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家祭无忘告乃翁 (芒鞋女)


  张忠向谭振兴解释,谭振兴狐疑地打量着两人,再看慢慢远去的妇人,“你们要没做她们会乱说?”
  两人:“……”这几年背的黑锅还少吗?
  “哎,多说无益,不过在下还是要给你提个醒,少让令妻和她们打交道,否则相处久了,也会变得满嘴谎言暴躁不已。”还一言不合就骂人,骂着骂着就动手打,犹记得刚成亲那两年她们不是那样,就是接触了巷子里脾气火爆的妇人跟着学坏了的。
  他语气诚恳,谭振兴蹙眉,汪氏会说谎?谭振兴不敢想象。
  再看消失在人群里的人,谭振兴信誓旦旦,“她不敢的。”
  路上秦氏和刘氏拐弯抹角的问汪氏御夫之术,奈何汪氏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进巷子道别后,两人拎着篮子往里边走,刘氏道,“这位大夫人深不可测啊。”
  “是啊,无论咱怎么旁敲侧击都听不到半句真话,是个高人。”
  两人对视眼,都露出佩服的神色来。
  虽然汪氏说了很多话,但没有说到关键上,她们不信汪氏像面上好说话,人善被人欺,她们如果像汪氏,早被婆家人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更别说像谭家那样的高门大户,谭家长媳的位置更不好做,汪氏必然有妙招没说,此后几天,她们都在外边等着汪氏去集市,费尽心思的套汪氏的话,可任她们磨破嘴皮子都听不到自己想听的,不由得愈发佩服汪氏,高人就是高人,不显山露水就把丈夫制得服服帖帖的。
  私底下和走得近的姐妹讨论,众人都对这位谭家长媳好奇不已,不由得装作熟稔的样子接近汪氏。
  汪氏还像往常,旁人问什么答什么,不能答的就笑着揭过去,她没觉得有什么,倒是谭振兴偶遇过她们几次后有点担心了,围绕在汪氏周围的妇人多了起来,而且嗓门嘹亮笑声高亢,引来无数人侧目,谭振兴心里不喜,回家后佯装不在意的语气问汪氏近日结识了什么朋友。
  汪氏说没有。
  谭振兴眼神微变,望着汪氏的目光逐渐晦暗起来,多少天啊,汪氏竟然学会撒谎了,果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没有吗?”谭振兴决定再给汪氏次机会。
  汪氏在做针线活,闻言,抬起头来,“是啊。”她天天在家少有出门,认识的人并不多,算得上朋友还真没有。
  谭振兴目光如炬地看着汪氏,汪氏不解,“相公怎么问起这个了?”
  “随口问问而已。”
  汪氏没往心里去。
  又过了两天,谭振兴又来问自己,“你真没认识朋友?”
  汪氏茫然,“没有。”她虽然天天和街坊邻里去集市买菜,然而彼此算不上朋友,她眼里的朋友是会串门走动聊心事的,而她们不是。
  她的理由太正经,谭振兴竟无以言对,“你心里有数就好,你是谭家长媳,在外要注意言行,别给谭家丢脸,至于旁人的话多想想,人心复杂,不是你想的简单。”多长个心眼总没错。
  “知道了。”
  汪氏对谭振兴向来有求必应,再遇到街坊邻里,她笑容多了,但话少了,暗处观察她的谭振兴很满意,枕边教妻,他是个好丈夫!
  好父亲,好丈夫,就剩下好儿子没做到了,他决定竭尽全力的去办这事。
  很快就让他等到了机会,天越来越冷了,百姓家都有烧炭取暖的习惯,谭家往年只在书房烧炭,其他房间是没有的,今年不同,谭盛礼入乡随俗,决定每间屋都烧炭,谭振兴觉得不妥,依着谭盛礼说的做,他们这几个月的开销会高很多,哪有那么多钱啊。
  他们在码头扛麻袋挣的钱仅够全家日常开销,多的话就无能为力了,谭振兴自告奋勇道,“父亲,你们屋子烧炭就好,不用管我,我不冷。”
  他和汪氏同床同被,夜里根本不觉得冷,而白天看书都在书房,暖和得很。
  谭振学和谭生隐也说不用,京城的冬天要比绵州冷,但不到冷得受不住的程度。
  “再有不久就是会试了,染了风寒得不偿失。”谭盛礼不知谭振兴心里想什么,任何时候,保重身体最紧要,上次会试在秋天,明年则在春天,数数日子没有多久了,会试不像府试院试三年两考,错过这次会试又得等三年,因小失大,不值得。
  谭振学觉得有理,“父亲说的是。”
  屋里烧炭,开销大,他们在码头扛麻袋的时辰更长了,天冷风大,工钱涨了点,谭振兴他们卯足劲的扛麻袋,熟能生巧,三人熟练多了,而且扛麻袋的速度快多了,不亚于有几年经验的杂工,他们的表现让其他杂工惊讶,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诀窍,读书人学什么都快,让谭振兴教教他们。
  扛麻袋谭振兴还是很有经验的,要想跑得快,先练腿功,腿功练好后再练力气,力气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来,他振振有词,说得其他人再认同不过。
  谭振兴在码头赚足好名声,以致于得意了忘形,忘形到哪种程度呢,就是拿着国子监考试的试题时差点找主考官理论,原因无他,每道题他备了十一首诗,结果题目后做了标注,提示每题写一首诗即可,也就说他多出十首诗来,能不找主考官理论吗?
  可不等他出头,被其他人抢了先,
  结果被其他人领了先,来参加考试的要比秋试的人多,而且不少人都抱着以数量取胜的心态而来,看试题后发现题目变了,也就说很多人处心积虑准备的诗词派不上用场了,心气难平,当即和主考官理论起来。
  “为什么每题只能写一首……”
  诗文类的主考官是孟先生,骑射课的老师,他生得高大,低头俯视考生时很给人压迫感,瞪眼道,“试题都是根据今年情形来的,考生按要求答题就行,说那么多作甚。”
  难怪其他先生强烈的推荐他来做诗文这场的主考官,只怕早料到有人不满会找他理论此事吧,他竖着眉,面相凶狠,考生被吓得心惊肉跳,不敢多说。
  看他们偃旗息鼓,谭振兴有抱怨也卡在嗓子眼不敢说,否则传到谭盛礼耳朵里就是自己故意找茬,他叹了口气,想到自己翻来覆去背诵以前的诗词就为等今天,结果遇到这种题目,他不服气,决定还是写十一首诗,准备都准备好了,不写上去过不去心里那道坎,至于先生怎么点评是先生的事儿,和他没关系,想清楚这点,他不纠结了,快速的把十一首诗写在上边。
  走到这边来的孟先生看到谭振兴考卷,嘴角直抽搐。


第115章
  几乎可以想象几位先生翻到这份考卷时痛骂的情形,秋试时,谭振兴每题五首诗还算好,隔天策论,很多人学谭振兴备了两篇文章,看得几位先生头大,哪怕同个人写的文章差距十万八千里,弄得先生没法点评,若评好,文章会张贴出去供其他读书人看,那此人其他文章也会流出去,文章悬殊大容易引来质疑。
  再者,如果每个人都多写几首诗几篇文章,相当于多了成倍的考生,先生们哪儿看得过来。
  因此,冬试前,特意叮嘱出题的先生批注好每题只能写一首诗。
  结果,遇到个不认真看题的,又或者看了题目固执己见偏要多写的。
  无论哪种情形,只怕会惹恼其他先生就是了。
  谭振兴洋洋洒洒写了几页纸,交卷时,整个人志得意满,神清气爽,出来遇到杨府少爷,眉眼含笑的打招呼,熟稔的问杨严谨考得好不好。
  杨严谨眉头紧皱地看他眼,谭振兴心领神会,拍他的肩安慰道,“别灰心,用功读书,明天那场好好考。”
  杨严谨:“……”观谭振兴神情,特别像在安慰落榜之人,眼神温柔似水,语重心长,看得杨严谨沉了脸,含糊不清应了声就埋着头往前走。
  谭振兴还想再说点什么,但人已经走远了,他低低长叹,去找谭振学和谭生隐,说起杨严谨失魂落魄六神无主的模样连连叹气,比杨尚书还忧心似的,谭振学道,“杨少爷勤学好文,几岁能诗,不会不好,大哥怕是想多了。”
  杨家祖上虽是武将,但弃武从文后特别注重子孙的学识,杨严谨聪慧早达,几岁就出口成章,名震京城,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不输他们。
  只是以前不曾特意打听而已,还是码头的杂工和他说的。
  “是吗?”谭振兴闻所未闻。
  谭振学给他背杨严谨从前写的诗,谭振兴细品,真不比他们差,为杨严谨欣慰的同时心里止不住泛酸,杨家有今天多亏谭家祖宗的书,怎么就没给他们留点呢?
  幸亏他机灵准备了很多诗,数量上完全碾压杨严谨,他嘿嘿笑了起来,信心勃勃道,“杨家有祖宗的书又如何,我照样能另辟蹊径扬名立万。”
  然后把自己答题的情况说了,谭振学瞠目,“试题明明白白写了每题只写一首诗,你写那么多作甚?”
  “想都想好了,不写多难受啊,况且我就碰碰运气而已,没准先生看我别出心裁就评我为优了呢?”
  谭振学:“……”
  不仅诗文,策论谭振兴照样我行我素,整整写了近二十页纸,阅卷先生看都懒得看,要不是看谭振兴是帝师后人,直接跳过看其他文章去了,看到最后,庆幸自己没错过这几篇好文,可想到谭振兴没按照题目写文章,纠结要不要将其评为好文,而谭振学的文章精炼流畅,风格细腻,让人赏心悦目,没法不评为好。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