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女配逆袭的99种路线 [金推] (童梦同)
“你这就走了,不教我们了?”
最小的孩子,那个胖乎乎的小家伙,平时他最调皮,此刻哭得最凶,“先生,不走,好不好。我再也不调皮了,每天都好好听先生的话。”
惹得崔玉蹲下身,把他抱在怀里哄着。
方云没有去催,此刻的崔玉,得到学生真心实意的爱戴,这是他一生难忘的场面。
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哭声中,村里的大人们就把匆匆收拾出来的果干、花馍,要塞给崔家人。
崔玉一下子难过起来,真想不走了,在这美丽的小山村当上一辈子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也知道,不走是不行的。万里路,才刚开始。
他一激动,把自己带出来的崔家藏书取下来十几本,留给孩子们一人一本,“这可是我崔家祖传下来的书,你们要爱惜。读懂书中的道理,就成才了。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等你们将来成了才,就来找我,我住京城……”
他那时候没有想到,这些孩子中,真有人成才,而且到京城里去找他了,并且成为追随终身的弟子。
第41章 挽救侄子的女先生10
十年过去了,崔家姑侄的行程遍布整个国家。
最起码,每个州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崔玉已经成了全国最有名的游记作者。他的《崔玉游记》被各地书商追捧,只要刊印,必定被一抢而空。
本来,崔玉是要等到游历结束,再出本游记。
可是方云告诉他,“你的文章够多,出一本,太厚了。不如分开来,多出几本,也让大家能早些看到。何况,我们总是要回去的。不如,先拿这游记铺路,为你赚个好名声,等众望所归的时候,我们风光地回去。或者等有人求我们回去的时候,我们再回去。”
崔玉深以为有理,“姑姑说得极好!”
方云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崔玉眼里,姑姑就是个宝库,取之不竭。
如今,崔玉的游记已经出到第十册了。但是读者们却不满足,他们如同上瘾一样,一遍遍看《崔玉游记》,通过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字,和崔玉亲自画的插图,享受着游历的快乐和惊奇。感觉自己好像也出去游历了一番。
书里不止有各地美丽风光,也有种种有趣的风俗习惯,还有那些想都想不到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是在他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真实存在着的。
有的人甚至照着书去找那些地方,去看那些风俗,自己也游历一番。凡是被游记提到的地方特产,都变得好卖得很。
也有人猜测那些游记后半部分提到的“某地某人”的故事,到底是哪里的什么人。自然就有人考据后说,书里写的就是哪里的事,还有人自己跳出来,说自己是书中提到的某人。
有些书商甚至打听崔家姑侄的行程,追着他们求新书,说是读者们求知若渴。方云自然理解,催更嘛。
崔玉那时候正在一个碑林研习书法,每天去拓碑文,哪里有闲工夫。
方云被书商哀求不过,只好把自己一路上闲来无事写的些文章,还有画稿,交给了书商,让他去刊印,书名就叫《崔先生游记》。
方云问道,“我崔丽君在京城,办过多年的女学,很多文人见了我,都叫我一声先生,这《崔先生游记》的名字,不过分吧?”
“不过分,不过分!十分相宜!而且,还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不知道的定以为,这‘崔先生’是个男子,我等过些时候,再告诉他们,是女先生,这事,哈哈,想想就有趣!”
他原本以为,没有新的《崔玉游记》,他姑姑的游记也能充数。哪里知道,女先生的游记卖得更好!
尤其是闺阁女子们,听说是带着侄子在外游历的女先生写的游记,更是疯了,哪怕是当了钗环,也要买上一本。
晚间无事,点上蜡烛,夜深人静时候,看着女先生婉约细腻的文字,还有那精致美丽的工笔画,少女们激动得发抖!
这位崔先生是个女子!
原来不光是男子可以去游历,可以写游记,女子一样!
更不要说,坊间还流传着,女先生在家门遭难的时候,如何求了官府去收尸,又如何一番孝心打动了宫中的圣上,特意派了官员和兵丁去帮她。据说,抢回家人尸首还颇费了些周折。
而且,她还立誓不嫁,辛苦抚养侄子长大成才,……至于京中传出来说她侄子崔玉在论辩中惨败吐血,女子们才不觉得丢脸,人家侄子那时候才二十岁,输了一场论辩又如何?没什么大不了。何况崔玉现在已经是全国最有名的游记先生,多少书商上门求书呢!
这位女先生离京前,据说还办了女学,教过好些名门小姐!听说如今的皇子妃、世子妃里,有好几位都曾跟她学过琴棋书画。
京中没有上过崔先生女学的世家女子,都不好意思解释,当时为什么不去女学,难免回去跟娘家抱怨几句。
那些世家大族的男子们也是有些惊叹,不曾想,这姑侄二人如此才华横溢。本以为几本游记而已,闲暇时随手翻翻的东西。哪里知道,一翻之下,竟然被深深吸引。
这哪里是游记,既出了脍炙人口的文章,又有壮丽的山水画,又有能流传广泛的诗作,这分明是个大家之作!
于是,京城人士想起了曾经惊才绝艳的“天才辩者”,若不是出了个佟浩然,他兴许能一直做个“辩者”,但是,就没有这些令人拍案称奇的游记了。所以,大家也不可惜了。
不知觉间,那些世家,那些文人们,开始期盼着崔玉的下一本游记尽快写出来。
那些各地的风光、人物,有很多都闻所未闻,让很多世家子弟都有了个心愿,有生之年,能出去游历一番。
也确实有人学着去做了,也写了游记出来,但是,比起崔家姑侄的游记,那是云泥之别。文采比不得,插画更比不得,意境差得更多。
崔家姑侄的游记里不止有美景美食,还有市井小民的生计和感情,这是最让人被打动的部分。崔玉的游记里有不少诙谐、讽刺的东西。而女先生的游记里,更多温情的东西。
京中的文人们不禁佩服,这崔丽君果然不凡,当年崔家几乎灭门,她带着官兵和侄子把家人尸首抢回,还强硬地分宗,立誓不嫁,抚养侄子成人。
后来,她侄子一败涂地,眼看着崔家又要山穷水尽的时候,她带着侄子悄然远走,之后成了炽手可热的游记作者,居然也走出一条振兴家门之路!
“失之东篱收之桑榆。崔玉有个好姑姑。”此时已经在朝为官的佟浩然放下手里新买的《崔先生游记》,不无感慨地说道。
旁边伺候的书童赶紧表功,“大人,如今这女先生的游记在京里,那是时髦得很!尤其大户人家闺阁女子,几乎人手一本了,还有些买了当礼物相赠友人。如今京中贵女,见了面不说上几句游记里的事情,都不好意思会友了。这游记,都加印了好些回了,还是不够卖的。奴才也是一大早去排队,好容易才排到。”
“行了,下去领赏吧。”佟浩然突然有些意兴阑珊。
第42章 挽救侄子的女先生11
佟浩然如今在礼部做个四品官,对一个三十岁的文人来说,这已经是升得很快了。皇帝对他很欣赏,还曾让他教导太子。
甚至,还特别恩赐,许他到皇宫书库里去看书。
十年来,京中所有的“谈玄会”都曾邀请他,只要他肯去,主办者就会深以为荣,而那些有头有脸的文人,甚至大儒,都会因他而来。
十年来,没有一个人在论辩场上,风头盖过头。
人们说他是“天才辩者”,他虽然表面谦逊,但是,心中不无得意,因为,他自己知道,他真的是“天赐辩才”。
曾有一个声音告诉他,“给你辩才金手指,赐你无双论辩之能。”
自那以后,他发现自己头脑清明,心思缜密,在论辩一事上,尤其见长。
后来,到了京城,他就发现,有人看好他,希望他与崔玉较量一番。
他赢了,赢了三次。
论辩场如战场,而他一战成名!
至于崔玉,他走了,可是,他的名声却又回来了。
会不会对自己不利?佟浩然想着应对之法。
……
而此刻,崔玉已经启程,准备回到京城。
此时的崔玉已经三十岁了,从翩翩佳公子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文士,也开始蓄须。不过即便是留了些短胡须,也还是风度气质令人折服的美中年。
前些日子,他托一个官员把一个册子《治国理政之浅见》呈交给皇帝。那位官员是《崔玉游记》的狂热爱好者,又看到崔玉写的那些治国理政的主意,是真的好。
所以,他就在自己的奏折里,附上了崔玉的册子。
这件事情,算是顺利,皇帝看到了那个册子,里面有各地发现的问题,还有增加国家税收,以及解决军粮问题的主意。那正是皇帝在发愁的事情。每一篇议论都点中皇帝的痛处。
于是,皇帝表彰了帮忙上折子的地方官员,并下令召见崔玉。
方云在这十年里,鉴证了崔玉的成长,十年来,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他们经历过瘟疫发生,见过地震、水灾后的狼藉,也经历过盗匪抢劫。还好,方云出于安全考虑,让所有人都跟武师傅学拳脚,大家都多少会些武术,多少有些自保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