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又说回来了,讲科举的诗词向来没什么文采,也不需要多少文思。重点是要将这件事的喜与悲讲的明明白白,风光与落寞论的清清楚楚。
这开篇一首诗,就是所谓的开篇诗,和说书的定场诗一般。很多古代小说开篇第一回都会有这个,比较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是有的。
“话说东南地方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自开科取士以来多有高中者自这里出......”
开篇诗之后连翘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叙述起来,她设定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林峥的少年。家境普通,是江南小村中中等人家的孩子。这个家庭的特点是四世同堂,家族人口很多。
人多起来容易写前期冲突嘛。
故事的一开篇就是小林峥被罚跪祖宗,然而他犯了什么错?他的错误是今天放牛的时候偷偷扒社学的墙根,听里头先生教人读书,最后没有好好放牛,被堂兄发现了!
这样开头是后世用烂了的大路货,但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下,招数不在老,好用就行。而且实际上只要写得好,效果都不会太差——这种开头就是冲突,往往能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力,并且将主人公人设立起来。
在这场冲突中很多背景都没有讲清楚,但不要紧,读者都知道了小林峥勤奋好学但家里并不想让他读书。另外爹娘老实厚道任劳任怨,而几个叔叔伯伯家里有好有坏,其中甚至有故意使坏的,譬如告林峥状的堂哥家。
将心比心,读者这个时候都是代入林峥的角色。一方面觉得这孩子好,知道读书求上进,而且从表现来看他的天资不错。另一方面觉得这林家简直有病,这么个好孩子怎么不供他上学。
以后先不说,毕竟科举之路花钱很多,也不确定他自己真能走到那一步。但是现在呢,只不过是社学而已,江南这种地方普遍要比北方富裕一些,中等之家完全供的起啊!
带着这样的疑问,读者的注意力就被轻而易举地抓住了。
而在小林峥跪祖宗的时候,连翘将叙事镜头转向了两边。一边是小林峥的曾祖父母,另一边则是小林峥的爹娘。
从这两边相互补充叙述,前面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林家虽然是中等之家,但实在是没有余财了。林家自林峥曾祖父母迁居到这个小小村庄里,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才在林峥叔伯父亲这一代条件好一些。
当年林家受过欺压,曾祖父认准了家里必须要出一个有功名的撑腰,不然一辈子没有好日子过。于是在孙子辈里面仔细挑选,选中了林峥一个叔叔,集中家里的财力物力培养他。
林家到底不富裕,自然轮不上所有子弟都读书,只能选其中有天赋的重点培养。
只不过事情很可惜,林峥那叔叔读书不错,大家都说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但是没等他读出个什么功名来,人就因为一场急病没了。
孙子这一辈是没有指望了,林家的老太公只能将目光放在曾孙这一辈里。这一辈里第一个显露出一定天赋的是林峥的一个堂哥,就是告状的那一个!
老太公再一次用全家的力量去供养这个曾孙读书,既然这个曾孙下大力气培养,其他的曾孙就只能被牺牲掉了。就连社学他们也不能上,必须把钱一分一毫地积攒下来,以免将来要用钱的时候不凑手。
老太公也不是没看出来林峥的天赋不比那个选定的堂哥差,但是林峥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神童的特质。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公当然不会改变自己原来的选择——如果改变的话,那就代表投注在原先那个曾孙身上的心血全都白费了,要在林峥身上重来一次!
“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对峥儿那孩子就不能软和一些?说说也就是了,还跪什么祖宗。”听了老太公的话,林峥的曾祖母有些不忍。
老太公却是不放松的,冷声道:“要是家里别的孩子遇上今天这样的事,我或许会轻轻放过,可是唯独落在峥小子身上不能够!峥小子和其他兄弟不同,他读书一道上天资并不比林峰差。若是这里一纵,让他知道自己是有天资的,他变得不甘心家中种田种地供养兄长,那要如何?”
林峰就是老太公选中的那个曾孙。
“峥小子其他的兄弟没有那个命倒无所谓,只能乐安天命。但是峥小子不同,他本来是有那个命的!”
“家里只供的起峰小子一个...他要是增长了见识,弄的心大了,要和家里闹起来,争这件事你待如何?”
曾祖母却不在意,不在乎道:“百善孝为先,皇上还不能和他老娘犟嘴呢,何况咱们民间。你往外面看看,哪家不敬老人的不是被戳脊梁骨。有你在上头镇着,谁敢说话?”
老太公看事却比自己老妻要准,正色道:“不是这个道理,敢不敢和想不想是两回事。如果家里约束子弟用的是‘敢不敢’,那这个家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这天底下的爹娘都是一样的,生的儿身,生不得儿心!真要是犟起来,孝道算什么。”
“也是。”听到这话,林峥曾祖母也是无力道:“如今家里就够不太平了,也不是人人都愿意供养峰儿的。”
这是很正常的心态,全家上下为了供一个小辈读书,所以要节衣缩食。而且这个读书就是一场赌博,谁都不知道最后能不能获得想象中的收获,说不定到头来就是一场空。
这种事,轮谁谁高兴?
“糊涂!”每次说到这件事老太公都忍不住破口大骂。
“他们就只看到眼前花自家的钱粮供养峰儿,却没有看到日后峰儿要是真有出息了,那是要提携全家人的!”说着老太公咳嗽了几声。
林峥曾祖母连忙给老伴拍背倒水喝,本来要说的话也闷在心里了。
没错,老太公想的很好。现在大家的付出是很大,可是将来的回报也很丰厚啊。只要林峰真的能出人头地考取功名,什么好处没有!?至于说那时候翻脸不认人,那是不可能的。
这种读书人最要紧的就是名声,要是翻脸不认人,不管以前供养过自己的亲戚。一旦传出去,那就是自绝于士林!
但是老太公忘了,那么遥远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们想到了现在正在吃苦。再不然就是想到了为什么大家出力,却是林峰一家得了最大的好处。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起穷可以,一起富更好,但是一个富裕一个差一些,这个真不能够!
这就是人心。
故事写到这里,很多事情就有了解释,一个普通的农家也徐徐展开了他的所有。只不过连翘展现的方面绝对是现在没有人做到的——有的不是田园风光的美好,乡村人的质朴淳厚。也不是农村相对城市的贫困艰辛,人在此情况下养成的一些坏毛病。
有的只是在生活的艰难中,人养成的各种心机算计。大家表面上是四世同堂,和和气气的大家庭,暗中于无声处听惊雷,忽然而来的自私让人脊背发凉。
这听起来不是那么美好,但是连翘敢肯定,读者老爷们会喜欢的。
人都有窥私欲的,读者们当然想知道发生在这么个大家庭里的暗流汹涌将会流向何方。另外,对于这种阋墙之争的戏码,隐隐约约的勾心斗角,神经完全绷住了,读者可是被抓的牢牢的。
话说如果是后世的读者,这些套路都见得多了,自然没那么好用。但是对现在的读者,他们这种还见得少,这显然还是一个妙招。
第一回就结束在这种悲凉、现实、算计与无可奈何中,老太公确实很冷情,但是他那是基于现实的选择。不这样做,他又能如何呢?
连翘昨天在报社就请假了的,今天一整天都在家里写文。写完这一回才到下午,于是很快拿出新纸,给毛笔沾了沾墨汁,开始马不停蹄地写第二回。她现在正是灵感不能停的时候,当然要抓紧!
连翘以前写文的时候都不会忘记给主人公配上一个金手指,女频文貌似还有普通女孩子当主人公的情况。但在男频?或许有吧,反正连翘这个男频作者没有见过。
当年她最开始写的是科举文,金手指就是男主是穿越的,拥有现代人的眼光和智慧。再加上成年人的稳重、坚持落在一个孩子身上,于是之后装逼打脸的情结就很好写了。
不给金手指有不给金手指的写法,可是有金手指的存在无疑能更好的调动读者的兴趣,情结进展也要好写的多。连翘,连翘当然不会拒绝这个,所以现在手下的小说是绝对要往主人公林峥身上堆金手指外挂的。
而且实际上科举本来就是一个很拼天赋的存在,如果连翘不想给主人公金手指。那么除非将他写成一个绝世天才,否则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想要在三十岁之前金榜题名,那就是痴心妄想!
对于林峥身上安排金手指的问题,连翘思考了很久。她不是没有的选,而是选项太多了!最终她只能排除那些太新潮,很可能无法被接受的,选择了‘随身老爷爷流’。
金手指这种东西在古代小说中很少出现,就算出现也就是安排一个上辈子的特殊身份,譬如天神仙子下凡之类的,这也大概解释了为什么人物这辈子的一些命运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