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贺。
这一部分的优秀也加大了读者们对接下来内容的期待,毕竟有了前戏,大家就想要正戏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不然不就是耍流氓了么。
院试三步,县试、府试、院试,第一试正式开始。
林峥不同于他这个年纪的一般考生,这些少年人往往没有经历过几十年科举一事无成的折磨,这时候正是初生的太阳,意气风发!个个想的是从院试到殿试,十几个月全拿下,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总之,年少气盛的很,这一点当然会体现在文字当中。他们的行文大多跳脱,带着许多自己的观点,冲劲也很大。要是狂一些的,还不免有一种‘前后几千载,左右十二州,舍我其谁’的意思。
只不过,这些年轻人啊,他们都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了没有放在心上,科举最忌讳的就是他们这种!
科举选的是有想法的人嘛——是,是有想法的。不过是有想法,但却表现的没有想法的那种类型!
科举考试做文章,最好的答案就是通篇思想全是来自于四书五经这类书籍,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考官阅卷工作量很大的,体谅一下他,他才会体谅一下你。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得一篇花团锦簇的好文章,恭喜,那就是榜首那一级别的人物了。
行文锐气太重,自己的想法太多的,立刻就会被考官给撸下去。哪怕你写的再好再有才华,他们都能说这是为你好:挫挫少年盛气凌人,这叫做‘玉不琢,不成器’!
如果写的一般般,撸掉这样的考生那就更有理由了...业务水平差落榜,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林峥就好很多了,心态放的很正确。连翘通过他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展现了一个‘考神’是怎样炼成的。
他在读书中产生的属于自己的思想一个都没有放进来,完美破题之后就是圣人之言。更兼行文十分老到,完全就是老成谋国、稳重展样的格调。最后一手工整的馆阁体,像是印刷上去的一样,清晰美观...县试是没有专门的誊卷官的,所以考生自己的字更加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林峥首先通过解‘无情搭’的本事暗暗装一次逼,是呀,在整个考场考生都在为这种混账题目抓耳挠腮的时候,主人公却头脑清晰,下笔如有神助。这不是装逼暗爽,这又是什么。
接下来又写他娴熟应付科举的心态与举止,相比之下,那些毛躁的少年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前途无量风光无限,可是实际上他们这一次的科举已经‘over’啦!这种对比又是一种爽感,看的读者心里非常舒服。
扮猪吃老虎的文盛行,大约就是得益于这种心态非常满足人吧。
到此为止的话,如果按照古典小说的套路,估计就是几天之后县试结果挂榜,主人公多少多少名。然而连翘不能这么写,她的写法是后世养成的。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烘托,烘托一方面可以水字数。稿费和字数挂钩的年代,在不影响小说阅读体验的前提下,大家都是愿意多写一些的。另外烘托也是写作技巧的一种,正确使用的话,可以极大调动和强化读者老爷们的兴趣。
更何况相比其他考试,院试的第一场县试有着天然的优势——别的考试都要考官收卷之后阅卷,等到阅卷完毕再放榜。县试却不是这样,因为人少、题目少、答案简单,所以都是考官当场阅卷,当场批改给出结果的......
这种情形之下不让主人公出一次风头,还要等什么时候!
于是由于‘无情搭’的威力,无数考生答的乱七八糟的,一一被打落。而年少气盛的那些考生,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教训,考官一句‘文章不是这样写的’,就足够让他们手脚冰凉。
还有一些,勉勉强强把文章写出来了,考虑到他们读书不容易,‘无情搭’很操.蛋。考官都勉勉强强放他们过关,在试卷上写了一个‘中’字,不过榜首什么的肯定就不用想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烘托主人公林峥,他看上去家境普通,也没有如他这个年纪的士子一样夸夸其谈。有的人知道他大小是个神童,可是神童又怎样,东南地方神童太多了。只有科举考出来了,他们当年是神童的事情才会被认为是可贵的,不然最多就是将来叹息一声‘伤仲永’而已——而这样的事情在科举一路上,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大家没怎么将林峥放在心上,直到林峥的答卷被递了上去。通过考官的视角,种种赞许,大大的写上一个‘中’字,然后定位县试的榜首。
时下的规定是,为了防止大家认为考试中有猫腻,会将所有考生的答卷都贴在考场前面。有人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看,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没通过。有的人是抱着不服气的心情来,想要知道比自己名次高的强在哪里...总之绝大多数参加县试的考生都会来看一看。
于是林峥完美破‘无情搭’这一点自然被大家惊为天人——县试地方小,竞争对手就是同一个县里的学子。如果不是那种科举强县,怪物笼那种,到林峥这个级别就算是很少见了。
读者老爷们喜闻乐见的情节,出风头当然高兴。读者看小说都是代入的,一般来说都是代入主角,所以主角出风头这种好事他们都看的很开心,就好像那个县试成了第一名的人是自己一样。
这一通完美表现,完全没有辜负《宦海》的第一个主线高.潮。至少没有将读者的期待值高高吊起来之后,然后...然后没有然后了,写的不怎么爽,就像一切戛然而止一样。如果是那样,那还不如一开始就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值。
就在大家奔走相告,为了《宦海》最新剧情激动不已,纷纷讨论接下来又会有怎样的情节发展的时候,有人来找连翘了,这位虽然认识不久,却也是她的老熟人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有三更!!
第53章
李昌德是东华书社正得力的经办,上次专门来嘉定联系连翘的就是他。通过他的手,东华书社签下了《海上归来记》并且很快进行了出版,现在《海上归来记》已经二版了,依旧卖的很好。
以《海上归来记》的平台来说,这算是很好的表现了——《朝日报》的影响还是太小了,辐射区域就那么大。出了这个小区域,对单行本的销量根本没有促进作用。反过来,是单行本在这些地方发卖,连翘和《海上归来记》才有了更多的名气。
能有这种效果,其实是东华书社和连翘两方面都有功劳的。
连翘这边,小说质量过硬,只要有机会让人读到《海上归来记》,就不怕没人喜欢。东华书社那边,他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江南除了苏州以外,他们凭借自己和一些报纸的关系,买了版面做宣传。至于下面的分销商,更是不吝惜协商,让他们帮着多多卖书。
经过这样第一次合作,双方都对对方有了好感,合作默契也得到巩固。这一次李昌德过来,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连翘的新书《宦海》。
说真的,如果不是怕连翘厌恶别人干涉生活,他们都想把连翘绑到苏州去写小说了。嘉定第一报馆是不错,可是影响力有限也是事实。对于胸怀大志的作者,这里只能成为一个跳板,而对于连翘这样的作者来说,这里恐怕连跳板都算不上!
东华书社上下对连翘这个新客户的评级都很高的,认为她是天才那个级别的。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只要她没有自毁前程,封神肯定不用发愁的。
至于这里说的自毁前程,那办法就多了。连翘的前辈作家已经显示出很多例子了,有写书发家了之后就不求上进沉迷享乐的。有后面江郎才尽,无以为继的。也有厌烦了写作,封笔再也不写的。
一般来说女作者稳定一点,不容易出问题。
然而女作者一出就容易出大问题!很多女作者成亲之后就会放弃写作。有的人是因为需要兼顾家庭,有的人是体面人家,丈夫可能不乐意老婆写作,种种原因,不一而足。
不过到现在为止东华书社都没有担心连翘的意思,她是一本成名的作者,第二本小说依旧才气满满——他们这种书社做经办的几乎要有报馆顶级编辑一样眼光,能看出一本书的好坏优劣。从李昌德的角度来看,这位‘乔琏先生’,她的才气几乎已经关不住了。
从一个作者的具体情况来看,她这很明显出于灵感丰富、精力充足的时期,又是一个性格不错的小姑娘,不可能有什么事的。至于说最让人担心的女作者嫁人,以年龄来看,至少几年内丝毫不用担心。
东华书社的人就想连翘去苏州写小说,哪怕她在苏州没有名气,东华书社都能动用自身的力量将她塞到一个知名编辑名下,然后争取到好的小说连载版面。何况乔琏这个名字如今在苏州的编辑圈子里也算是响亮,不少人想要签她呢!
在东华书社看来,只要连翘立足一个足够好的报纸,报纸发行范围能够遍及整个江南,那么她立刻就能成为小说界最受关注的新星!到时候不需要东华书社帮忙做广告,她的书自然就想卖到哪里就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