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也是这样。
这种逸事也挺有意思的,但是说了这么多,关于乔琏是何许人也,依旧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按说写小说的作者往往都是求名求利,或者兼而有之。像这种从不往外显露自己真实身份,不要说一般的读者了,就连业内也不清楚的,这么多年也就见这一个而已!
沈钰让人稍微查了查,确实,就算是行内人也是不清楚的。如果沈钰对此真的很执着,那么让人去嘉定想办法,凭借沈家六爷的能量,想要弄清楚这件事其实并不难。但是沈钰没有让人去做这件事,因为到此为止看得出来人家是真的无意泄露自己的身份。
沈钰只不过是有些好奇而已,通过这种手段去做这件事,甚至强人所难,这是他不愿意的。
看到《朝日报》上的‘作者答读者问’,受到了一些启发,忽然笑了起来。
沈夫人最近见儿子都是乖乖呆在家里的,这就很高兴了。也是慈母心肠,还记得问沈钰身边的仆佣:“六少爷这几日在家里都做些什么?”
立刻又人回:“少爷最近喜欢读市面上一个人写的小说本子,并不如何出门,只是在书房而已。”
对于自家孩子喜欢读闲书,沈夫人一点意见都没有,对于她而言,小儿子无论怎样都棒棒哒!
等到问话的仆佣走了,她才忍不住对身边的老嬷嬷道:“唉,我家小六儿什么都好,只有一件,如今都二十几岁了,却始终不愿意说起婚姻嫁娶的事情,这是什么道理?”
旁边的老嬷嬷原本是沈夫人当年的陪嫁丫鬟,如今也做了老祖宗了,笑着道:“夫人有什么可担忧的,六少爷什么都好,还怕配不上一个好的?少爷是个男子,晚上几年也不算什么,并不如何耽误娶亲。”
说着她也摊摊手:“其实夫人如今说这个我也是无解的,我家那个也是一样...似乎他们常年在外头跑的小郎心也大一些,最怕拘束了!不然夫人想法子留下少爷几年收收心,说不得少爷自己就想起婚嫁的事情了!”
第141章
看过《朝日报》上‘作者答读者问’之后沈钰受到启发,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自己关于小说的疑惑写去给报馆。要知道他关于小说的疑惑不少,不只是《权柄》正在连载的部分,《海上归来记》、《文魁》,甚至《药庐琐记》也是一样。
沈钰这个人当然比一般的人有见识——走南闯北当然见多识广,再加上从小的的家族教育...少年时代读书他不太上心,但是他这个出身该知道的东西他都是知道的。总结来说就是,他这个人相比起一般的读者,更容易切中要害,提出专业性的问题。
各种问题写了出来,快件送到嘉定。
不过身边的小厮也道:“到底能不能有解答是说不准的,这位乔琏先生名声不低,去信的人可不少!除了大家都问的事儿,一般不会解答。要是什么问题都解答,报纸上如何登载的下!”
事实上也是这样,报纸版面有限,是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答案都登上去的。或者说,即使都可以,连翘也不愿意啊!这可是需要她动笔的!
这些信件是寄到报馆的,首先会有报馆的人替连翘过滤。这倒不是连翘挖报馆的墙角,占人家便宜。要知道‘作者答读者问’也是占了版面的,供稿上面报馆出出力又算什么呢?何况连翘没有收这个的稿费,经费就更能用得上了。
主要是不好收,按照她写小说的价钱来收,似乎不太厚道。但是要是按照一般供稿人的价钱算,钱又实在是太少了。索性她并不差这么一点钱,于是做好人不要这个钱,只不过过滤信件的事情就要由报馆来做了。
那些主要是向乔琏表达仰慕,信件写的奇长无比,问题倒没有什么的,首先就被打落。然后就是问题的分类了,已经回答过的,或者书上有答案,只不过读者读的不仔细的,等等几种,都是不会回答的。
剩下其他的问题则是分类,问的人多的就会送去给连翘,只有寥寥几个人问的,那自然是放在一边落灰。
现在连翘有了钱宝儿做助手,这上面就更加轻松了。钱宝儿除了帮助她收集一些新小说的素材,也会答读者问。只不过她也不是连翘本人,很多回答不一定正确,所以最后连翘还要看一次,修正答案什么的。
这本来并不是一件多麻烦的事情,但这一次例外了,有报馆负责过滤信件的人给刘盈盈送了一封信:“刘编辑,你且看看这封信。如今虽有不少人给乔琏先生写信,但是这般有见地的也很少了!”
刘盈盈看着笑了笑:“行,回头我转给乔琏先生。”
这就是此时与后世的一些不同了,工作的人往往除了做事拿钱还会有一些别的追求。譬如这次看到一个来信内容特别有见地的,见猎心喜就想让乔琏也看一看。如果能撮合作者和这样的读者联系,也是佳话一桩吧!
这个时代和后世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比较像网文发展之前和网文发展初期的小说界。
相比起连翘当网络写手的时代,关系其实是亲密的多的。连翘当写手的时候虽然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也有不少,微信公众号、微博、阅读群、读者留言...但是真正关于写作问题上读者帮助很少。
原因是两方面的,一般的网络小说,读者大多没有那个兴趣。另外也有作者身上的原因,更多时候他们其实不太愿意在写作方向上受到读者的影响——吸纳读者的意见,有的时候确实能够提高水平,但有的时候也会完全迷失自己,其中的分寸难以把握!
但是在纸质书的时代,以及网络小说初期,特别是网络小说初期,情况并不是那样。那个时候读者往往非常踊跃地为作者提供支持,这种情况在网文初期则更加明显。
第一,网络时代想要交流可比之前方便多了。之前往往是信件,一来一回需要的时间很长。至于电话,则是不够普及,而且总不如书面交流来的合适。但是网络时代就不同了,即便是初期的网络也足够用了——交流小说而已,最早的论坛就已经非常好用了。
第二则是读者构成的关系,网文初期也是网络发展的初期,想要在网上看小说,甚至针对小说发表意见,为作者提供各种支持,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普通家庭能有电脑吗?有了电脑又舍得连网吗?
简单粗暴的成本问题筛掉了很多读者,至于留下来的都是二三十多岁,还比较有钱的那种。倒不是说有钱就怎么样,只不过无论是富一代还是富二代,普遍情况下是比一般人有见识一些,这是社会事实。譬如国内刚刚流行起国内游的时候,说不定人家已经出国旅游了,只能说有些事情的确需要金钱的支撑。
这种读者构成堪称一个参谋团,能够给作者带来的帮助当然很大。
而连翘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其实也差不多,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特别是读者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些人,和作者私下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这也很常见。
筛选信件的人也懂这方面的事情,看到有一个不认识的读者却这般有见地,见猎心喜推荐上来也是很常见的。虽然没有奖金拿,但是他们很乐于促成这种事,从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一份热情在的,不然谁会做这种很难说有回报的事情?
刘盈盈也很懂得,等人走了,转头就交给连翘。
连翘现在也是有自己粉丝群的人了,所谓的粉丝群,这些人都是能和她私下往来信件,不用走报馆的。这些人都是真心爱她的小说,并且非常有想法的那一类。关于剧情、设定、背景什么的,连翘也会认真询问他们的意见。
连翘入行的时候已经很少听说读者能在写作上给作者提供帮助了,一开始她只把这些粉丝当成是普通的小天使,大家开开心心交流,当成是一个笔友。但是相处日久了她才明白这些读者的厉害,如今已经有意识地经营起来。
虽然不至于想到通过这些读者做什么,但多个可以交流的朋友也是好事么。
连翘这个时候正为新小说咬笔杆呢,接了信并没有直接去看,而是收到了一边。等到晚上回家之后,吃完晚饭,借着灯光,这才读起信件来。
“真不错啊!”读完信件连翘也是称赞的,她看得出来,写这个信件的人一定是很有见识的那种。更关键的是这个见识不只是纸上谈兵,人家一定是一个走南闯北接触过各行各业的人!
即便是在后世,这种人也很难找。而在此时,这种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更何况对方的理论水平也很好,不像是一个野路子出身,这就更难得了。
连翘也对人家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只不过因为那些问题都不是大众提名率高的,她并没有在‘作者答读者问’上做出回答——版面有限,那对其他读者也不公平。连翘选择了私下写一封信回答,然后单独寄给对方。
信件写好了,至于收信人和地址只需要照抄来信就可以了。
“苏州...沈金玉?金玉啊,这个名字还真是直白。”连翘随口嘟囔了一句,也没有多想。世人爱金玉,给家里孩子取这个名字似乎也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