好多摄影师都在休息。
也不是不能理解,外国人对华夏人还……挺脸盲的,就好像很多华夏人分不清黑人兄弟一样。
除非特别有特点的人,才会令人印象深刻,不然大部分人都不认识谁是谁。
麦秋这回红毯走了超过五分钟,她穿了高跟鞋,比她上辈子穿得小跟鞋高多了,魏永宁和郑海都是架着她在走的,生怕一不小心女主角真成了“女猪脚”,那就不好看了。
又等了几天,看了开幕式,看了不少电影,麦秋他们总算等来了《夫妻》的首映。
“夫妻”,一般的翻译都是couple(一对),而魏永宁用的英文翻译是spouse,配偶的意思。
这个英文释义一出来,很多人还没有什么反应,但麦秋就感觉到了不太一样的地方。
魏永宁的英文不好,但他跟翻译整整吵了三天,才让人家把这些翻译逐字逐句的给他翻译出来。生怕不符合情景,他还边讨论边查字典,翻译找了三个大家开会一起研究。
只能说,努力的学渣真可怕。
作者有话要说:对不起大家,头疼的实在不行了,晚上好不容易才码了一章,欠大家一章。
下章是电影内容。
晚安,大家也要注意身体啊。
第85章 夫妻(上)
“你小时候有喜欢过人吗?”一个口齿清晰的女声问道。
“有啊。/喜欢过。/暗恋过。/没有。”不同的男声带着不同的口音回答着。
伴随着这样的对话, 镜头从桌上搅动的咖啡杯,转换到人的脸上。
麦秋的脸出现在人前, 看得出她有打扮过, 可惜打扮得不是太好,化妆痕迹很明显, 而且她的脸,很胖——身上的衣服明明是暗色系的, 却也意外的显胖。
以前好歹也是个明星,现在平凡普通得就像大街上随便拉来的人一样。
“大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吧,”麦秋微微歪着头,回忆一般地娓娓道来:“我隔壁坐了个小男孩, 学习不太好, 长得也很壮, 我们小学的时候他看起来就像是初中的学生。”
她的表情却没有带着笑容,而是面无表情, 甚至有些阴郁, 说话的时候语调波澜不兴:“开始时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还画了三八线,后来他老是一个人占的地方特别大, 我说吧,人家也不听。再后来……记不太清了,反正揪辫子,推搡人,撕作业, 画书包,踩新鞋……基本上你想到想不到的他都干过。我妈找了老师,老师找了他的家长,你知道他们怎么说吗?”
“有病。/闲得。/故意的吧?/他喜欢你。”
这一次的几个男声,是带了镜头的剪切,分别是四个不同的男人,有中年有青年,有成熟,有帅气。郑海在最后一个,他穿的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干净整洁看起来非常利索的。
接下来镜头又怼到了麦秋的脸上,她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说不出的感觉,像是讽刺与嘲笑,又像是悲哀与痛苦。下一秒,她的脸上多了眼镜,头发从披肩发变成了马尾,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更年轻一些,看起来很是忐忑与不安的样子,半低着头,背后扣着手指。
背景音听起来像是十分嘈杂的办公室,电话铃不停地响起,有人不断的接电话,说道这里是“一新闻”。麦秋对面是个大光头的中年人,穿着颜色已经泛黄的衬衫,旁边的电脑桌面是他上台领奖的照片,电脑边上挂着他的记者证。光头看着手里的稿子,没多久啪地一下甩了满地,麦秋探出一只脚想要捡起来,想起面前的人又缩回去了,小心翼翼地说:“主编,我写的哪里不对吗?”
光头主编皱着眉一脸不耐烦的表情:“你光写女学生跳楼自杀有什么用?我要的是新闻点,新闻点你懂不懂?她不是跟老师暧昧过吗?写师生恋也行啊?光写个‘清纯女学生’,你给鬼看呢?!”
“但是……她的父母拜托我不要把她的个人信息写在新闻里……”麦秋没说完,主编甩地上还剩下的稿子直接呼她脸上了:“你是她爸还是她妈,他们给你钱了?”
麦秋赶紧摇头:“没有没有。”
“那你矫情个屁!女的就是不行!”主编满是“蠢得让人想骂娘”的表情,叫了旁边假装工作其实在看热闹的一个男同事过来:“你给她讲讲,这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说完,主编提了提裤子,捧了捧啤酒肚,起身走了。
麦秋没问男同事,而是自己蹲下捡稿子,男同事蹲下帮着她一块捡,两个人很快就收拾好,麦秋道了声谢谢。男同事笑笑,说客气什么,都是同事嘛。麦秋绷着脸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
她转身要走,男同事一个步子拐过去就给拦住了:“主编让我教教你,我得完成任务啊。”
其实男同事面目还挺英俊帅气的,同样是穿着衬衫,他就很有气质,说话也很亲和友好,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麦秋这么抗拒。不过很快,镜头里就表明了原因,男同事一边教她,一边在她手心画圈。
麦秋飞快地缩回手,口袋里的电话响了起来,接起来是个带口音的苍老男声,一听就是麦秋的父亲:“囡囡啊,啥子时候回来啊?上次给你讲的事你想好了没有啊?”
这边的麦秋看了一眼侧着耳朵听的男同事,没什么语气地说道:“嗯,我知道了。”
说完立刻挂掉了电话,对男同事说这篇报道的家属还有事要跟她说,她今天可能就赶不及开会了。
她收拾好了东西,抱着包和稿子就走了,临走前还跟关系好的女同事也嘱咐了一声请她帮忙请假,女同事说好,等麦秋风一样的出去,再用“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目光看男同事。
男同事嗤笑了一声:“土鸡而已,装什么凤凰呢。”
接下来的镜头,如果是商业片应该会更刺激一些,但导演没有这么做,他拍了麦秋接下来的日常。看着她排着队就为了等上公交车的座位;看着她一个人看着自己买不起的名牌包包和手表;看着她一个人去咖啡店里喝咖啡;再看着她去电影院买了爆米花可乐和电影票,一个人看不怎么好笑的电影。
所有事情都做完,天黑了,她终于站在了家门口,深呼吸一口气。
脸上的表情从原本在工作时有一点精神的样子,变得麻木了一点,跟电影开头时的表情很像。
开了门之后,则是一副充满着家庭烟火气的画面,麦秋脱外衣脱鞋,旁边一个中年男人在看报纸,厨房里有个中年女人在忙活。母亲隔着老远说了句新买了什么样的水果,洗好了放在桌上了。麦秋哦了一声,拿了个苹果,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咣”地把门关上了。
房间里的麦秋打开自己的电脑,她的墙壁上不是明星海报,而是一些奖状,书柜上面还摆着奖杯,看得出,她是个从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麦秋自己的电脑桌面则是上下对齐的两行字:写最真实的新闻,做最NB的记者。字幕出来的时候全场都轻笑了一下。
麦秋翻了翻自己的电脑文件夹,按照日期拍了几排,打开其中一个文件夹,里面大概有五六个版本。其中一个打开就是她之前的版本,另一个再打开则是讨论教育制度,最后一个再打开,是跟主编和男同事教她的差不多的新闻。她盯着页面很长时间,有些烦躁的抓抓头发,叹了口气。
之后门外传来了母亲催她吃饭的声音,麦秋道了一声“马上好”,动作娴熟的把这份稿子发到主编的电子邮箱里,写好自己的名字,关掉了电脑。
吃饭时的戏份是一家三口的戏份,里面的饭菜都冒着热气,麦秋吃的时候都是吹一吹再吃的。
电影里的父母是很典型又很传统的父母:退休之后无事可做,母亲说要去跳广场舞,父亲嫌丢人,有那功夫还不如早晨早点起床去康乐点锻炼锻炼身体。母亲又说早上有早市,她要买菜做饭,没时间早上去锻炼,父亲又说那也不许去,母亲不太高兴,却也没说什么。麦秋眼神在两方游移,她想起来什么似的说,她有朋友的父母去念老年大学了,也不贵,一年几百块,还能学点东西,认识一些新朋友。
这回又变成父亲同意,但母亲不同意了:“花那么多钱,多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