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大郎道,“祖父说话中气十足,想来最近心情极好,孙儿就不在这儿给祖父添堵了。孙儿告退。”
刘彻“你们走吧。四郎留下陪陪朕。”
三兄弟陡然瞪大眼。
四郎一边挣扎下来一边说“祖父,我不在这儿。”
“你去哪儿?”刘彻拉长脸问。
四郎“我和大兄回去啊。”一脸“我大兄都走了,我留在这里做什么”的模样看着刘彻。
刘彻又觉得胸口痛,“四郎,你走我就不疼你了。”
“好啊。”四郎想也没想就说。
二郎“扑哧”笑出声。刘彻瞪着眼睛看着他。二郎忍着笑说,“祖父,孙儿听大兄和阿弟说,大汉疆域辽阔,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实在没有必要开疆辟土。
“依孙儿之见,先休养生息,过几年敌人来犯,我们征调三十万大军直接灭掉附近所有小国,在那边设郡县,也能起到震慑作用。省得今天出击朝鲜,明天又得去西南夷。”
刘彻“你说得吾也知道。大汉周边小国并不给大汉休养生息的机会。”
“那我们先忍两年啊。”二郎道,“忍两年就有能力直接除掉后患,孙儿觉得可行。”
太皇太后病逝后,刘彻再也没忍过,独断专行几十年,十来岁大的孙子又劝他忍,刘彻眉头皱的能夹死蚊子,“如果朕不忍呢?”
二郎噎了一下,无奈地说,“祖父是皇帝,祖父不忍那就不忍吧。”顿了顿,又说,“孙儿只会雕木头,不知该怎么办。”说话间看向三郎。
三郎懒得搭理刘彻,转向大郎。
大郎叹气“祖父不是没出去过,百姓过得什么日子,祖父比孙儿清楚。大汉不是打不过,大汉有药包,二郎说忍几年一窝端又不是哄祖父,大汉确实能做到不是吗?”
“你们一直说休养生息,休养生息,你们想休养几年?”刘彻这些天也在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他有兵有□□,为何不能出兵?真当他看到三个大孙子都无声地说,他无理取闹。刘彻动摇了。
三郎脱口道“五年。”
“五年?!”刘彻惊叫,“五年朕都该——”
大郎打断他的话,“祖父这么大嗓门,还能再活二十年。”
刘彻噎住了。
四郎掰开刘彻的手,拔腿跑向大郎。
刘彻楞了一下,反应过来就问,“四郎,你跑什么?”
“祖父吓人。”四郎抓住大郎的手说。
大郎“祖父,你刚才声音太大,吓着四郎了。四郎现在才五岁。”
刘彻脸色微变,有些不自在,“吾一时忘了四郎还在吾怀里。”
“什么都能忘,就是不能忘记打仗。”二郎小声嘀咕。
刘彻眉头一挑“二郎再说一遍,朕没听清。”
“祖父精力充沛,一定能活到一百岁。”二郎道,“祖父现在听清楚了?”
刘彻点点他,“朕还没聋。”
“没聋说明祖父身体极好。”二郎恭维道,“舅公比祖父小好几岁,不但耳朵聋了,眼睛都花了。”
“皇上,大将军求见。”
二郎猛然转过身,“你说谁?!”
小黄门吓得哆嗦了一下,“大,大将军,万户侯。”
扑哧一声,刘彻笑喷,“宣大将军进来。”
二郎慌忙往四周看了看,看到刘彻身后的门,“祖父,孙儿有些急,借祖父恭桶一用。”没容刘彻开口,就往刘彻卧室里跑。
“朕卧室里白天没恭桶。”刘彻悠悠道。
二郎猛地停下,转过身,“祖父?”
“二郎怎么了?”卫青进来就看到二郎捂着肚子,“不舒服?”
第139章 出宫建府
二郎脸色大变。刘彻忍俊不禁。卫青糊涂了, 看看大郎、三郎, 又看看左右宫女和宦者,“我说错什么了?”
“没有。”大郎信口胡诌道,“二郎想小解, 祖父不让他去。”
卫青看向刘彻,满脸写着不赞同。刘彻立刻想揭穿大郎,看到二郎无声地求他,指着一个黄门令说, “带九江王出恭。”
“喏。”黄门令忍着笑, 领着二郎出去。
二郎本是装的, 到外面反而真想去,就命黄门令带他过去。随后回到宣室,看到刘彻红光满面,很开心的样子,好奇道“又出什么事了?大兄。”
“赵破奴回来了。”大郎道。
二郎“就是那个全军覆没的赵破奴?”
“就是那个赵破奴。”三郎话音落下,二郎撇嘴。三郎笑道,“赵破奴没你想的那么不堪。”
二郎惊叫“两万骑兵,不是两百啊。阿弟。”
“听说过楼兰吗?”三郎问, “就是赵破奴攻破的。”
二郎上辈子没听说过,这辈子听不少人讲过, “他这么厉害,为何碰到匈奴就蔫了?”
“正是因为他有些才能,我才怀疑那次有细作。”三郎道,“舅公, 赵破奴为何不来见祖父,而是去你府上?”
卫青“他说他没脸来见皇上。”
“明日让他过来。”刘彻问,“只有这件事?”
卫青“赵破奴说城外还有一千多人,因没有皇上允许,他们不敢入城。”
“一千多人?”三郎也忍不住说,“匈奴不是只放回赵破奴父子?等等,舅公,为何没人来向祖父禀报?”
卫青“因为守城士兵不知道。他们没敢靠近长安城。”
“祖父,这事?”大郎看向刘彻。
刘彻“仲卿去查查里面有没有匈奴人,如果没有就让他们回家。”
“喏。”卫青道,“臣告退。”
刘彻微微颔首,就问大郎“此事你怎么看?”
“祖父只是写封信要赵破奴,匈奴连其他人都放了,说明匈奴此时很怕舅公再次领兵出战。”大郎道。
刘彻笑着说“如果——”
“没有如果。”三郎突然开口,“祖父,舅公也不知匈奴王庭在何处。以前是龙城,匈奴不可能一直呆在龙城。”
刘彻哼一声“你终于愿意和朕说话了?一丁点孩子,脾气倒不小。”
“祖父,阿兄不小。”四郎道。
刘彻心痛,“四郎,我在和你阿兄说话,你先别插嘴。”
“我没有啊。”四郎道,“祖父说错啦,我提醒祖父啊。”
刘彻“你可以等朕说完再提醒吗?”
“可以的,祖父。”四郎很乖很听话。
刘彻却想揍他,“二郎,领四郎出去玩一会儿。”
“又不想让我听。”四郎哼一声,“我还不想听呢。”抓住二郎的手就说,“我们走。”
刘彻张了张嘴,话没说出来,四郎迈着小短腿出去了,出去了……刘彻瞠目结舌,“这孩子……”
“四郎最近很喜欢学话,母亲和父亲聊天时就故意把他支开,次数多了四郎就发现母亲和父亲不想让他听见。”大郎道,“祖父别怪四郎。”
刘彻“他这么小就懂别人说话避着他?”
“孙儿说过四郎很聪明。”三郎道。
刘彻瞪他一眼,“朕没和你说话。”
大郎头痛,“祖父别和三郎怄气了。咱们确实不能再连年征战,祖父不如先答应是三郎,五年后祖父想怎么着都成。”
“五年太久。”刘彻道。
大郎道“那不如祖父和三郎各退一步,四年怎么样?”
“三年。”刘彻看着三郎,“朕只能承诺三年之内不再动武。无论周边小国如何侵扰大汉边塞。”
三郎心里想的也是三年,但他故意装作很不高兴,“不算今年。”
“当然不能算今年。”大郎道,“再过几个月就过年了。”
刘彻正想说算上今年,见大郎这样讲,又把话咽了回去。
三年后,天汉四年正月,刚过正月十五,刘彻就征发天下犯各种罪且愿意自赎的以及勇士随大郎和三郎出征匈奴。
此时大郎、二郎和三郎已十七岁,兄弟三人依然住在东宫。盖因去年才起王府,三人王府还得一年才能建好。
三人当中二郎上辈子死的时候也二十多了,建府娶妻这种事,史瑶对太子说,她会安排好,其实只跟三个大儿子提一句。
三人都说现在还不想娶妻,史瑶就不问了。然而,听到大郎和三郎又出征,史瑶坐不住了,立刻命人去寻三个大儿子。
晌午,已有九岁的小四郎回到长秋殿用午饭,大郎、二郎和三郎还没回来。四郎洗洗手就问,“母亲,大兄呢?”
“不知道。”史瑶道,“一个时辰前我就使人去找他们,哪怕在博望苑,也该回来了。”
太子走进来,道“三人打猎去了。”
“大冬天去哪儿打猎?”史瑶皱眉问道。
太子“冬天山上光秃秃一片才好打猎。找他们何事?”
“出征匈奴这么大的事,他们都不告诉妾身,真以为长大了,妾身就不敢揍他们。”史瑶气哼哼道。
四郎忙问“匈奴又怎么了?不对,谁出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