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平原小草3)



食堂里又恢复了三个打饭口。人们排起长蛇阵,等着领一碗香喷喷的葱花打卤面条。

饥饿了一春的人们,又吃上了白面条,嗓子眼里就仿佛有只小手一样,面条刚一送进嘴里,就被拽进肚子里。一碗面条,三口五口就吃净。然后再排队领下一碗。

王大肚排了三次队,吃了三海碗面条了,还不饱。见有人投来厌恶的目光,没好意思再去排队。坐在西厢房里用筷子敲着碗边儿等。

他想等大家都吃饱了,如果有剩面,再来两碗;没剩面,就喝两碗面汤。反正今天管饱,说什么也要把肚子填满。

他饭量大,队上特别照顾,仍然允许他用海碗盛饭,一顿一碗;别人两个小窝头,他可以拿四个,比别人多着一倍。

他知道这是队长对他特殊照顾,但这对可以装一扁担两扁担钩子馒头的大肚子来说,实在差的没边没沿儿,吃了与没吃一个样,肚子依然“咕咕”叫。

一个春天,除了打了十天坯和打了一天夯,吃了十一天饱饭外,他没一天不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大肚子下去了三分之一还多。过去的衣裳,都肥的穿不得了。

等到最后,王大肚并没有等上面条。普奶奶见他还没饱,又没面条可下了,经过大师傅同意,给他做了两海碗疙瘩。他大口小口吃净,又喝了两碗面汤,才有了些许饱的感觉。

吃完面条后,队长宣布了一条决意:“从今以后,食堂里一天三顿玉米面粥,一人一碗。大家可以寻野菜或者别的食物,拿到伙房里来蒸煮。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地里的形势大家看到了,一冬一春没有雪雨,小麦绝收已成定局。春苗也拧着绳儿,秋收还看不出来。咱要细水长流,争取每天都见着粮食粒儿。”

但他还是没敢交实底儿:库里只剩了一千多斤玉米,到秋里还有六个多月,要是白头发老奶奶不再救济,光吃粥也不够。

社员们心里虽然不痛快,但各队的情况大家都有所闻:有的生产队一春都没蒸过粮食干粮,有的粥稀的挂不住碗。

相比较起来,全王店村就数十一队的伙食强。知足了吧!大饥荒来了,十一队有碗像样的玉米面粥就已经不错了。

“队长英明啊!”有人翘着大拇指说:“减伙食了,让大家吃顿管饱的面饭,这滋味儿,听着‘咕咕’叫的肚子回忆去吧!”

就在十一队的大人孩子心满意足,两手抱着撑的圆鼓鼓的肚子回去后,十二队的队长王贵仲走进了队部。

十二队与十一队是邻队,胡同挨胡同。十二队也是姓王的多,与十一队的王姓二百五十年前是一个老祖宗。

春节互相拜年,红、白大事互相帮忙。所以,除了生产队不同外,大家还都在心里认为是一大家子。

普奶奶见了忙打招呼:“是贵仲啊,吃了没有?”

普奶奶丈夫叫王廷普,比王贵仲大着两辈儿,王贵仲应该喊奶奶。

“吃了没有?”这原本是句客套话,可听在王贵仲耳朵里,真如万枚钢针一样,扎得浑身难受。

“普奶奶啊,孙子混打锅了!”王贵仲有气无力地说着,坐在了伙房外面的门台阶上。

普奶奶看出眉目,只好到锅里铲了又铲,把锅底下黏着的疙瘩铲起来盛了一大碗,浇上卤汁端到王贵仲面前:

“贵仲啊,你来晚了一步,面条没了,刚给王大肚做的疙瘩也没了。给你碗锅底疙瘩垫垫饥!奶奶也实在拿不出别的来。”

王贵仲眼里噙着泪,双手接过,朝普奶奶苦涩的一笑:“贵兰在不?”

“在,和郑金栋在北屋里,我去给你喊他去。”

王贵仲忙摆手制止住,几口吃完碗里的锅底疙瘩,擦擦嘴,将碗递给普奶奶,挤出一抹浅笑:“谢谢奶奶!”起身挪向北屋通间。

王贵兰与郑金栋正在算计粮食,见王贵仲扶着门框站着,打趣道:“嗬,什么风把你给吹来啦?有凳子不坐,立客(读qie音)难侍候啊!”

王贵仲也不说话,超前走了两步,“扑通”一声,在两个人的面前实仆仆跪下,把头深深埋进臂弯里。

王贵兰傻眼了。再看郑金栋,也是一脸迷蒙。

“怎么啦?”王贵兰回过神来,忙去拉他,却怎么也拉不起来。不由骂道:“你个怂diao,有什么话起来说,大清白日折我的寿啊!”

两个人都是贵字上的,辈分相同,轮年龄,两个人同岁,只是王贵仲生日大些,平时王贵兰喊他哥。

哥哥是不能给弟弟下跪的,所以王贵兰有折寿这一说。

王贵仲也不说话,只是跪在地上,屁股撅起老高,脑袋缩在臂弯里,像个把脑袋藏在沙土里的大鸵鸟。

“你倒是说话呀?”王贵兰踢了他的腿一下,踢下去了一个大坑。这才发现,原来他的腿肿的明晃晃的,给人一种一触就破的感觉。

王贵兰心里一颤。为了稳住自己,忙掏出烟袋,装上一锅旱烟叶,点着,猛吸了一口。蹲在王贵仲身边,眉头锁起来:

“你这样跪着,让别人心里也难受。起来,有什么事,尽管说,只要我瞎兰子能办到的,一定尽力而为!”

“没……没……没一粒儿粮食了……断……断顿了!”王贵仲总算开了口,挤出几个字,从嗓子眼里迸出一声低沉的悲鸣:“天啊……”

王贵兰猛吸了一口烟,憋了一阵子,缓缓吐出,眼睛望向郑金栋。

郑金栋忖出局势,脸色紧张起来。目不转睛地望着他。谁都知道,在一个生产队只有一个食堂的情况下,断顿意味着什么。正常人能饿七天,这个时候,早已缺油水的肚子怕顶不过三天。

“什么时候断的?”王贵兰吧嗒一口烟,小声问王贵仲。

“作……昨天晚上……就没开火……”王贵仲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

第一百三十九章 粮祸

王贵兰拧着眉头,一口不撂一口地抽烟,一锅烟抽完,又装一锅……眉头越拧越紧。牙齿将铜烟袋嘴咬的“咯嘣“咯嘣””只响。

郑金栋的脸色也是紧张的不行,一会儿看看队长王贵兰,一会儿看看还在地上跪着的王贵仲。

王贵仲依旧跪着,身子有些微微发颤。

“多少张嘴?”王贵兰冷不丁问道。

王贵仲:“一百六十七张。”

王贵兰又吸了一口气,再次抽烟。时光艰难的移动,王贵兰的烟一连抽了两锅儿。

终于,王贵兰朝地上磕了磕烟灰,朝郑金栋伸出一根手指头。

郑金栋什么都明白了:队长这是要借粮食给十二队啊!十一队的粮食也不多,吃到什么时候也说不准,但要借出一口袋去,粮食再不出蹊跷事,十一队的社员连粥也喝不到秋里。

但他不敢说,生死关头,宗族关系就占了上风。十一队、十二队的王姓二百五十年前是同一个祖宗,后代同辈儿的中间一个字都排着,这个大家都知道。

他姓郑,在十一队是独姓,必须八面玲珑,才能吃的开。队长做了决定了,他也不好为虱子烧袄。只好点头同意。

“起来吧,回去叫两个腿不肿的来,抬一口袋玉米走。”王贵兰对还在跪着的王贵仲说。

王贵仲身子猛一颤,慢慢爬起来,双手抱拳连连作了两个揖,扭转身子,两条腿明显比来时有力气了很多,快步走了回去。

十二队的伙房里又冒起了炊烟,而且一队上的人都知道是十一队借给的粮食,每个人在心里都感激十一队的好。

十二队在十一队借到粮食的事,也传到了其他生产队长耳朵里了,同时传进去的,还有清明节十一队全体社员吃捞面管够的新闻,把一个村里的村民羡慕的直流哈喇子。

十一队上有粮食!

几乎所有人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断炊的和只喝照见月亮的稀粥的各队们,不约而同地来给十一队借粮食。

大灾荒之年,粮食就是命!身为队长的王贵兰,说什么也不能把十一队社员们的命往外借呀!万般无奈的他,干脆来了个小鬼不见面——躲起来啦!

各队队长们找不到王贵兰,便都拥到大队部,向村支书说理去了:

“十一队准是谎报了灾情,实际收回来的多。要不然,不会吃到这时候还有粮食!”

“各队都断炊了,他们还吃捞面管够,这要是打成稀糊糊,得吃好几天!”

“听说,直到清明节,食堂里一直蒸干粮,还是玉米面窝头,金黄金黄的,我们队半年没吃过了,都忘了它的滋味儿了!”

“…………”

队长们七嘴八舌,把听到的见到的,都反应给了村支书。

王庆波闻听自己的眼皮底下还有这样的情况,立马带着大队支委、十一个生产队的队长,来到了十一队队部。

“瞎兰子呢?”王庆波虎着脸问在办公室的会记牛瑞喜。

牛瑞喜一看阵势,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话也说的不顺溜了:“他……他……有事出去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