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部另一位少将,出身大族李家的李洪,李子治马上站出来响应崔杉的话。
江尤记得,前两日李家的嫡女才嫁给崔杉,这两人是新出炉的连襟。
“李大人可有良策?”农业部的部长周恒通接了一句,听着像是在讽刺,但从他的神态语气看,他是纯粹的好奇而已。
周恒通出身不高,年纪又大了,除了种地外并无大能,尤其是他的的政治才华,已经不是不够高了,而是十分低,他时常在会议上说出搅屎棍子一般的话。
所以一旦他发言,便响应者寥寥,此刻他一问,所有人就闭嘴了。
李洪讪讪一笑,坐下了,他不过是提个建议,经周恒通一说,好似他才是会议中的主导者一样,他可不敢应下这个大帽子。
外界对长公主尤的评价并不好,大多数认为她身为女子,年纪又轻,也从未听说她拜得名师,都觉得她除了一个孟王室出身外,并无其他能耐,不需要太在意。
但在江尤手底下讨生活的大族明白,这位看上去面嫩心慈,实际根本不是如此!
就说江尤来到天上京后,做出的种种改变,一个闹不好,各方势力就会大乱,但江尤硬是在这种乱世中开辟了一方净土,且完美平衡着各方势力,即便有人想闹事,也不敢出头。
此次流言传的漫天飞,流言内容也不曾触碰到江尤的实质利益。连传闻中媚上的叫白锦的少年,都不曾说出那少年出身,甚至百姓都不知道这白锦二字是哪两个字。
流言看似传的沸沸扬扬,实则一直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没作用在原白锦头上。
李洪想了想,同崔杉换了个眼色,他们两属于军方势力,真要打嘴仗,还是要看文官的。
“周大人莫急,良策并非一拍脑门便能提出来的。下官不才,想提一个建议。长公主,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既然学校的学子行为举止浮躁,那便用校规校纪去约束,如何?”孔直见场面陷入了尴尬,捏着胡子站了出来。
最近他很宝贝自己的胡子,尤其是在戴上帽子之后。
发量稀疏到发冠都戴不上,只能戴帽子的孔先生,今日依旧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校规校纪一事,在学校刚刚建立的时候,江尤就提起过,所以孔直才会提出来。
他刚说完这话,全场官员大部分都是一脸懵比,他们都是后来才加入到天上京班底的官员,对一开始的事并不了解,从未听说过什么校规校纪。
天上京学校初建时局势乱,人才少,江尤手底下没有读法知法,同时还了解民情的官员,所以便先搁置了。
学校如今实行的规定,就是世人要求师徒关系的那一套,不过比那一套还宽松了些,而且并没有注明犯错的学生如何惩罚,全凭讲女们个人的脾气。
孟雪惩罚手段柔和,才会导致那些学子翻天一样的闹。若是有校规校纪束缚,以孟雪认死理的性子,她肯定会严格遵循校规校纪的。
“孔大人,校规校纪是何物?似乎从未听过。”
所有大臣都心存疑惑,问出口的却是朱凌。只见他眉头紧锁,看着孔直的目光暗含不满,就像是在看一个胡闹的孩子。
孔直的这个二师兄,为人平日里并不显才华,比起才华四溢对待工作满腹激情,一脑袋鬼点子的小师弟周轩,这个朱凌更擅长守成。
经由朱凌管理,天上京的百姓生活是越来越安定,江尤有时会想,朱凌要是能闭嘴干活,别说话,她可能会更喜欢这个人才。
朱凌是守旧守恒,不喜欢创新的性子,他很稳,目前受到江尤重用,日后江尤若是出战,必定会将后方大本营交给朱凌打理。
但江尤并不喜欢他,因为他曾提醒她不要私下接见男子。
朱凌没明说,但江尤知道,朱凌认为一男一女在屋里谈话,有瓜田李下之嫌。他一心维护江尤的名声,由衷觉得女子名声为重。
江尤对此只想呵呵,因为还要用他,所以每次都是嘴上说行行行,下次见面更躲着人,决计不让朱凌瞧见。
“校规校纪,就是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行为,定出一个规矩来,然后将其修订成册,分发给所有学子讲女,叫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若是不小心触犯了不能做的规矩,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此乃法?”朱凌听了孔直的话,脸上的不满更多了。
法,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看来,代表的是礼法,遵从天道自然,顺应天子。
可孔直说的,是定下新的法律,然后叫所有人实行。
比起自古便有的礼法,孔直口中的校规校纪,听起来有些奇怪,朱凌完全无法接受,当即气的脸色通红,呵斥道:“孔曲向!你是自比大家不成?竟敢为学子定法!”
江尤被朱凌的反应吓了一跳。
第26章 你来我往
她转念一想,明白了。
学子,等于读书人。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或者说,连带着以后年代的读书人,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个体的利益并不被上层所重视,但群体的一丁点儿利益都不容侵犯。
换句话说,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自己不满,不会有人当回事,但如果有人敢碰读书人去群体的利益,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多,教育资源少。普通人多,读书人少,以至于读书人很珍贵。
为学子立法,有资格的都是能称圣的存在,比如那些个大家,被尊称为子的老先生们。还有天子。
统一整个国家的天子,没有德行,但因为是天子,也能去管读书人。其余人若是敢碰读书人的利益,谁伸手就剁谁。
江尤捏着下巴,开始反思。她毕竟是从后世来的,有些时候看问题的角度和古人不太一样,她觉得这事儿没多大,但细细想来,这事儿很容易被人加以利用,破坏她的名声。
此名声,指的是身为主公的名声。
之前就说过,这谋士和主公,就像是过日子的两口子一样。一起共事,就好比处对象,双方都可以选择。江尤没有自信到,天真的认为她一个貌美的女子,站着不动就能吸引一堆有才有德的谋士。
人才又不傻,关乎后半辈子的大事,当然要精挑细选,长得漂亮有啥用?名声好才能把日子过好。
之前她还在想,为何幕后的人一直没有动作,现在她明白了,不是没有,是已经开始了。
学子若是□□,她用任何手段去镇压,都会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以至于最后引发严重后果——百姓□□。
孔直敢提出来,自然是有所准备的,只见他不慌不忙的说道:“师兄,稍安勿躁,诸位请听我说。”
朱凌深吸口气,点点头,坐下前还向江尤行了一礼,对刚刚自己大声说话的行为表示歉意。
江尤头疼的笑了笑,表示你们随便说,我不管。
“校规校纪,并非是严苛之法,旨在规范学子与讲女的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想必各位大人府上后宅都有各种规矩吧?与其说这是法,不如说这是规矩。”
“规矩?我从未听说过还有人给学子立规矩的,你把学子当成什么人?这规矩,向来是说给下人听的!”
一个官员站起来说道,看着孔直的眼神,就像是在看千古罪人。
读书人地位必须崇高,因为在场的每个人都是读书人。
校规校纪若是开了先河,那日后江尤想要对他们这个群体下刀,岂不是想怎样就怎样?
“谁说只有下人有规矩的?难道各位大人从来不守规矩?”孔直一句话将那人噎了回去,很快又有另一个大臣站了起来。
“此前从未听说过为学子立法之事,既无先例可寻,何故由天上京破此先例?古往今来,这破先例者,可都是立于风口浪尖之上,稍不注意,便会被天下群雄攻之。”
这人说的,猛一听很有些道理,细一想,全是屁话。
找先例?治理一个国家,若什么都遵循先例,无有创新,那这个国家离灭国只差半步了。
孔直不屑与这种装傻之徒说话,不过是实在找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在这里胡搅蛮缠罢了。
但在座之中,多得是这种胡搅蛮缠之徒,那人话音刚落,就有半数以上的大臣赞同的点头,你一句我一句的批判起孔直,好似孔直不是要立个校规,而是要篡位一般。
听的江尤头都大了。
一想到以后每次触碰这些人的利益,都会引起这种局面,江尤头更大了。
或许她还是太过心急,她的名头很大,可还没有大到让所有人俯首称臣的地步,说到底她只是个长公主,还不是天子。更何况,连那名正言顺的韦天子,都被一群人蒙着眼睛当傻子玩的团团转。
“诸位,谁说没有先例的?敢问这天下师徒之道,难道不是规矩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跪恩师,教束脩等等,不是规矩吗?再说,天上京的学校,此前我韦朝,可有过先例?讲女官职,可有过先例?长公主以二八芳华掌管上霸、清州、忠州三地,可有先例?”
孔直被说的烦了,抛出了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