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瑶疑惑,“哭什么?”猛然睁大眼,扑哧笑出声,“大郎和三郎上战场,妾身都没哭。四郎又不是一个人出去,有大郎看着他呢。该交代的妾身都交代了,有什么好哭的啊。”
“以前大郎和三郎出去,也没见你担心的睡不着。”太子道,“你昨天翻来覆去,三更天才睡着。”
史瑶心想,大郎和三郎不是真小孩,三郎甚至同刘彻一样精明,四郎和他们不一样,她自然不放心。这些话没法说,“就是因为昨晚睡得晚,妾身今天才困啊。”顿了顿,又说,“妾身不是担心四郎在外面受委屈,是担心四郎不愿意去。”
“担心这点?”太子扶额,“四郎不去,大郎揍晕他,也会把他弄上马车。快晌午了,起来吧。”把手递给史瑶。
史瑶坐起来,拢拢头发就穿外衣,“殿下吩咐厨子做饭了?”
“刚才进来的时候去庖厨看一眼。”太子道,“看到韭菜很鲜,就吩咐厨子做几个韭菜盒子,再做个红烧肉,炒几个青菜。你想吃什么?”
史瑶“刚睡醒,什么都不想吃。”
“今天日头很好,也不热,逛一圈再回来?”太子道。
史瑶笑着问“去哪儿逛?都晌午了。”
“走到长信宫再回来。”太子道。
史瑶穿上鞋,“走吧。”
夫妻俩到长信宫转一圈,回来厨子也做好饭。刘彻走了,军机政务由太子一人处理。以往二郎会进宫陪史瑶,史瑶做自己的事,二郎坐在史瑶身边雕东西。
今天二郎不在,太子担心史瑶一个人烦闷,也没睡午觉。到长信宫处理完上午送来的公务,就去长秋殿找史瑶。
看到史瑶手持木炭画画,太子不解,“怎么不用墨水?”
“墨画的不像。”史瑶道,“殿下过来看看妾身画的谁。”
太子走过去,定睛一看,又惊又喜,“是我?”
史瑶扭头问,“像吗?”
太子每天洗脸时都能看到水中的自己,“简直一模一样。阿瑶,以前怎么没见你画过?”
“妾身嫌脏。”史瑶摊开手让太子看,“大郎、二郎和三郎还小,妾身也没心思画。后来他仨大了,四郎出生了。现在终于有空了。”
太子“廷尉如果按照你这个画的抓人,那人只能躲进深山里。”
“殿下可以告诉廷尉用木炭画,画得更清楚。”史瑶道。
太子“此事明日再说。说起几个孩子,大郎和四郎该走出长安地界了。”
“他们乘车,禁卫骑马,早该出去了。”史瑶不关心两个孩子到哪里,很好奇大郎何时能见到传说中的钩弋夫人。
三郎虽然熟读史书,像钩弋夫人不是吕后也不是窦太后,三郎以前看到关于钩弋夫人的记载也是匆匆看一眼。三郎不知道钩弋夫人是哪儿的人,对汉朝历史了解还不如三郎的大郎更不知道,大郎也很好奇何时才能见到手握玉钩的女子。
刘彻此行去泰山,走了将近一千多里,眼瞅着快到泰山了,依然没有钩弋夫人的消息,大郎便认为不是这一年,可能是明年。为何不是后年?历史上的刘弗陵是后年出生的。
大郎认为没有,便放宽心领着四郎游山玩水。
经过河间下车歇息时,大郎领着四郎去小解,回去陪刘彻用午饭,还没走进就听到随行的一个术士念叨,此地有奇女子。
“什么奇女子啊?”四郎开口问。
第144章 大郎逞凶
术士拱手道“很神奇。”
“有多神奇?”四郎很好奇。
大郎也想问, 话到嘴边心中忽然一动, 配合术士演下去,“此女在何处?把她找出来就知道有多神奇了。”
“在东方。”术士直起身往四周打量一番,肯定说道。
大郎笑了“祖父, 派人找找看?”
赶路枯燥,刘彻正觉得无趣,“行啊。”命几名禁卫随术士前去找人。
“祖父,我们先用饭?”大郎又说。
刘彻微微颔首。禁卫把折叠椅和折射桌搬出来, 祖孙三人坐下。刘彻看着桌椅不禁感慨, “二郎做的这些东西真方便。”
以往不是在马车里用饭, 就是坐在地上,自从有了折叠椅和桌,携带方便,刘彻每次出宫都会带桌椅。四郎忍不住说“阿兄做东西最厉害。”
“是呀。二郎很厉害。”刘彻道,“四郎,累吗?”
长途跋涉没有不累的,四郎却说,“不累。祖父累吗?”
“吾啊, 年龄大了,很累。”刘彻道。
四郎“我们歇一会儿再赶路。”
“好, 歇一会儿。”刘彻对四郎的回答挺满意。
大郎把箸递到刘彻手中,漫不经心问,“祖父,随祖父过来的三名术士是哪儿的人啊?”
“问这个做什么?”刘彻不解。
大郎“我见有一个人对这边很熟。是不是赵地人?”
“你是想说孙长在吧?”刘彻口中的孙长在正是对刘彻说, 此地有奇女子的那个人。
大郎笑道“他是哪儿的人?”
“鲁地。”刘彻道。
大郎下意识往孙长在消失的方向看一眼,“泰山那边吗?”
“泰山附近,具体是哪儿的,吾一时想不起来了。”刘彻看向大郎,“孙长在怎么了?”
大郎“没事。孙儿好奇,还以为他是这边人呢。”
“吾记得他曾说过,经过河间身上的财物丢了,有个好心人收留他两个月让他想法子筹钱。”刘彻道。
大郎“那他对这边熟悉很正常。说不定当初他去长安就是走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
“大兄,饭菜要凉了。”四郎提醒他。
大郎夹一块烤肉,“吃着呢。离城还有几里路?”问站在一旁伺候的内侍。
“启禀代王,还有二十多里。”
大郎“祖父吃过饭上车歇一会儿,申时赶路,天黑也能到城里。”
“你安排吧。”大郎做事不如三郎稳重是同三郎比,同别人比,比他大七八岁的人也不如他稳妥,事情交给他,刘彻放心。
未时三刻,刘彻正在车里睡觉,孙长在回来了。
四郎刚醒,坐在马车里发呆,听到大郎问,“奇女子没找到?”四郎陡然清醒,掀开车帘就问,“没有?”
“有是有,但是在城里。”孙长在道。
大郎挑眉,“听你的意思你没见到人?”
“没见到。不过,附近百姓都说城里有一位女子,天生双手握成拳状,十多岁了,双手依然不能伸开。”孙长在道,“下官考虑到皇上今日也要入城,到城里见也一样。就没好把那位良家女子掠来。”
刘彻年龄大,觉少。担心晚上睡不着,晌午不敢睡太久,隐隐听到说话声,刘彻坐起来,揉揉眼角,“大郎,出发吧。吾对此女甚是好奇。”
刘彻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大郎很清楚这点,直接吩咐众人收拾行囊启程。
提前启程,还未到酉时,刘彻就到别院。
以前的裤子是开裆裤,节省布料。然而,坐太高很容易走光,不雅,就选择跪坐。文景时期百姓日子好过,家中富裕,也不差那点布料,也意识到开裆裤很不方便,做裤子时就把裤裆缝上了。
二郎做出高家具,又不用担心走光,如今大汉百姓也用起高家具。城中县丞准备的别院中的家具自然是高家具。
哪怕不是高桌高椅,为迎接刘彻,也会全部换成二郎发明的高家具。
刘彻坐在椅子上歇一会儿,大郎才说“祖父,今天见不见那位奇女子?”
“见见吧。”刘彻道。
大郎转向太守,“那名女子在城中吗?”
“在的,下官现在使人去找她。”县丞出去吩咐。
四郎眼中尽是好奇,“真有人天生手握成拳吗?”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大郎道,“她估计得过会儿才能来,你要不要回房看看?”
四郎“不要。我要等奇女子。”
刘彻扭头看一眼四郎,见他眼珠乱转,无声地笑笑,“四郎,吃不吃瓜?”
四郎看到桌子上面的瓜,吃了会弄一手水,“不吃。”话音刚落,四郎听到脚步声,扭头往外看,县丞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名女子,“这么快?”
大郎下意识看刘彻。刘彻很好奇。大郎皱眉,他真信?
“祖父,人来了。”大郎犹豫片刻,还是先开口,“让她进来吗?”
刘彻“进来。”
“喏。”县丞进来行礼后,才说,“启禀皇上,这位赵穗儿便是那位手握成拳的女子。”
赵穗儿双膝跪地,“小民拜见皇上,皇上长乐未央。”
“起来吧。”刘彻慢悠悠道,“抬起头来。”
四郎“噗”一声,忙捂住嘴巴。
“四郎不舒服?”刘彻关心道。
四郎连忙摇头,“不是的。孙儿被口水呛着了。”
“你这孩子,多大了啊。”刘彻好笑,“想什么呢?”
四郎可不敢说,听到“抬起头来”想到他有次和二郎出去玩,在街上碰到一个流氓调戏良家女子的第一句话便是,抬起头来让我看看,“没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