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即两人便发觉,来的不只一人。
随着那年轻人话音落下,远处响起一片杂乱的脚步声,以及参差不齐的笑语:
“哈哈哈,子良说的是。”
“此言大善,吃酒不如观竹,否则面目可憎。”
“子良兄可带着笛子?这竹子清影,闻笛则雅啊。”
众语喧嚣,至少是五、六个人的动静,且闻其声息,正向着此处而来。
“不好,他们是从东角门来的。我不能回去,不然正与他们撞上。”何思远飞快掉头走来,面色微白,嘴唇颤抖。
朱氏的脸色比他还要白,两手打战,前襟重又落下。
她绝不能往院门去!
被两个丫鬟瞧见她衣衫不整,是可以拿言辞遮掩的。
可现在,何思远若是往回走,就必与那群士子撞上。届时,东平郡王妃衣衫不整地冲出竹院,而同时何思远神色慌张地被人撞见,只消有一人将这两件事连起来想,朱氏便只能一死以证清白了。
唯今之计,藏起来才是最好的法子。
可是,这虞园她根本不熟,并不知晓哪里能够藏身?
“怎么办?怎么办?”朱氏如热锅上的蚂蚁般原地打着转,渐近的脚步声与说话声便如加身之屠刀、割喉之利剑,她想不出一点法子避开,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刀剑刺来。
“三表妹小心。”
朱氏面白如纸、摇摇欲坠,何思远眼疾手快扶住了她,急声问:“表妹……王妃,你怎么了?”
朱氏无力地依着他,额头布满汗水,像是才从水里捞出来的,满脸绝望、泪水横流。
完了。
他二人有染之事,已然坐实了。
她闭上了眼,泪水决堤般往下淌。
可怜她的贞儿还没说上亲,她这一死,孝期至少一年,这孩子真要拖成老姑娘了。
王爷是必定守不住的,说不得百日没过便要续弦。
不出两年,这玉京城中,便再无人会再记得她这个先王妃了罢。
一刹时,朱氏直是心如刀绞,不甘与怨恨几将她淹没。
“王妃莫急,我知道有个地方能藏人。”
清冷的语声乍然入耳,朱氏一下子睁开了眼。
“快,要来不及了。”何思远向她点了点头,似是以这个动作向她保证,旋即便半扶半抱起她,径向西面而去。
一竿竿修竹飞快掠向身后,朱氏朦胧的视线中,是一张清瘦坚毅的脸。
不知何故,这一刻、这一副容颜,竟令她那颗跌落冰窟的心,渐渐地回了温。
“别怕,我在呢。”何思远忽地垂眸,展颜一笑。
阳光流转,这个笑容如此清晰,如永恒不变的光阴,刻印在朱氏心间。
竹林小径间,很快便不见了那对男女的身影,四下悄然,仿似从无人来过。
五、六息之后,小径深处,现出一个鼠须男子。
并非朱氏以为的五、六人,而是只有一人。
这男子年约四旬,生得平平无奇,然每一开口,都会变幻一种语调,或年轻、或老成、或清越、或沉稳,一个人竟发出了好几个人的声音,且间错有致,闭目听着,就像是好几个人在说笑。
更为奇特的是,他的靴底亦藏着机关,每一迈步,便如五、六个人杂步而行,若非亲眼所见,任谁都会觉着,这是好些人在走路。
这男子一直走到朱氏方才停留之处,原地踏步说话,似一群人正行过此处,旋即又慢慢后退,足音渐稀、语声渐悄,似人已远去。
园门外的绿藻与绿荷,并未听见内里的动静。
她们一直以为,竹园之中唯朱氏一人而已,而这园子也只一个正门。
是故,半炷香后,当徐玠出现二人面前时,她们也只以为,他是来赏景的。
“你们两个果然在此处。”徐玠含笑道,俊美的面庞如阳光般耀眼。
绿藻忙抢上前陪笑:“五爷是来寻王妃的么?可要奴婢领您进去。”
“不用了,我得了件新氅衣,想给王妃送去。你们便守在此处罢。”
徐玠似是心极好,将搭在臂弯的珠光紫重纱鹤氅展开给她们瞧:“你们瞧,这是江南才出的料子,我好容易买下的,这颜色王妃想必喜欢。”
说着又掏出两枚约二两的银锭,予了绿藻她们。
双婢万没料到,竟能得如此厚赏,千恩万谢地接了,再一想徐玠如今在府里的地位,自不会相拦,由他进了竹园。
徐玠似是对此园很熟,很快转过小径,信手一招,便见那林中闪出两个人,一人是方才的鼠须男子,另一个则是卧佛寺挂单的觉明。
前者身怀绝技,而后者亦显然并非所谓“高僧”,不过野和尚罢了。
“去金二那里拿银子罢。”徐玠当先向那鼠须男子道。
那男子直喜得眉花眼笑,连连打躬道:“谢爷赏。”
“快去吧,金二就在角门那儿呢。”徐玠浑不在意地挥了挥手,那男子生怕银子跑了也似,脚下如飞地走了。
徐玠便又转向觉明,蹙眉问:“你给何思远用的那个药,效验如何?他会不会死?”
觉明咧开嘴,露出满口黄牙:“放心罢,死不了人的。何思远原本不过小恙,不吃药也能好,我那药巧就巧在能将那咳嗽绵延下去,何时停药,何时即可病除。”
徐玠淡然一笑:“那便好,我会慢慢把他的药换掉,你明日便先离开吧,这个大恩且让他记着,待有需要,你再现身。”
“洒家明白。”觉明笑嘻嘻地道,两脚挪了挪,便将一双眼睛往林深处瞟,笑容有些猥琐:“里头的事情这是办成了?”
“自然成了。何思远身为誊抄书生,这时候自然要去外院抄诗去,留下的这个,我自有法子处置。”徐玠没有一点要瞒他的意思,亦无算计嫡母该有的羞愧之意,面色十分坦然,有什么说什么。
觉明压着声音“哈哈”一笑,拍了拍徐玠肩膀:“洒家就喜欢你这样子,真小人,真小人也。”
他笑指着徐玠,缁衣晃了几晃,转身大笑而去。
眼瞧着他消失在小径尽处,徐玠方抖了抖衣袖,迈着四方步,不疾不徐地向西而行,未几时,便来到了一处山石洞前。
他探头往里瞧了一眼,“啪”地将鹤氅抛在地上,似笑非笑地道:“王妃,拿去遮一遮罢。”
朱氏瘫软于地,惨白着脸看向脚边华裳,绝望得想要去死。
然而,她舍不下的。
这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这膏梁之地、锦绣之乡,她哪一样都不想放手。
虽然,这桩桩件件,哪一样也都不属于她。
可她还是舍不下啊。
就在方才,当徐玠突然带着几个婆子妈妈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便清楚地知道,她中了圈套。
何思远,便是这套中最关键的那颗棋子。
而有此一局,从今往后,她便再也不能在徐玠面前挺直腰板,也再不能拿着嫡母与王妃的派头,拿捏这个庶子。
可笑的是,想明这一点的瞬间,她当先觉出的,不是恨,而是庆幸。
徐玠没想治死她。
约莫她活着于他有用,是以他不曾引来东平郡王,而是亲自现身。
那就好。
只要还能好生坐在那个位置上,朱氏便满足了。
她惨笑一声,将鹤氅披在了身上。
徐玠面无表情地看着她。
前世时,朱氏想尽一切办法摧毁他,最后更是以卑污手段,让他成了枉顾人伦的逆子,不仅羞辱了他的父王,亦羞辱了整个王府。
而今,他们两清了。
第257章 药膳
芳春会后,东平郡王府徐五郎“诗文第一”的名号,就此打响。
究其原因,套用徐五郎本人所言,“无它,唯才气尔”。
这句气死人不赔命的大话,出自一个年仅十七、姿仪俊美,且确然才华横溢的少年之口,居然并不令人讨厌。
原来,芳春会当日,徐玠应《惜》字之题,当场挥就一阙新词,直是惊艳四座,立时便将那十首诗的风头盖了过去,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更是教人拍案叫绝。
于是,从荼蘼开尽的暮春,至榴花盛火的五月,那章台柳下、彩袖腕底,不知有多少花魁优伶,在那酒宴歌席之上,轻敲着红牙板儿,伤春复又自伤,直将这曲子唱得满城皆知,便连讨饭乞儿都能哼上两句。
这一场风雅的热闹,让玉京城的夏天变得格外火热,而在这喧阗之下,一个名叫“肃论”的学派,悄然出现。
这是个不甚起眼的小学派,其主旨兼具法、道、儒三家,还夹杂着一些心学理论,初看时,似是有些不伦不类。
然而,若有人讥其驳杂,便会发现,那一个“肃”字,一是对诸子百家诸般糟粕之“肃清”,次则对诸学派流传至今曲解之“肃正”,再则,对自身之“肃醒”。
竟是俨然将肃论置于百家之上,大有天老大、地老二,它老三之意。
对此等狂徒,士林中人自是嗤之以鼻。
大齐每年冒出来的小学派多了去了,不过石子入海罢了,都是些小打小闹,莫说动摇根基,便是最底层的“吏社”,他们都撼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