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夫人身体康健就行。
苏夫人察觉到他的决然,蓦地露出一个真正放松的微笑,开怀、释然。人都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真的是没有说错儿。自家夫婿这都一步步高升了还是一心不要妾室,就连官家也是一样。
这辈子能嫁给这个人,是她最大的福气。让她想努力的多陪他们父子几年。二郎的性格,她总是不放心;迈儿刚刚五岁,她也不放心。总要坚持到二郎仕途稳定,迈儿长大。
“圣人说她知道一门心法可以缓解我的症状,让我先每天花一两个时辰练习,试试效果。”
苏夫人的话音一落,苏轼大人当即满脸惊喜,“圣人慈悲。夫人尽管练习。”
“家里的事儿忙不过来就再请几个家仆。迈儿白日在幼学院进学,晚上可以去父亲那里。父亲的身体已经好转,迈儿也乖巧的很。不光可以让父亲帮忙照顾迈儿的学业,有些事儿做;还可以让他老人家享受一番含饴弄孙之乐。”
苏轼大人语速极快的把他此刻能想到的安排说出来。他是真的,真的,一万分,万万分的欢喜感激夫人的身体有希望好转,就和他父亲的身体一样。
虽然他已经预感到某一天夫人会和父亲一样,都先一步离他而去,可他还是贪心的,虔诚的祈求上天,让那一天能晚些到来。
昏暗的夜色里看不大清楚彼此的面容,苏夫人在心里清晰的描绘着夫婿此刻激动高兴的模样。
“夫人?”苏轼大人没等来回答,着急的催了一声。
语气中的开心和期待弥漫在寝室里,感染的苏夫人也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夜色遮掩了眼睛里突然冒出的水光,她眨了一下眼睛,语气轻松的说道:“二郎放心,如今我也想通了,太医的嘱咐我会认真听,圣人的话也会照着做。”
“夫人大善。”苏轼大人因为自家夫人的事儿有转机,克制不住的兴奋。一夜没睡实第二天还是精神抖擞的上值,一连好几天都浑身洋溢着欢喜的气息。
官家从小媳妇这里知道了苏夫人的事儿,跟着小难过一回。光听着小媳妇对苏夫人身体情况的描述他就可以猜到,苏夫人的寿数和他爹爹的一样,只能是尽力延长。
日子不急不缓的过,几家悲喜几家愁。慢慢的,严正以待的大臣们都意识到了官家这次不同以往的做法,一个个的都是在心里苦笑连连。
自家的老婆孩子天天把小报上的内容视为天音下凡的“金科玉律”,老婆不识字就每天让儿孙们念给她听,然后一家人在晚饭过后都围在一起听小报。
一家婆婆对待两个儿媳妇严重偏心,经常被呵斥打骂的小儿媳妇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明白”一味的忍让是不对的;长期纵容长辈们不对的做法,恰恰是不孝顺的。于是小儿媳妇运用机智巧妙的化解了和婆婆之间的误会隔阂,一家人和和乐乐···。
一家小媳妇因为之前夫婿的恶劣态度,在她进了作坊赚的比夫婿多以后,学着她夫婿以前的做派在家里凶悍的很。然后她被作坊里的一位夫人指点“御夫术”--光忍受或者光凶悍都是不好的,咱们女子更要讲道理,刚柔兼济···。
类似的小故事多不胜举,喜乐可亲。大宋才女的文笔细腻柔然,却又如同柔可克刚的运河水一样,让人怎么读怎么觉得有道理,打心眼里随着故事发展,一起感受着故事里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沉思反省。
世人都说官场上最怕伪君子和六亲不认的人,可是世人更是天天说,男人在家里最怕的就是讲道理的媳妇儿。你说媳妇和他们拈酸吃醋、一哭二闹做泼妇状,他们表面烦恼,其实都很无所谓,心情好就哄哄,心情不好就躲躲呗。
可是现在媳妇开始和他们讲道理了,太吓人了有没有。你偶尔出去喝一回花酒,她不和你哭闹,反而是正正经经的举列子,摆事实,说的你恨不得以头抢地,指天发誓自己再也不忙里偷闲的出去“鬼混”。
咳咳,当然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他们在公事上有不开心的时候,不顺利的时候,媳妇不再是撒娇弄痴或者跟着抱怨,而是学着小报中教导的贤良做派诚心诚意的安慰,有时候还能给他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好建议。
老祖宗们说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倾。诚不欺我也。朝野上下的男子痛苦并快乐着的,安慰自己接受家里媳妇们的变化。
官家和圣人对着这些情况看在眼里,自然是喜在心里。
盛夏里,众人期待的七夕节还没来,先来了几场雷阵雨。大雨后的天气阴凉凉的,水珠儿在盛开的荷花、荷叶上自在的滚动。瞅着这个清爽不热的好时候和儿子出来逛街淘货的太上皇听着街上卖报的吆喝声,看向举着糖葫芦吃的美滋滋的儿子,眼神儿小无奈。
“皇儿不能得意忘形。”
亲爹忍不住提醒儿子。朝臣们只是顾虑着各方面的事儿,一时之间没有想到好的对策应对。就儿子和儿媳妇的这点儿明晃晃的小道道,等他们腾出空来开始反击,实在是容易的很。
明白亲爹话中之意的官家咽下嘴里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乖巧的答应一句,“爹爹放心。朝堂上的事儿那么多,他们不会有闲着的时候。”
太上皇对着小赖皮的儿子无言以对。虽然他非常清楚,凡是有抱负的朝臣们,文人大家们都特别想在这个大变革的时候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他真怕哪一天他们因为自己太忙,皇儿太闲而一怒之下撂挑子不干了。
眼见官家时不时的在他们忙的晕头转向的时候偷懒耍赖,大宋的文武官员虽然不敢“一怒之下撂挑子不干了”,却是真的好想大哭一嗓子,大喊一声太上皇英明。
自觉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事儿”,理所当然的偷懒耍赖的官家在燕京的古物街上慢悠悠的踱着小方步,慢悠悠的用着美味的糖葫芦,美的大眼睛迷成一条缝。
瞧着就是一枚特有大家风范的风流倜傥少年郎。
其实英明不起来的太上皇发现周围满脸羞涩的看向儿子的小姑娘们,小得意的笑,他儿子就是长得好,随他。
自觉儿子特有自己当年风采的太上皇放下手里没看中的古董小花盆,想着老臣们和他的哭诉,想着自家的老妻也是天天捧着那些宣扬夫妻和睦,举案齐眉的小报念叨,自家的儿媳妇和女儿们都在小报社折腾,他又小烦恼的想着,他也是真的拿她们没有办法。
当然,他对向来爱耍赖皮偷懒,到现在还没开窍的儿子也是没办法。
只能庆幸儿子没有要明目张胆的抬高女性地位,而是采用这种“徐徐图之,稍加引导,任其发展”的方式。
大宋的风气已经变了。太上皇看着街道上人们的言谈举止,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眉眼飞扬,深刻的感受到自从儿子登基后大宋的变化,大宋人的变化。
国家强盛了,人的精神气就涨了,各种想法、做法都跟着变得越来越开放、大胆、热情、欢乐。
虽然他们不会变回盛唐的庄严浑厚,但却是另一种更为理智,智慧的骄傲和自豪。
自觉想通了决定安心养老顺其自然的太上皇对此事不管不问,其他人就算是在家里受到了越来越讲道理的妻妾们的联手“打压”,也只能是捏着鼻子认了。
偷偷的看着亲爹被大娘和小娘一起“讲道理”的年轻人,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他以后也和官家一样只娶妻,坚决的不纳妾。简直太“凶残”了有没有。
大宋的年轻人因为进学和做工,思想的变化自然是比他们的父母辈要大。七月初六这天的傍晚时分,所有的大宋年轻人都在等着明天的七夕节;沐浴斋戒准备过节的官家,终于等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消息--两年前派出去的大船回来了。
因为十多搜大船上都装载着满满的货物和金银珠宝,尤其是各种新作物的种子。官家和朝廷得知这些作物都是热地之物后立即做出应对。
大船留在泉州港,所有的种子分成三份,先在南方找合适的地方把能秋种的作物做秋种试验,剩下的运回燕京妥善保管,留待明年开春在南北两地试种。
被取名为玉米、烟草、辣椒、西红柿、土豆、红薯、、、的各种外来作物,除了土豆无法秋种继续密封保存以外,其余都可以在秋天试着种植。据说都是好养活的高产之物,都能在气候类似的南方一年两种。
消息确认后朝野上下开心兴奋的欢腾一片,各种杀猪宰羊,烧香祭祖。
华夏人自古以来就是食用稻、黍、稷、麦、菽的五谷杂粮,如今一下子有了更多的丰收作物,怎能不激动。
心里想着大宋人终于都有希望吃饱饭的官家也激动,激动难耐的他决定亲自去南方迎接这些在海外漂泊了两年多的英雄们。
朝臣们无法阻止,干脆商量着趁此机会把交趾国一气打下来。因为他们都害怕将来大宋出兵打交趾的时候,坐不住想偷懒的官家闹着要亲征。
交趾的瘴气毒蛇,穷山恶水不是西北那个地方。就算不谈他们看着官家长大的深厚情谊,就算不谈这些年的君臣相得,大宋如日初生的大好局面,大宋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都不能有任何的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