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平原小草3)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平原小草3
- 入库:04.10
腊梅没想到队长会如此立竿见影,只好到前世现代的种子站,购买了几十斤苜蓿种,交给了队长王贵兰。
王贵兰自是马不停蹄,在收获过的土地上,播上了苜蓿。
扯远了,回过头来再说胡萝卜缨团子。
王贵兰见胡萝卜缨团子来钱快,而且队上的货源充足,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买卖,不但把女劳力都分配做这项工作,还把男半劳力安排去地里捋胡萝卜缨子。
好在还有十来天到小雪,也就不在乎底下的胡萝卜受不受影响了!
食堂里更是热火朝天。
除了给人们做三顿饭以外,其余时间全用来蒸胡萝卜缨团子。八节笼屉全用上,一锅能就能蒸五、六百个。
腊梅买了几个大簸箩放在食堂里,蒸好的团子只要晾凉了皮儿,就装进簸箩里。她通过空间通道运到现代中的馒头房,批发一元五个,零卖一元四个。
买的人往往排成队,一大菠萝,一会儿就能卖光。用供不应求来形容,一点也不假!
原来,现代人们生活都富裕,很多人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困扰,胡萝卜缨具有预防和控制“三高”的作用。这时人们又注意养生,知道了就想食用。
偏偏胡萝卜缨子一直被菜农当做废弃物,长期以来不被认识。偶尔有弄到集市上的,也卖不上价,也就没人愿意费时费力地鼓捣着卖了。
闹得认识了的人想买没处买,年轻人想吃怕麻烦,胡萝卜缨子成了可望不可及的食材。
腊梅的胡萝卜缨团子正好补充了这个空挡。
现实中生活节奏慢,由于大锅饭让人们看不到希望,可干可不干的农活都往后拖,生产队有大批的劳动力可以调动。
再加上腊梅可以两世里穿越,正好利用了现实中人们的工夫,满足现代中人们的口福。前者为了挣钱,后者为了养生,各得其所!
紧锣密鼓地做了十多天,直到胡萝卜刨回去,胡萝卜缨子再不能用了,十一生产队蒸团子挣了七百多元。队上留了一半儿,按人头分了一半儿,一队上的人都欢天喜地。
……………………
生产队的食堂坚持到六零年春节过后散伙了!
不是十一队坚持不下去,而是受大气候影响:全村各队及各村里都散了伙,上面也听之任之,并不追究。
最主要的是开始实行工分制,社员出工记工分,分配东西按工分,年终按工分分红。吃食堂是绝对平均,王贵兰架不住人们的吵嚷,也跟形式宣布解散!
没食堂了,腊梅没了吃饭的地方。王贵兰在全队社员大会上宣布:腊梅是白头发老奶奶罩着的人,因为腊梅,白头发老奶奶给咱十一队谋了很多福利。
为了感谢白头发老奶奶,报答白头发老奶奶的救命之恩,大家共同把腊梅的吃饭承担起来,一家管一天。
腊梅却不同意,说自己会做饭,在东耳屋外支个小锅灶,自己蛮能伺候自己。
大家都不干,说:“你一个小孩子,无非多双筷子多个碗儿,白头发老奶奶照顾我们一年多,我们照顾你也应当应分!”
吴一吱儿见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站起来说:“你们谁也别争了,反正我也得做饭,多做上一个人的,让腊梅在我这里吃。这样,还与吃食堂一样,腊梅不出队部就能吃上饭。”
人们见吴一吱儿说的在理,腊梅也没反对,只好作罢。
于是,腊梅跟着吴一吱儿吃起饭来。
不过,腊梅也没亏待吴一吱儿,只要在家,她就做两个人的饭,端到吴一吱儿屋里,一老一少一块儿吃。
时不时从现实中买些面食端过来,就说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吴一吱儿收惯了腊梅给的食物,自是信以为真。
受白头发老奶奶恩惠最大的王长锁和王长水两家,也隔三差五地把腊梅叫到家里吃饭。
尤其马惠恩,只要做差样儿的,必定叫腊梅。她已经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处处主动帮助自己家的小姑娘。虽然是“干女儿”,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亲。
腊梅也愿意在母亲马惠恩家里吃,因为这样可以多接触父母,随时帮助父母做些事情。
但也仅此而已。当马惠恩提议让她搬家来与王晓华住在一起时,却被腊梅婉言谢绝了。
她重生的目的虽然就是为了照顾父母,照顾这个家庭。由于要两世里来回穿越,她怕住在一起被家人看出破绽。
第二百八十八章 当了记工员
这一实行工分制,晚饭后生产队部里可就热闹了。
实行工分制以后,每个社员都有一个记工分的小本子。每天吃完晚饭后,便集中到生产队部,记当天的出工情况。
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名记工员负责记录。
记工册上是按“晌”记,做一天工记“拾晌”,早晨两晌,上午,下午各四晌。
底账上也按“晌”记,然后按公分等级折算成工分。
工分的等级是由本生产队的全体社员大会逐人评定出来的,基本上是按照青壮年劳动力是一个等级,每“晌”一分;女劳动力是一个等级,每“晌”零点八分;老年劳动力是一个等级,每“晌”零点六分;病残劳动力一个等级,这要看残疾的程度,一般给零点三至零点五分。
记工员也不白记,记一晚工加一“晌”。
十一队的记工员却是腊梅。
腊梅没上过学,还曾经是一个小傻妮儿。之所以让她当记工员,是因为队长王贵兰乃至队上的妇女们,都认为她不傻了,倒是比别的同龄的孩子都聪明。
在人们的心目中,都认为腊梅被白头发老奶奶调教成了小神童。其文化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队上文化程度最高的完小毕业生。
这起因于去年秋天卖胡萝卜缨团子:一大笼屉团子,别人数两遍有时还有错,她小手儿在上面一比划,数就出来了。而且不带差的!
问她怎么数的这么快,她指着团子说:“这几行的个数相同,用行个数乘行数,两边的五个五个一数,一相加,不就出来啦!”
乖乖!一大笼屉七、八十个团子,她一乘一加就出来了,这不是神算嘛!
在场的婶子大娘不死心,叫来一个刚参加劳动的完小毕业生与腊梅比,每人一屉团子,看谁数的快,数的对。
结果,腊梅这里早早的完了,完小毕业生还在那里算加法。
发现腊梅有文化的还有队长王贵兰。
按照上级分配的任务,生产队上订了两份报纸,供大家阅读学习。腊梅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有报纸来,都要拿着看一个遍。
王贵兰小学一年级毕业,不认识几个字。见腊梅看报,就问她报上都是写的什么。
腊梅也不隐瞒,把报纸上的标题给他念一遍,再给他简单地说一说内容。
王贵兰受益匪浅,觉得报纸上的都是跟形势的新词,作为队长也得学着运用。开群众会的时候,时不时蹦出几句来。
有时虽然词不达意,有时还牛头不对马嘴,但这时候人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大都听不出来。
一次,王贵兰去县里参加了四干会,一开就是五,六天。天天集中人的时候,有的公社老是迟到,主持会的县领导就批评说:
“那个公社的干部,每天都是你拖拉、迟到,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下次再迟到就要做检查。”
王贵兰一听这个领导有水平,讲话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一二三四都用上了。于是就记在心里。
回来上工的时候,有的社员光迟到,于是就学着领导批评:“哪次上工都是你迟到,有再一二三四,”说了之后,记得后一句也是数字,却想不起来怎么说了。便顺着来了一句“没有再五六七八。”
人们“哄”的笑了起来。
王贵兰这才知道自己说的不对。事后偷偷问腊梅,这‘再一二三四,没有再五六七八’到底错在了哪里。
腊梅对他说:“没有这样的句子。你是想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吧?”
“对!县里的领导就是这样说的!”王贵兰一拍大腿,醒悟地说。同时心里想:这个腊梅真神了,她没去参加会,却能听到领导的讲话。对腊梅更加刮目相看起来。
再一次就是去年秋天平地种麦时,十一队有一块地平整的很好,被下来视察的县领导看到了,就要马上召集各村生产队长,在十一队的地里开个临时现场会,号召别的生产队向十一队学习。
王贵兰受宠若惊,便想在县领导面前说几句新词,以显示自己跟形势。
队长知道腊梅经常看报纸,知道的新词多,便来找腊梅,让腊梅教给他怎样说。
腊梅告诉他:“你就照着‘县里和公社的领导来我们队检查指导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我们一定再鼓干劲,把地种的更好’之类的话说就行。”
王贵兰会意,但又怕自己一紧张忘了,对腊梅说:“你也到会场上去,我忘了好提醒我。”